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中药干预下的糖尿病大鼠动脉损伤模型的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为糖尿病大鼠动脉损伤纤维病变学说和中药干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正常对照组,B-糖尿病对照组,C-中药治疗组,D-二甲双胍治疗组,其中B、C、D 3组为糖尿病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股动脉中胶原蛋白Ⅰ、Ⅲ的含量。[结果]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均明显升高;各治疗组治疗后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胶原蛋白Ⅰ、Ⅲ表达明显下降;中药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比较,胶原蛋白Ⅰ、Ⅲ表达下降(P<0.05)。[结论]胶原蛋白Ⅰ、Ⅲ在中、晚期糖尿病大鼠的大血管中显著增加,提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能与胶原蛋白有关;中药组方加味桃核承气汤能有效降低致纤维化因子胶原蛋白在实验性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相关统计数据,预计在2025年全球将有接近4亿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且近几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有60.0%~70.0%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伤残或死亡。目前,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已经成为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者即围绕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就活血化瘀重要的干预机制,以及糖尿病大血管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改善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以及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骨骼肌病变及其机制6方面入手对参芪复方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动物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已证明参芪复方除了具有降糖、降脂作用外,在防治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骨骼肌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其机制不仅限于血糖、血脂的下降,减轻糖脂毒性,也包括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抗炎、抗纤维化等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 α)的关系,并分析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犬血管病变组85例与无血管病变组12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检测3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 α)水平。将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n)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Logistic回归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 α)均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d)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炎症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鼠大血管病变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相关表达,揭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并通过中药干预的观察,明确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靶点。[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其中正常对照组10只,70只造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n=14),中药高、中、低剂量组(n=14),二甲双胍组(n=14)。6组大鼠均予普通饲料加干预喂养12周后,取股动脉,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糖尿病(DM)大鼠大血管中CTGF、TGF-β1表达的部位及其变化。[结果]TGF-β1主要在胞浆中表达。模型组TGF-β1表达呈强阳性反应,中药干预组TGF-β1表达明显下降(P<0.01),二甲双胍对TGF-β1表达有影响,但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GF在模型组血管管壁下层细胞浆可见大量棕黄色物质表达呈强阳性反应,各药物干预组血管细胞CTGF表达都明显下降(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能与纤维化有关。2)中药组方加味桃核承气汤能有效降低致纤维化因子TGF-β1、CTGF在实验性糖尿病鼠大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其对DM大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
林勇  杨叔禹 《光明中医》2012,27(2):412-414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病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恢复纤溶系统活性、调节生长因子及PKC的表达、抗炎等方面发挥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对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并发症致死病例中70%由大血管病变导致,在代谢记忆影响下,目前以降糖为核心的主体治疗并不能阻止糖尿病大血管持续损伤,临床缺乏有效手段抑制代谢记忆、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药参芪复方临床应用17年,系列临床及基础研究证明可有效抑制代谢记忆,防控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我们以中医伏毒理论对代谢记忆现象进行认识,并以此对参芪复方作用机制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参芪复方在抑制代谢记忆过程中具有全面降低损伤因子、有效保护大血管的作用效果。文章以此为入手点,从理论认识、临床疗效、实验室机制三方面对参芪复方在抑制代谢记忆保护糖尿病大血管中的作用进行了评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临床阻止代谢记忆、保护糖尿病大血管拓展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分型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越来越多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性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等。近年来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注射剂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测糖尿病鼠大血管病变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及中药干预作用,明确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纤维病变的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170只,正常对照组30只,余140只造糖尿病模型模,成功123例,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1只、中药高剂量治疗组30只、中药中剂量治疗组31只、中药低剂量治疗组31只。药物干预第1周、12周、20周,按计划处死大鼠,各组分别取材。光镜下观测股动脉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糖尿病大鼠大血管中TGF-β、IGF-1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股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内膜、中膜层明显增厚,血管腔狭窄,以纤维性增生为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TGF-β表达水平均有所上升(P0.05),而各组大鼠IGF-1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中药桃核承气汤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大鼠大动脉中TGF-β表达,升高IGF-1表达。其干预作用与用药剂量相关。结论:中药桃核承气汤能有效降低致纤维化因子TGF-β表达,并升高IGF-1在实验性糖尿病鼠大血管纤维病变中的表达,其对糖尿病大血管纤维病变有改善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中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中药外洗疗法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回顾近5年来中医中药外洗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治疗理论进展、中药外洗疗法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其主要危害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机制主要是炎症和胰岛索抵抗。目前围绕二者又有研究热点,关于胰岛素抵抗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炎症新近提出了亚临床炎症,其中前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肿瘤坏死因α(TNF-α)仅作为炎症指标,尤以IL-6的研究日益全面,发现它不仅是炎症标记物,而且也确实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参芪复方组,每组各6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参芪复方组大鼠每日以参芪复方2 g/kg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12周后采用二维和背向散射积分等超声技术观察糖尿病大鼠腹主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变化;采用HE、Masson 染色法观察主动脉血管和心肌微血管纤维化程度;测定离体大鼠主动脉血管环张力;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技术检测心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TGF β、胶原Ⅰ(collagen Ⅰ)、胶原Ⅲ(collagen Ⅲ)及磷酸化P38 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收缩期内径、舒张期内径、Peterson弹性模量、僵硬度指数及背向散射积分均明显增加,背向散射积分变化幅度、横断面扩张系数明显降低(P<0.05)。经参芪复方治疗12周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HE、Masson染色切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及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离体大鼠主动脉血管环张力测定结果显示,参芪复方组对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和最大舒张百分比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TGF β mRNA表达,TGF β、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表达增加(P<0.05),P38 MAPK磷酸化增加 (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TGF β mRNA、TGF β、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蛋白表达降低,P38 MAPK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管病变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均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糖尿病大鼠心肌TGF β表达,进而抑制P38 MAPK信号传导途径降低Ⅰ、Ⅲ型胶原合成,从而减轻大血管和心肌微血管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胥改珍 《光明中医》2004,19(3):13-13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因病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是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神经病变可涉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皆以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为重点。糖尿病引起微循环障碍,而微循环障碍的结果产生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表现为组织细胞灌流量减少,缺血、缺氧,久之细胞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堆积,血流瘀滞,使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认为“病久入络”“病久…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如糖尿病血管病变现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基础的病理变化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胸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和周围血管等大血管,临床常见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周围神经性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等;微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心、脑、肾等微血管。现今社会各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在临床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中医药疗效稳定,副作用小,并可改善糖代谢、改善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氧化应激、改善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血管内皮损伤、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平衡、改善中医证候等,在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等方面也得到大家广泛认可和应用。中医学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病因、病机、治法也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本文就中医学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认识及近3年来采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亿以上,而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主要致死原因,现代医学对其尚无有效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大血管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对大血管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施治、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做一总结,以提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的治则。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足亦成高发趋势。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下肢远端的具体体现,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纤维化使动脉壁变硬、动脉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以上病变导致下肢供血供氧不足,最终造成肢端缺血性坏疽或坏死~([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缺血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营养神经,改善足部血供,预防和控制感染。近年来,理疗在促进糖尿病足伤口感染及愈合方面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川芎嗪具有减轻血液高凝状态,抗血管纤维化作用,山莨菪碱则能够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故应用川芎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本病48例,结果显示:此 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与册莨菪碱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川芎嗪具有减轻血液高凝状态,抗血管纤维化作用,山莨菪碱则能够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故应用川芎嗪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本病48例,结果显示:此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制剂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百路达)对博莱霉素A5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对博莱霉素A5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为模型,观察百路达治疗后病理、胶原蛋白、核因子kB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百路达治疗组肺泡炎、纤维化病变均较博莱霉素模型组减轻(P〈0.05),其胶原蛋白含量较模型组减少(P〈0.01),百路达治疗组1周肺泡巨噬细胞核因子kB(N  相似文献   

20.
内皮功能障碍(ED)被认为是血管病变发展中的早期事件之一。探索内皮功能障碍机制对于研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氧化应激、炎症、内质网应激三个方面阐释ED发生发展机制,并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在防治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内皮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分析中药作用机制及探索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药物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