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卒中后早期M R弥散加权成像(DW I)可显示急性缺血性病变,并因此可改进对预后的预测,减少卒中治疗试验的样本量。但以前关于DW I和预后的研究尚存在争议。目的:在大范围急性卒中人群中,确定DW I所显示的病变特征是否能独立预测患者的预后。方法:将各种严重程度的疑似卒中住  相似文献   

2.
1例78岁女性卒中患者因2h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行磁共振扫描。卒中后11m in时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发现了最初成像检查未显示的组织损伤。该资料表明低血液灌注组织发生了早期、急速的弥散改变,从而增加了对卒中超急性期微小结构异常发展演变的理解。卒中后11min的弥散成像  相似文献   

3.
关于用弥散加权成像(D W I)分析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G A)的信号强度变化的报道相互矛盾。本试验前瞻性分析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TGA患者的D W I信号强度变化,并比较了两组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用DW I和传统的T1与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28例急性TGA患者(13例男性,平均年龄61.5岁)和74例TIA患者(47例男性,平均年龄62.4岁)在发病48h内进行研究。每例患者都进行严格的诊断性检查。10例(36)TG A患者和21例(28)TIA患者的D W I出现信号强度变化。两组患者进行DW I的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相似。与TGA患者相比,TIA患者表现…  相似文献   

4.
背景: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 BI)的弥散加权成像(DW I)模式与动脉及心源性栓塞密切相关。关于椎-基底动脉夹层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患者的DW I特征尚无详细报道。目的:通过描述后循环血管闭塞患者的DW I卒中模式,阐明其缺血的机制。设计:对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疾病患者的梗死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机构:大规模的社区教学医院。患者:对因椎-基底动脉疾病而住院的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症状发生7d内进行DW I检查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根据已经建立的血管分布区模板对患者的梗死模式进行分析。结果:11例动脉夹层患者和39例动脉…  相似文献   

5.
背景:除了弥散加权成像(DW I)病损体积和弥散-灌注失匹配外,有关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神经放射学预测因素方面的信息还很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有助于预测以下3个不同终点早期预后的特定DW I病损形式:不稳定的住院过程、卒中复发和缺血性卒中后90d的神经病学预后不良。方法:对4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DW I资料,患者被分成6组(整个区域的、其他皮质的、小而表浅的、内侧边缘带、小而深的和其他深部梗死),并且记录所有卒中的复发以及90d后的预后情况。结果:DW I病损形式是比DW I病损体积更强和更稳…  相似文献   

6.
CT和常规MRI诊断急性小血管梗塞的敏感性较低,鉴别急性和慢性病变较困难,不利于评价急性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弥散加权MR成像评价TIA相关的梗塞,以确定出现弥散加权成像异常是否与TIA症状的持续时间或者诱因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背景和目的:通过动力敏感性对比(D SC)磁共振血流成像测定大脑血流量的不均一性(FH)目前被认为是预测急性卒中患者最终脑梗死容积的有效途经。本研究描述了发病第1周FH的进展过程及其与患者临床状况的关系。方法:在症状发作后的超急性期(<6h)、24h和1周,对1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用DSC M R I和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分析。除体素内FH之外,大脑血容量(CBV)、大脑血流量(CBF)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 TT)均由DSC NR I测定。影像学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病学评估。结果:弥散加权成像显示,FH、CBV…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采用敏感编码(SENSE)技术的整合超高速头部磁共振成像(M R)方案在诊断疑似新近卒中患者脑实质缺血及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2、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 IR)、三维时间飞跃M R血管成像(M RA)和弥散加权成像(DW I)的快速M R序列对23例患者进行评估,然后将其结果与常规传统的M R序列相比较。结果:1例患者不能忍受传统的M RI,尽管3m in头部SEN SE的M R I方案同样也具有诊断价值。其余患者传统和快速M RI方案的诊断效果相同。T1、T2、FLAIR及D W I序列的临床诊断作用无显著差异。由于减少了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8~2009年TIA发作的患者248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分组,跟踪随访9个月.观察卒中发生率.结果 高危组弥散加权成像阳性患者,90天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差,重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积极行MRI检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08~2009年TIA发作的患者248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分组,跟踪随访9个月。观察卒中发生率。结果高危组弥散加权成像阳性患者,90天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差,重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积极行MRI检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急性卒中成像中更关注对“半影区”轮廓的确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W I)和弥散加权成像(D W I)的“不匹配概念”判断组织潜在的电生理状况似乎过于简单。反映受侵犯脑组织代谢状态的其他参数将会改善对半影区的描述。一个候选参数是作为氧摄取指数标记的去氧血红蛋白(deoxy-H b),可在T23加权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成像上显影。方法:对来自32例急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资料进行分析。M R I检查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D W I、PW I、飞行时间血管造影和定量T2和T23成像(qT2、qT23)。在第1天和第5~8天进行随访。计…  相似文献   

12.
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附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 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比较6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后3h内、3~12h的DW I和T1、T2信号、常规CT图像。结果脑梗死3h内DW I与T1、T2信号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12h两者的差异及DW I信号与CT图像阳性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W 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时间窗与其临床治疗窗相符合,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志斌  管得宁  徐运  张冰 《海南医学》2009,20(11):109-1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对TIA的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TIA患者于发病3d内及治疗2周后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结果治疗两周后未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低于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的阳性率,而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周后复查检出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2周前。结论TIA患者在DWI上显示与新近缺血相关的病灶,DWI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背景和目的:以M RI为基础的灌注检测法是利用动态磁化率对比的一种方法,它对于确定急性卒中的缺血半暗带组织非常有用。然而,在测定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 TT)时常发生错误。本研究旨在探讨是否静脉延迟校正的灌注测定能更好的描述缺血半暗带。方法:从19例急性卒中患者中获取弥散加权M R I(DW I)和灌注加权M R I的数据,从BD C灌注图犤校正M TT(cM TT)和校正CBF(cCBF)犦及对侧(CBF,M TT)和同侧犤同侧CBF(iCBF),同侧M TT(iM TT)犦大脑中动脉的动脉输入函数图中手工区分灌注异常。灌注病变容积与30d的T2加权M RI…  相似文献   

15.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潜在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症状,许多患者在发生TIA一段时间后会进展为卒中,因此需要对TIA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估,及时启动正确的治疗以改善预后[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缺血的检测较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序列更为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缓解期、治疗3周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梗死是造成脊髓功能障碍的罕见原因之一。弥散加权()DWMRI是一项评价急性脑缺血的高敏感性技术,但其在脊髓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尚需确定。本研究的目的是介绍急性脊髓缺血的前2天和1周后DW-MRI的信号特点。3例急性脊髓缺血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h、12h和30h行MRI和DWI检查,2例患者在发病后1周重复了上述检查。最初的扫描包括水平位和矢状位EPI的DW序列。其余检查应用最佳的高空间分辨率水平位DWI序列。脊髓缺血的诊断是依据影像学、病史和CSF分析的综合评价。在所有最初的影像检查中均有T2信号异常和弥散受限。水平位DW序列最敏感。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度对后继脑梗死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入院脑梗死患者658例,其中有同侧TIA的患者122例,按照脑梗死前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分为无TIA组和有TIA组。记录TIA发作频度。采用CSS和ADL评分标准,于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TIA发作频度不同的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有无显著性,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分析TIA的神经保护性与TIA发作频度的关系。结果:入院时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在TIA发作2~3次中所占比率最高,为97%,同无TI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次和3次以上的神经功能轻度缺损分别为83%、69%,同无TI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IA发作2~3次的I级预后(81%)同无TIA(6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IA发作1次和3次以上的与无TI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IA的神经保护性与TIA发作频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儿童期水痘后动脉病(PV A)的血管变化过程及其与动脉缺血性卒中或短暂缺血性发作(AIS/TIA)的关系。方法:水痘后1年内即发生AIS/TIA的患儿纳入本研究,缺血部位与颈内动脉或近端前侧中脑动脉的单侧发病相一致,并且除PV A外无其他明确的A IS/TIA病因。采用图表、脑M R I和连续脑血管成像[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或M R血管造影(SCA/M RA)]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3例在1.0~10.4岁发生水痘的患儿,在4~47周后发生单次或多次A IS/TIA s。发病后1个月内进行初次SCA/M R A,此后在4~87个月内每例患儿再进行1~5次SCA/M RA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