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1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例和移植组1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移植组接受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术前、术后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6min步行试验,术前和术后12个月行心脏核磁共振(MRI)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至两年,记录患者年住院天数,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结果术后12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较术前有明显增加(521.7±78.2m比321.5±63.7m,P<0.05),LVEF变化值在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1%±4.5%比-2.4%±4.6%,P=0.019),但LVEF值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在移植组及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67.2±1.0mm比69.5±1.1mm,P<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有发热、过敏反应、栓塞事件等发生。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安全可行,可延长6min步行路程,减小LVEDd。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25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是否行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分为移植组(n=71)和对照组(n=187).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和1、2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 min步行距离及心脏核素(SPECT)检查,记录年住院天数.结果 移植组6 min步行距离术后1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345±76)m比(286±104)m,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比较,移植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移植组左心窜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41.5±9.4)%比(37.3±6.6)%,P<0.05].术后2年时移植组LVEF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6.3)%比(43.2±6.0)%,P>0.05].术后3个月移植组缺血心肌节段数较术前减少,且较对照组少[分别为(2.0±1.0)个比(3.1±1.4)个和(2.0±1.0)个比(3.1±1.2)个,P均<0.05],而坏死心肌节段数移植前后无明显改变.两组患者牛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比94.9%,P>0.05).但移植组患者年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3.6±13.4)d比(33.0±14.0)d,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够提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LVEF、增加6 min步行距离,减少年住院大数,且近期疗效显著,中期疗效与传统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各12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接受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前、术后48H、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血浆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检测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细胞移植组术后上述三时间点的血清IL6、TNFΑ和HSCRP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NP水平,较自身术前增高[(378.10±147.47),(420.40±148.50)比(292.40±148.54)NG/L,P<0.05],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个月:(378.10±147.47)比(473.10±106.31)NG/L;6个月:(420.40±148.50)比(544.60±93.11)NG/L,P<0.05]。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比较亦具统计学意义[(519.00±43.28)比(396.33±42.19),(464.00±76.5)M,P<0.05]。术后心超示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身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可降低血浆BNP水平,延长6MIN步行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动耐量,无明显的致心律失常、栓塞和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例,心功能NYHA Ⅲ~Ⅳ级.局部麻醉下以髂后上棘为穿刺点多点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注入.细胞移植后观察并随访患者症状、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结果细胞移植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细胞移植前0.34±0.08提高到0.39±0.07,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收缩末径、舒张末径、室间隔厚度未见明显改变.同时,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Ⅰ~Ⅱ级.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安全的且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术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21±11降低至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肌血流灌注,并有效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病人,男,农民,52岁,因反复胸闷气促5年加重2周入院.病人5年前起病,活动后气促、胸闷,双下肢水肿,多次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ST-T改变;全胸片示:心影扩大,外院诊断冠心病,长期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和噻嗪类利尿剂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s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骨髓收集及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走反射(如面色苍白、晕厥、恶心、低血压甚至休克)、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细胞悬液输注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低血压、栓塞等不良反应。监测术后1周内体温、心率、血压、心肌酶谱变化,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点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心肌酶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计划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以及肿瘤等发生情况。结果在骨髓收集和分离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并发症,迷走反射相关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4.5±8.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1周)4.3%比5.7%(P>0.05);术后3个月为3.5%比2.4%(P>0.05);术后6个月至30个月为11.7%比14.3%(P>0.05)。未发现与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感染、心肌缺血加重、支架内再狭窄增加等。随访期间未发生死亡、新发肿瘤、栓塞等事件。同时,与对照组相比,BM-MNCs移植可以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AMI安全可行,且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微导管注入左、右冠状动脉。两组术前,术后24h、48h,1、3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hs—CRP),术前,术后1、3和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min步行试验检查。结果:细胞移植组术后24h、48h,1、3和6个月血常规及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和自身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细胞移植组6min步行路程增加,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但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度心力衰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一组治疗上除心脏移植外,不能或难于从其他任何治疗中获益的重度缺血性心力衰竭(end-stage ischemia heart failure,EIHF)患者,给予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移植,探索其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EIHF患者入选。分为:细胞移植组(n=16)和常规治疗组(n=14)。细胞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随访观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断层心肌显像(PET)、Holter、血管活性肽等。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BM-MNCs。细胞移植组: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细胞移植,平均BM-MNCs(5.0±0.7)×107。常规治疗组:除细胞移植外其他治疗均同细胞移植组。结果16例细胞移植手术均安全。2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感全身发冷,30 min后好转。1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细胞移植组:术后观察半年患者均未再发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NYHA分级明显改善[(3.4±0.1)级→(2.4±0.2)级,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于术后7天、3个月分别较术前增加9.6%(P<0.05)、9.9%(P<0.001);:PET显示代谢活力心肌增加(10.3±3.4)%(P<0.01)。血浆脑型利钠肽(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显著降低,3天、7天分别较术前下降69.2%(P<0.05)、70.4%(P<0.05);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增加,术后第7天为术前1.3倍(P< 0.05);6个月随访无一例死亡,仅1例心力衰竭加重住院。而对照组3个月心功能检测明显恶化; NYHA分级下降[(3.5±0.1)级→(3.9±0.1)级,P<0.05];LVEF较术前减低7.2%(P<0.001),与细胞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6个月随访死亡2例;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71.4%(10/14)。结论自体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EIHF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显著改善了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1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移植组(n=10)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冠脉转运将ABMMNCs移植入心肌组织内;对照组(n=6)只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两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移植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LVEF,LVDd及LVSd虽然较6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ABMMNCs经冠脉移植,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改善心脏功能,而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冠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进行移植ABMMNCs,不能改善伴有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于扩张型心肌病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和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1)扩张型心肌病(DCM)细胞移植组(n=12);(2)DCM对照组(n=12);(3)DCM假手术组(n=12);(4)正常对照组(n=10)。分离培养DCM细胞移植组MSCs后,前3组动物用盐酸阿霉素建立兔DCM模型,第4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建立成功后第3周,将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MSCs自体移植到细胞移植组心肌内,对照组注射培养基,假手术组只开胸,不做注射。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各组动物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并取移植区心肌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以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另选部分心肌组织做HE染色查看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CM各组心功能明显受损。细胞移植4周后,可以在移植组心肌内找到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且一部分表现为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一部分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阳性并参与形成新生血管,其他组中没有发现。且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明显改善。组织学检查示前3组均有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MSCs自体移植到DCM后有可能增殖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样细胞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共有35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人选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开放试验(其中20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1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20例患者同时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临床随访及6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结果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时细胞移植组患者的室间隔中段室壁运动位移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也有明显改变,细胞移植组显著增加代谢可恢复心肌区占左室的比例。结论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寿窜功能恢复和心肌灌沣改善.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8例,其中肝炎肝硬化56例、酒精性肝病2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年龄26~67岁.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通过肝动脉置管移植入肝脏,在移植后2、4、8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改善、Child-Turcotte-Pugh分数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移植后第4周,患者血浆白蛋白由(32.91±5.58)g/L升至(38.324±6.45)g/L,丙氨酸转氨酶由术前(96.92±83.91)U/L降至(73.48±18.46)U/L(P<0.01).凝血酶原时间从移植前的(16.66±3.91)s逐渐下降至移植后的(15.52±3.35)s,纤维蛋白原从(2.22±0.88)g/L逐渐升高至(2.58±0.88)g/L.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食欲改善、体力好转72例(92.3%),腹水减少或消失及下肢浮肿减轻70例(89.7%),腹胀减轻68例(87.2%).近期未发生与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对伴有异常Q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住院的8例体表心电图伴有异常Q波的原发性DCM患者,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ABMMNCs移植;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虽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术后心电图仍存在异常Q波,与术前无差异。结论经冠状动脉移植ABMMNCs,未证明能改善伴有Q波的DCM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研究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12只雄性冀中白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MI模型组、BM-MNC组、MSC组各3只,经导管球囊封闭前降支制作AMI的动物模型,于梗死后1 h直接冠脉球囊成型术后经OTW球囊注入骨髓干细胞.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 w经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4 w后取材行光、电镜病理学检查,实时定量RT-PCR检测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结果 4 w时干细胞组比AMI模型组室壁运动异常指数显著减轻(P<0.05)、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1).与AMI模型组相比:BM-M;NC和MSC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血管数显著增多、BM-MNC组增加比MSC组显著(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BM-MNC组及MS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1).干细胞移植组梗死边缘区冠脉血管周围可见异常细胞生长,有毛细血管"芽生"现象,可见不成熟的心肌细胞和细胞凋亡.4 w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肌血管数成正相关(r=0.694 9,P=0.037 7),LVEF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成负相关(r=0.913 3,P=0.000 6).BM-MNC组,心肌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基因表达比其他三组均明显增加(梗死区F=4.23,P=0.045 6,边缘区F=5.66,P=0.022 3).BM-MNC及MSC组心肌梗死区bFGF基因表达比梗死模型组显著增加(梗死区F=7.49,P=0.010 4).结论 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实验性AMI心功能;改善心功能的机理与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及bFGF表达增加,血管密度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促血管增生作用优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