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粒细胞性肺炎 (eosinophilicpneumonia)又称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eosinophilicsyndromes)或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 ,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 4型 :①单纯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或Loffler综合征 ;②慢性嗜酸性肺炎或迁延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 ;③热带型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④哮喘型嗜酸粒细胞肺浸润症或过敏性支气管曲菌病。各型常交叉重叠 ,临床上不易截然划分。本病四个类型有着共同的呼吸道症状 ,包括咳嗽、气短、胸闷和哮喘等。1 单纯型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 .1 特点 单纯型全身症状轻微 ,X…  相似文献   

2.
正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又名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病变和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木村病主要侵犯头颈部,表现为深在的耳前、前额或头皮下肿块,淋巴结及唾液腺亦常被侵犯,可伴有肾脏损害,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升高,部分病人可出现蛋白尿,多见于亚洲中青年男性[1,2]。有关木村病报道相对  相似文献   

3.
许辉  邓静敏  施焕中 《临床荟萃》1999,14(13):583-584
白细胞介素-4(IL-4)是T辅助细胞(TH)经抗原或丝裂原刺激而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近年发现IL-4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外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表明,IL-4是嗜酸性粒细胞(EOS)分化因子,可趋化EOS浸润气道,并与其他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的趋化有关,但目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3例变应性鼻炎、80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80例鼻息肉与60例健康对照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检测受试对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鼻息肉组IL-5、ECP、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IL-5、ECP、IgE水平与鼻息肉的预后、复发密切相关;Pearson's相关性分析显示鼻息肉组患者血清ECP水平与IL-5呈正相关(r=0.493,P0.05),血清ECP水平与IgE有弱相关(r=0.261,P=0.04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IL-5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不排除变态反应对病情的影响,治疗上均应给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6.
常晓燕  陈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2):119-121,i016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Kimura病有许多共同特点,都是多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局部切除易复发,病理表现为血管瘤样并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在文献报道中经常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名称。Rosai等1979年发表文章认为,两病有完全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应分别对待,从而第一次将两病明确分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试验组(急性发作期38例和缓解期42例),根据哮喘症状评分分为轻度25例、中度28例和重度27例;同期收治的80例肺部病变者(非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检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比较对照组、非哮喘组、试验组及试验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各气道炎症指标水平,分析支气管哮喘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重度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轻、中度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缓解期患者(P 0.05)。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与哮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对气道炎症指标的监测,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的决定因素。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和免疫荧光法,对4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痰液中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进行计数;测定痰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痰液IL-8、ECP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58、0.66。结论: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IL-8及ECP增多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从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CD4 + T 细胞分为辅助性T 细胞(Th)1 和Th2 细胞亚群.Th1 产生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活化巨噬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h2 产生IL-4、IL-5 和IL-13,活化嗜酸性粒细胞介导体液免疫.但是,IFN-γ缺陷鼠或IFN-γR 缺陷鼠无IFN-γ信号,仍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相似文献   

10.
杨堤  常晓燕  姜虹  肖雨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2):94-96,i0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所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都有消化道症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中黏膜病变8例,分布在胃、小肠和结肠;肌层病变1例。8例黏膜性病变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有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道为特征的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不同分型的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的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 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 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患者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聚甲醛固定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固定后细胞形态、结构,细胞与正常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对细胞间粘附、活化,正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探讨细胞固定对鉴别两种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产物来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1%多聚甲醛固定嗜酸性粒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通过胎酚蓝、伊红细胞染色,观察多聚甲醛固定对细胞形态、结构、活力和与正常细胞接触培养过程中与正常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方法定量分析固定细胞与正常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对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释放的影响。结果多聚甲醛固定后支气管上皮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均变为死亡细胞,但其形态、结构及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着色无明显变化;多聚甲醛固定的BEAS-2B细胞与正常及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接触培养仅有极少量细胞发生粘附,而多聚甲醛固定的嗜酸性粒细胞与正常BEAS-2B细胞接触培养则有较大数量的细胞发生粘附,但粘附细胞数量少于两种正常细胞的共同培养;固定后的嗜酸性粒细胞与正常BEAS-2B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可诱导BEAS-2B细胞释放IL-6。但与嗜酸性粒细胞单独培养比较,固定后BEAS-2B细胞与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浓度无明显影响。结论经多聚甲醛固定后,细胞死亡并丧失其代谢功能,但其表面仍保留可诱导其他细胞活化的结构成份,此技术可用于两种或多种细胞共同培养过程中代谢产物来源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和分析1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从而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临床特点主要为贫血以及嗜酸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的相关症状,细胞遗传学改变为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IPlLl/PDGFRa)阳性,预后不佳,患者放弃治疗.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除有白血病表现外,主要为嗜酸细胞浸润各脏器,遗传学上有嗜酸性粒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木村病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韦秀宁  戴冽  郑东辉  张白玉  莫颖倩 《新医学》2009,40(11):727-729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5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5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1岁,中位病程7年。表现为头颈部皮下肿物4例,背部皮下肿物1例,伴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腮腺受累2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4例,血清IgE升高4例,尿蛋白阳性1例。肿物或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均见淋巴组织增生,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例均有淋巴滤泡形成及血管增生,有嗜酸性微脓肿形成2例。临床上对于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肿物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尤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升高者,应考虑到木村病的可能,进一步行肿物或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陈琼  黄淑萍 《护理学报》2006,13(12):74-75
Loeffler心内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又称弹力纤维壁性心内膜炎或吕弗硫氏病,病因未明,它的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伴有局部或广泛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心内膜受累,心肌内膜和心内膜下纤维化,引起心脏充盈受阻的舒张功能障碍,心脏扩大与心衰程度不成比例,顽固性进行慢性心衰,体温不高或增高。此病例临床少见,我科2006年3月收治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患,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胃肠炎误诊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1999年以来我院收治11例,其中误诊6例,误诊率达54.5%。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梅刚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22-324,i0001
鉴于许多淋巴组织良、恶性增生病变中会出现不定量的嗜酸性粒细胞(EC)浸润,查阅有关文献发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ALHE、NLCH良性增生病变中EC浸润成为组织学诊断要点之一,而在HL、ALCL、ATLL、AIBTL等淋巴瘤中也较多见EC浸润,EC浸润可以起到启示和引导诊断思路的作用,但不能作为诊断的要点。EC浸润可能与T细胞产生EC趋化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王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77-7677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笔者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