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黄帝内经》针刺深浅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论述了针刺深浅不可千篇一律,认为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部位而异,同时要参考季节时令、年龄、体质及体形。 相似文献
3.
本篇列举了古代各名家名著关于针刺深浅的论述,笔者感于针道渐衰,正如《标幽赋》所说:“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因而总结历代关于针刺深浅的理论,从而提出针刺深浅的“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理论;希望能对诸医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5.
6.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之宗本,本文仅就《内经》对针刺浅深与病证、季节、体质的关系及针刺浅深禁忌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指出针刺浅深得当,疗效颇佳,反之人伤五脏或变生他疾,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通过对《难经》经文的研读,针对其中关于针法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但《难经》更注重于针刺手法,对于针法,《难经》强调双手配合针刺、发挥了《黄帝内经》的针刺补泻原理、迎随刺法、针刺补泻配穴方法,阐述了四时针刺技巧。因此认为,《难经》中所论述的针法对当今针灸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 ,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 ,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兹就此浅析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方法:对《内经》和《难经》中有关按时针刺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论:《内经》按时针刺的"时"的内涵比《难经》广,两者对针刺深浅结合四时的解释有异,两者中五腧穴四时应用不同,两者对四时五脏针刺手法的论述有所不同,此外,《内经》提出四时误刺的后果,而《难经》中未提及。 相似文献
1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14.
因时制宜是中医三因制宜中的一大特色,时间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针刺深浅、取穴也需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难经》阐述了许多因时施针的原则,不仔细推敲,难解其奥妙,"针之妙用,在于秋毫",笔者对比论述了两部经典关于因时施针原则的异同,以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5.
钱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5)
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剌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剌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相似文献
16.
17.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349个腧穴中有326个针刺深度不超过1寸,与当今针灸治疗针刺深度超过1寸的现象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甲乙经》为研究对象,先从宏观角度总结出针刺深浅的一般原则,再针对书中349个腧穴具体的针刺深度分别统计,力求探寻出《甲乙经》普遍采用浅刺的奥秘,以期在实际诊疗工作中能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经》《难经》几个概念辨析江苏215003苏州市中医院欧阳八四高洁指导老师肖少卿主题词《内经》《难经》中医名词注释《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难经》在诸多方面阐发了《内经》的旨意,并大大丰富了有关内容,在主要观点上与《内经》保持了一致,但也涉及...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