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帝内经》与《难经》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 ,临床中亦不可不慎 ,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针刺深浅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论述了针刺深浅不可千篇一律,认为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部位而异,同时要参考季节时令、年龄、体质及体形。  相似文献   

3.
本篇列举了古代各名家名著关于针刺深浅的论述,笔者感于针道渐衰,正如《标幽赋》所说:“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因而总结历代关于针刺深浅的理论,从而提出针刺深浅的“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理论;希望能对诸医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内经》论针刺深浅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补泻刺法是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华,早期中医经典《内经》《难经》对此记载颇丰。本文从补泻刺法的原则及内涵和操作时的刺激部位、手法、时机3个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两部经典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基于原文的客观分析,发现《内经》与《难经》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在上述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推断两者可能是出自我国早期不同医学学派的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6.
段延萍 《北京中医》1998,17(2):44-46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之宗本,本文仅就《内经》对针刺浅深与病证、季节、体质的关系及针刺浅深禁忌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指出针刺浅深得当,疗效颇佳,反之人伤五脏或变生他疾,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王传乐  李志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3-1015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内经》对针刺深浅的论述,阐明针刺深浅与四时经气、病位、病性及针刺的不同部位均有密切关系,且针刺不同深浅亦会产生不同疗效,但针刺的深浅程度把握不好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难经》的针刺补泻主要是通过母子补泻法、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配穴法与迎随补泻法、营卫补泻法等刺法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在针刺补泻时须注意顺应四时、双手配合、侯气以及评价补泻效应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难经》经文的研读,针对其中关于针法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但《难经》更注重于针刺手法,对于针法,《难经》强调双手配合针刺、发挥了《黄帝内经》的针刺补泻原理、迎随刺法、针刺补泻配穴方法,阐述了四时针刺技巧。因此认为,《难经》中所论述的针法对当今针灸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难经》为中医的重要经典名著之一 ,历代医家多奉之为“医经之心髓 ,救疾之枢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难经》(《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在整体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 ,无不贯穿着《难经》的学术思想 ,兹就此浅析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天人相应、五脏相关两方面体现了《难经》、的整…  相似文献   

12.
毕钰桢 《陕西中医》2008,29(4):499-500
目的:探讨《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方法:对《内经》和《难经》中有关按时针刺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论:《内经》按时针刺的"时"的内涵比《难经》广,两者对针刺深浅结合四时的解释有异,两者中五腧穴四时应用不同,两者对四时五脏针刺手法的论述有所不同,此外,《内经》提出四时误刺的后果,而《难经》中未提及。  相似文献   

13.
孙现鹏 《中医研究》2010,23(8):77-78,F000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14.
因时制宜是中医三因制宜中的一大特色,时间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针刺深浅、取穴也需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难经》阐述了许多因时施针的原则,不仔细推敲,难解其奥妙,"针之妙用,在于秋毫",笔者对比论述了两部经典关于因时施针原则的异同,以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5.
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剌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剌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相似文献   

16.
《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又曰:"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简约几言,道出了临床把握针刺深浅的重要性.然而,何为"各至其理"之"理"呢?  相似文献   

17.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349个腧穴中有326个针刺深度不超过1寸,与当今针灸治疗针刺深度超过1寸的现象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甲乙经》为研究对象,先从宏观角度总结出针刺深浅的一般原则,再针对书中349个腧穴具体的针刺深度分别统计,力求探寻出《甲乙经》普遍采用浅刺的奥秘,以期在实际诊疗工作中能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王泽涛  周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189-1191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经》《难经》几个概念辨析江苏215003苏州市中医院欧阳八四高洁指导老师肖少卿主题词《内经》《难经》中医名词注释《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难经》在诸多方面阐发了《内经》的旨意,并大大丰富了有关内容,在主要观点上与《内经》保持了一致,但也涉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