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6~1989年连续四年在江汉平原腹地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择互不相邻的二个村进行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中华按蚊叮人率及密度、经产蚊比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嗜血习性等丝虫病传播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在1.55%以下,微丝蚴密度低于15mf/120μl 时,传播被阻断;微丝蚴率为2.31%左右、微丝蚴密度在22mf/120μl 时,丝虫病传播仍在继续。当地丝虫病传播阈值为微丝蚴率1.55~2.31%、微丝蚴密度15~22mf/120μl 之间。  相似文献   

2.
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在浙江、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选择经过海群生防治、丝虫和蚊媒种类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点21个,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3-5年。主要结果:①27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大部陆续自然转阴;②微丝蚴率,20个点逐年下降,1个点徘徊在原水平;③12个点的蚊媒已未查见幼丝虫。结果表明,在以人饵蚊帐诱捕法调查,蚊媒叮人率为20-50只/人、夜,和有40%左右居民合理使用蚊帐防蚊的情况下,20个点的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马来丝虫病点≤1.55%,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平均密度大多在3-10条,只有个别的密度较高,丝虫病的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1个徘徊于原水平的马来丝虫病点,微丝蚴率为2.31%,有1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较高(54条/60μl),处于丝虫病传播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失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  相似文献   

4.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由3.47降到0。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蚊媒密度以人饵诱捕法调查不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24.1~52.5只/人·夜,使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13.5~21只/人·夜,居民微丝蚴率为0.56%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微丝蚴平均密度为6.6~20.7条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处于传播阈值以下,居民微丝蚴率逐步降低,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为我国范围最大的单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仙桃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该市在基木消灭马来丝虫病后三年,血检调查40个村,检出微丝蚴血症100人,平均微丝蚴率0.22%,相对集中在原微丝蚴率5%以上的村,35%的微丝蚴血症者年龄在30~45岁之间,且以男性为多,绝大多数血症者近十年未接受任何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个村,共血检微丝蚴血症者26人,4年微丝蚴率依次为1.55%、0.84%、 0.42%、0.31%,有逐年下降趋势;2~3年持续阴转20人;3年中华按蚊自然感染率依次为0、0.08%、0,1~10岁儿童未出现新感染。  相似文献   

6.
7.
8.
在经过防治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一乐山市中区裕农、台子、石头村,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条件下,1984~1989年连续观察6年。微丝蚴率分别由1985年的0.81、1.03和1.36%降至0、0.15和0.39%;1985年俭出的6例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因年老死亡,至第6年已有31例转阴,1987年在石头村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剖检嗜人按蚊11590只,阳性蚊55只,平均幼丝虫感染率0.47%,7只蚊含第3期幼虫13条;剖检中华按蚊1781只,仅1987年在石头村一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家中检获阳性蚊2只,含第1期幼虫3条。裕农村已连续3年未检获阳性蚊。认为裕农、台子村的丝虫病流行已趋终止,中华按蚊已失去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研究双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评价指标.方法 选取蚊密度较高的3个村为调查点,其中坝区2个、浅丘1个,于2011-07/09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 双流县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是0.05,实际叮人率为1.93,中华按蚊的媒介能量分别是0.015 0(恶)、0.018 3(间),中华按蚊的临界叮人率分别是12.838 4(恶)和10.553 5(间).结论 双流县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低于其传播疟疾的临界叮人率,说明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1.
在经防治后以中华接蚊为媒介的低微丝蚴率和低密度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三个村.进行了丝虫病传播状况观察。观察期间,每年对试点村人群进行血检.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仅用维生素C安慰治疗,同时收集蚊媒各项有关参数,计算年叮人率和年传播潜势。结果显示:微丝蚴率低于1.55%、微丝蚴密度小于15条/12μl,不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丝虫病传播已停止;微丝蚴率为2.31%,微丝蚴密度大于22条/120μl时,其微丝蚴率仍在原水平徘徊。  相似文献   

12.
13.
1988~1992年连续5年对蚊媒进行纵向监测观察,各年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仅在前3年有发现感染期幼虫;而中华按蚊则未发现自然感染蚊只。每年计算致倦库蚊的年传播潜势分别为350.48、186.92、186.92、0和0,均未达到起传播作用的量。横向监测,1992~1996年在原流行区40个县市119个乡镇的225个管理区共解剖致倦库蚊117404只,中华按蚊1256只,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表明广东省丝虫病的传播已完全被阻断。  相似文献   

14.
马平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年传播潜势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与丝虫病传播有关的人群和媒介观察,采用I、Ⅱ期幼丝虫发育至Ⅲ期幼丝虫的时间内蚊媒存活概率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年传播潜势计算。结果为终止防治前流行区内平均每人每年受到嗜人按蚊50次感染性叮咬,可接种70条Ⅲ期幼丝虫,终止防治后9年分别降至4次和4条,年传播潜势呈逐年下降,与流行区丝虫病流行趋势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用校正值参与年传播潜势的计算方法适用于  相似文献   

15.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16.
广西有8个县流行马来丝虫病。在防治阶段,分别采取海群生对象治疗(简称“对象治疗”)、对象治疗加疫村全民服药(简称“全民服药”)、对象治疗加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简称“药盐”)3种方案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措施,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探讨上述3种防治方案的远期效果,于1977—1994年对分别采用3种方案的3个县进行了追踪观察。方法1 观察点选择龙胜县为对象治疗点,三江县为全民服药点和南丹县为药盐点。3个点的人口依次为112382人、182983人和72622人。其防治前的平均微丝蚴率依次为7.04%、3.08%和0.98%。3个点中个别村人群微丝蚴…  相似文献   

17.
18.
19.
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晚期丝虫病患者调查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在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1986~1996年),于班氏丝虫病区和马来丝虫病区分别累计检出晚期丝虫病患者49504例和903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0.17%。班氏丝现晚期体征中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和混合体征人数分别占72.30%、25.96%、0.95%和0.79%,25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病程均以11~20年较多;乳糜尿患病率女性较男性为高,病程1~5年为多,显示在防治后期新发病例以乳糜尿为主,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发生基本趋于控制。马来丝虫病象皮肿体征男性多于女性,以50~69岁年龄组最多,19岁以下未检出象皮肿患者,病程大多〉21岁,表明已无新发象皮肿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丝虫病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