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在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1994年5月至2000年4月15000例EBCT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263例,其中25例为不典型夹层。男21例,女4例。全部患者均以主诉急性胸痛入院检查。采用Imatron 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不典型夹层EBCT血管造影(EBCTA):直接征象为:(1)25例主动脉壁均呈半月状或环状增厚,达5-23mm,平均15.3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CT值50-87HU,累及长度为2.5-49.0cm,平均16.3cm;(2)内膜钙化移位5例;(3)6例治疗后EBCT随访,管壁厚度呈动态变化。间接征象为:(1)主动脉壁增厚溃疡形成7例;(2)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12例。上述征象结合临床急性胸痛病史,诊断可以成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StanfordA型)6例;仅累及降主动脉(StanfordB型)19例。全部病例临床均采取保守治疗,其中6例EBCT复查,3个月至1年血肿吸收。结论 急诊胸痛鉴别诊断中EBCT对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诊断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电子束CT(EBCT)表现。方法 对12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施行EBCT扫描(连续容积或单层序列横断面扫描),男9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其中102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结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EBCT扫描显示,主动脉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7例,瓣缘连续线状对比剂外溢3例,大量对比剂外溢4例。二尖瓣周点-线状对比剂外溢1例(该患者同时伴有主动脉瓣周大量对比剂外溢)。EBCT扫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阳性率为11.57%(14/121)。结论 EBCT可作为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随访及再次手术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夹层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瘤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造影示升主动脉扩张呈梨形,长9-11.7cm,直径6-8cm。4例伴中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为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功能Ⅱ级2例,  相似文献   

4.
电子束CT诊断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电子束CT(EBCT)探讨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壁内血肿、夹层和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8例经EBCT诊断的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采用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0mm,床进3.5mm或层厚3.0toni,床进3.0mm,扫描时间为0.18。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20~140层。结果 68例患者中并发壁内血肿36例(52.94%),均伴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并发动脉瘤15例(22.59%);并发夹层3例(4.41%)。溃疡的形态表现:乳头状17例,指状2例,蘑菇状21例,半圆形10例;多发不规则形18例。22例为稳定性溃疡,46例有活动性溃疡且常伴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P〈0.01)。不同形态的溃疡与不同特性的溃疡(稳定性和活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例溃疡灶的分布:升主动脉3例,主动脉弓34例,降主动脉18例,腹主动脉13例,主动脉弓较其他部位更易形成溃疡(P〈0.01)。结论 EBCT能对主动脉病变精确定位,对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形态、性质等细节特点作出精确判断,对临床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实用价值。方法 对EBCT造影诊断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的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全部病例均经普通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1例行心血管造影,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EB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单层连续容积扫描和心脏长、短轴面电影扫描。结果 4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患者的EBCT图像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瓣下隔膜状的负性充盈征象。1例合并镜面右位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1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右位主动脉弓(Ⅱ型),1例合并有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EBCT对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型狭窄及并发的心血管畸形可以获得准确的病理解剖诊断,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要求,在左室流出道局部细节的显示上甚至优于常规的心血管造影。在术后随诊观察方面可取代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3例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31.8岁),其中Mafan’s综合征1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升主动脉扩张3例。手术类型:Bentall手术18例,Wheat手术3例,David手术1例,全弓置换加象鼻手术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随访12例平均41个月,无并发症。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的主要术式,主动脉瓣叶正常,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瓣环无明显扩张,David手术可以减少换瓣后服用抗凝药物所致的出血、血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月至1993年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其中6例合并室缺,3例合并房缺。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由主动脉瓣脱垂所致,1例因瓣叶穿孔,1例因瓣叶细菌性心内膜炎破坏引起。手术采用升主动脉与窦瘤破人心腔双切口,处理主动脉窦瘤破裂、房缺、室缺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施行脱垂的主动脉瓣叶折叠悬吊术,4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8例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8年,8例心功能均改善。  相似文献   

8.
1981年1月至1993年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其中6例合并室缺,3例合并房缺。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由主动脉瓣脱垂所致,1例因瓣叶穿孔,1例因瓣叶细菌性心内膜炎破坏引起。手术采用升主动脉与窦瘤破入心腔双切口,处理主动脉窦瘤破裂,房缺,室缺以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施行脱垂的主动脉瓣叶折叠悬吊术,4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8例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8年,8例心功能增改善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造影示升主动脉扩张呈梨形,长9~11.7cm,直径6~8cm。4例伴中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为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3例。切除升主动脉瘤,4例做主动脉根置换(Bentall手术),1例分别置换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术中吻合口出血和术后心包内明显渗血各1例均治愈,全组病例康复出院,随访3~24个月,症状消失、心功能均改善为Ⅰ级。重点讨论了有关手术指征、心肌保护、手术方式和术中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54岁,2010年5月7日因冠心病,冠脉多支病变,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于2010年5月7日在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行4支冠脉搭桥及主动脉换瓣手术,取全程大隐静脉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大动脉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确诊为大动脉炎患者的64层螺旋CTA特点,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及血管分析,充分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23例CTA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狭窄具有向心性的特点,部分伴狭窄后扩张.活动期13例动脉管壁明显增厚,呈环形低密度,增强扫描有强化;而非活动期10例管壁增厚程度轻,平扫管壁密度增高或伴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后处理重建图像结合薄层轴位图像,可直观地显示受累大血管及其分支的部位、狭窄程度或闭塞以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同时显示大动脉炎的管腔情况和管壁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准确分型、检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作为大动脉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转归的电子束CT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d的急性IMH,〉14d的慢性IMH患者2例。患者EBCT检查≥2次,男19例,女4例,年龄30-81岁,平均57.78岁,随访时间4-405d(平均105.84d)。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mm,床进3.5mm或层厚3mm,床进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4例A型IMH,其中3例分别于1.0、1.5、4.0个月完全吸收,1例无明显变化。19例B型IMH患者,完全吸收9例,部分吸收4例;无变化4例;进展2例,其中1例进展为真性动脉瘤。患者4-15d内短期随访血肿变化不明显或有加重,15-30d壁内血肿明显吸收,但溃疡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EBCT可作为IMH患者定期随访的检查,且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的扫描参数。方法 回顾分析成功进行SCTA检查的 34例疑为主动脉夹层的病例 ,对照DSA或手术结果逐例观察、记录并分析所采用的CT扫描参数、影像后处理效果。结果  34例中有 32例诊为主动脉夹层并正确分型 ,2例正常 ,2 5例并行DSA( 17例 )及手术 ( 8例 ) ,SCTA结果与之完全相符 ,图像效果好 ,成功率在 88.9%以上。其主要扫描参数的使用 :( 1)升主动脉夹层 :层厚 4mm ,重建间隔 2mm ,螺距 1.2 5 ,管电流 175mA ;( 2 )累及升、弓、降部及胸主动脉 :层厚 5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5 0 ,管电流 15 0mA ;( 3)累及腹主动脉 :层厚 6~ 8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5 0或 1.75 ,管电流 15 0mA。管电压均为 12 0kV ,造影剂用量均为 90~ 10 0ml,流速 3ml/s ;延迟扫描时间在胸主动脉取 2 0s ,腹主动脉 2 5s。影像后处理方法主要应用MPR、SSD、MIP、VR等 4种后处理方法。结论 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 ,根据扫描范围选择、匹配好各种扫描参数 ,可避免SCTA扫描范围受限制的不足而获得满意的主动脉夹层影像  相似文献   

14.
胡迪  彭芸   《放射学实践》2013,28(7):719-72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MSCTA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37例按Lupi-Herrea分类法,Ⅰ型2例,Ⅱ型18例,Ⅲ型15例,Ⅳ型2例。初诊时MSCTA检查显示所有受累血管共150支,狭窄-阻塞型37支,其中5支管腔闭塞,4支伴有细小侧支循环形成,1支伴局部血栓形成;扩张型11支,部分管壁伴有钙化;其余为混合型。狭窄血管中17支轻度狭窄、102支中度狭窄、15支重度狭窄、5支完全闭塞。不同时期受累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2.0~7.0mm),活动期3.4~7.0mm,非活动期1.1~3.2mm。活动期CT平扫可见受累血管壁有环形低密度水肿状态带,增强扫描血管壁不均匀强化;非活动期局部血管可呈囊样扩张,管壁密度增高,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治疗后受累较轻血管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结论:MSCT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MSCTA),并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分析其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MSCTA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管壁均未见增强,内膜钙化斑内移8例、主动脉壁溃疡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特点及范围,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对钝性创伤性主动脉损伤(BTA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Imatron C-150型EBCT扫描机对13例胸、腹部钝性创伤患者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结果:13例BTAI,升主动脉破裂1例,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EBCT不仅能清晰显示BTAI的各种征象,还能同时显示其他的外伤性征象:皮下气肿、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等。结论:BTAI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明确诊断,是极适用于胸、腹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子束CT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 ,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EBCT诊断的主动脉瘤 3 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其中 9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步进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SVS ) ,心电门控采像 ;腹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CVS ) ,无心电门控。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 ,主要采用多层面重组法 (MPR )、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 )、容积再现法 (VR )进行处理。结果  3 2例主动脉瘤中 ,真性主动脉瘤 8例 ,假性动脉瘤 5例 ,夹层动脉瘤 19例。其中 9例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EBCT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EBCT血管造影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大血管解剖影像 ,三维重建图像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及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口 ,对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并能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上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特殊类型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诊断.材料和方法20例表现特殊的主动脉夹层,其中不典型夹层13例,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3例,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Stanford B型夹层2例,动脉瘤样夹层1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1例.结果主动脉不典型夹层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的低密度血肿包绕,常可见穿透性溃疡或钙化内移等征象;三腔以上夹层动脉瘤有2~3个内膜片,3~4个腔,瘤体管径较大;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血肿的B型夹层见升主动脉管壁低密度新月形或环形增厚,降主动脉则见内膜片及真假两腔形成;动脉瘤样主动脉夹层见降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破口大,内膜片不易发现.1例外伤性夹层于主动脉弓峡部及降部起始见破裂内膜片.结论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表现各具特征,EBCT可清晰显示,是极适用于胸部急症的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1·下列哪项不是Sharma提出的新诊断标准:A·左锁骨下动脉中段损伤B·颈外动脉狭窄、闭塞C·右锁骨下动脉中段狭窄D·特征性体征和症状持续至少1月2·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可发现大约()大动脉炎患者A·50%B·60%C·75%D·80%3·大动脉炎最早期病理改变为:A·动脉壁增厚B·动脉硬化C·颈内动脉狭窄D·动脉粥样斑块4·大动脉炎的早期CT征象为:A·锁骨下动脉管腔狭窄B·颈外动脉变细C·侧支循环形成D·大动脉壁增厚5·大动脉炎CT扫描管壁强化提示病变处于:A·静止期B·慢性期C·活动期D·急性期6·下列哪些不是多层螺旋CT对大动脉炎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心血管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心血管憩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1例行单层容积增强扫描.结果 9例中包括1例心室憩室、3例心房憩室和5例主动脉憩室.EBCT三维重组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显示其他重要伴发异常,如2例右心房憩室伴发房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憩室伴发单发右位心、右室双出口、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等畸形.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