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口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避孕药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3400例使用国产避孕药3~25年的健康育龄妇女及10684例同期应用宫内节育器的血压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长期服用避孕药妇女的血压值为 SBP/DBP 127.0/83.5 mmHg,高于应用宫内节育器组的120/79.5 mmHg(P<0.01).长期服药期间有4.2%的妇女患高血压.是使用宫内节育器妇女的4.88倍(0.025>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年龄对血压的高低有较大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15年以上者对血压的升高危险性更为明显.结论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可能导致血压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长期口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超波 《高血压杂志》2002,10(3):214-216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避孕药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3400例使用国产避孕药3-25岁的健康育龄妇女及10684例同期应用宫内节育器的血压变化和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长期服用避孕药用妇女的血压值为SBP/DBP127.0/83.5mmHg,高于应用宫内节育器组的120/79.5mmHg(P<0.01)。长期服药期间有4.2%的妇女患高血压,是使用宫内节育器发女上的4.88倍(0.025>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年龄对血压的高低有较大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15年以上者血压的升高危险性更为明显。结论: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可能导致血压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育因素与绝经后妇女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716名绝经后妇女纳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生育因素,同时检测生化指标。代谢综合征定义采用按照亚洲人特点改良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诊断标准。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育因素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3.85%。患有代谢综合征的绝经后妇女初潮年龄明显小于无代谢综合征组(P=0.001 1)。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初潮年龄的增加,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下降[比值比(OR)=0.858;95%可信区间(CI):0.752~0.980]。而其他生育因素,包括绝经年龄、停经年限、怀孕次数、是否哺乳、哺乳时间、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等则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无关。结论:在各种生育因素中,初潮年龄小提示绝经后妇女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高。  相似文献   

4.
早已知,人类自发高血压病例男多于女,有性别差异,雄激素促进高血压发生,雌激素抑制高血压形成。目前发现大多数妇女的血压略有升高,这些妇女与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有关。虽然有不少资料提到雌激素引起血压升高,但其因果关系以及对性腺的依赖性尚不清楚。作者曾报告性激素对自发高血压大鼠(SHR)的自发性高血压形成和维持有一定作用。基于这一事实,为阐明其机制,作者进  相似文献   

5.
心脏病妇女在用抗凝治疗时不宜妊娠,因为对母亲及胎儿有高度危险性。口服避孕药可能限制抗凝剂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复习一组同时服用避孕药及抗凝剂的心脏病妇女,以确定两者间的作用。197例抗凝治疗病人中,有12例妇女同时服用抗凝剂及避孕药。病者年龄27~44(平均34.5)岁,均无肾病、肝病或高血压病。抗凝治疗指征:瓣膜修复术9例(二尖瓣5例、主动脉瓣1例、同时二尖瓣及主动脉瓣3例),栓塞性二尖瓣病3例。随访共374病人月(平均31.2月/病人)。A期230个月为同时服抗凝剂及避孕药。B期144个月只服抗凝剂。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细胞良性增生 ,通常发生在正常肝脏。近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以及人们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 ,见于文献的报道日见增多。而且 ,其出血和恶变的特性越来越得到临床重视。1 发病情况在 60年代口服避孕药上市以前 ,本病罕见。Edmundson于 1 91 81 954年间共作尸检 5万例 ,仅见本病 2例。但 70年代以后 ,文献报道明显增多 ,国内至 2 0 0 1年底已报道 1 0 0余例。本病仅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女性 ,且多为长期服用避孕药者 (服用避孕药 4年以上 )。据统计 ,连续服用避孕药 57年的妇女 ,发病机会较常人高 5倍 ;服…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绝经后高血压是指妇女生理性绝经以后出现的血压升高。绝经前妇女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 ,但在绝经后其发生率明显增高。妇女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的增高〔1〕 ,而收缩期高血压是心脏和阻力动脉血管直接的负担 ,收缩压增高是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绝经后妇女发生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绝经前妇女增加。我国 1 988~ 1 992年 60岁以上老年人死因的调查发现〔2〕,脑血管疾病占首位 ,而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中有高血压者占 52 .7% ,女性中占54.…  相似文献   

8.
服用或未服用避孕药的人们,吸烟是否为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这方面的资料还不多。Vessey 等引述19例脑血栓形成女患者,其中有11例服避孕药,10例目前仍在吸烟。作者选择静脉血栓栓塞女患者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中只有4例血管造影显示动脉闭塞,其中3例服避孕药。在 Heyman 指导下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女青年患者作了一次病例对照研究,认为吸烟而不服避孕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无统计学意义;但服避孕药而不吸烟则有统计学意义。在服避孕药和吸烟两者衡量分析中,看来吸烟似乎不是一项潜在因素。波士顿合作研究机构列举了14例中风幸存者,其中13例为缺血性脑卒中。作者报告了有关服避孕药的危险性,而未对吸烟予以重视。若不重视服避孕药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别探讨绝经前、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EC)发病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防治EC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EC患者以及112例非EC患者,包括子宫内膜正常者56例(增生期宫内膜、分泌期宫内膜、萎缩性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者56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将发病年龄、初潮年龄、婚育史、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糖尿病、激素替代(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乳腺癌术后使用他莫昔芬(tamifen,TAM)、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肿瘤家族史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前、后EC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未绝经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COS、甲减、孕次、初潮年龄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初潮年龄高、孕次多是绝经前女性EC患病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是绝经前女性EC患病的危险因素。(2)绝经妇女:单因素分析显示BMI、孕次、初潮年龄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潮年龄高、孕次多是绝经后女性EC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是绝经前女性患EC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初潮年龄高、孕次多是绝经前及绝经后的女性EC患病的共同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收缩期和舒张期动脉血压一起或单独升高,对于男、女两性均会增加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性,且与血压增高的程度成比例。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显著大于女性,但在高血压的女性患者,其发病率较非高血压妇女相对地增加并和男性一样高。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在两性都一样。收缩期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通常想象的大。恶性高血压在男、女两性均迅速导致小动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1例23岁血压正常的妇女,在第2胎的产后5个月以及服用雌激素-黄体酮避孕药(炔雌醇甲醚-氯地孕酮)4个月后,于1969年3月发生了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须作长期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病者因月经过多,从1971年3月起改服单纯的黄体酮避孕药。1972年2月病者作了尸体肾移植,获得成功,并于1977年4月停用黄体酮避孕药,而改用雌激素黄体酮避孕药。1978年2月病者再次发生 HUS。作者认为:在服用单纯的黄体酮避孕药6年期间,病者没有发生过 HUS,而在服用雌激素-黄体酮避孕药4个月后和10个月后,分别发生了 HUS,说明了口服含雌激素的避孕药会诱发 HUS,但鉴于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西北地区汉族女性人群生殖因素与胰腺癌的相关性,为胰腺癌防治提供新策略.方法:以2008-2014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54例女性胰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同期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51例与病例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非内分泌、非妇科相关疾病的女性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析生殖因素各因素与胰腺癌的相互关系,包括胎次、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3个方面.结果:与非内分泌、非妇科相关疾病的女性住院患者相比,汉族女性人群多胎生育(≥3胎)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O R值为2.42,95%CI为1.43-4.10;在单因素分析时,绝经妇女较未绝经妇女发生胰腺癌的风险高,OR值为4.65,月经初潮年龄14岁的女性较月经初潮年龄≤14岁的女性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低.但在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时,月经初潮年龄及绝经年龄与胰腺癌的发病并无相关性.对胎次与胰腺癌的分布进行研究时发现,与非胰腺癌患者相比,胰腺癌患者中生育3胎以上的患者比例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内分泌、非妇科相关疾病的女性患者相比,汉族女性人群中多胎生育可能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绝经年龄、月经初潮年龄与胰腺癌的发病无关;与非胰腺癌患者相比,胰腺癌患者中生育3胎以上的患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殖因素与绝经后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女性ISH患者195例,年龄43~79(66.7±10.7)岁;选择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血压绝经后女性195人作为对照,年龄46~82(67.1±14.1)岁。比较两组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及末次妊娠年龄、是否多次妊娠、流产史、有无妊娠期高血压(GH)、有无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治疗史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ISH发病与各生殖因素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血脂、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初潮年龄、舒张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H组收缩压、GH的发生率大于对照组[分别(162.5±21.9)比(121.1±11.9)mm Hg,23.6%比16.9%,均P0.05],初次生育年龄、绝经年龄低于对照组[(22.1±2.4)比(24.6±3.1),(48.3±2.0)比(50.9±2.7)岁,均P0.05]。以是否ISH为因变量,各生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生育年龄、绝经年龄与绝经后女性ISH呈负相关(分别OR=0.80,95%CI0.70~0.92;OR=0.85,95%CI 0.73~0.98,均P0.05),GH与绝经后女性ISH呈正相关(OR=2.60,95%CI1.11~6.08,P0.05)。结论初次生育年龄、绝经年龄及GH可能参与绝经后女性IS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二级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状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2011年1月至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年龄为18岁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660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率、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全体研究对象中2和3级高血压分别占28.03%和30.00%;调查人群血压达标率为25.91%;全体研究对象中,平均服用1.99种降压药物。对血压达标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服用1种药物与服用多种药物,低收入与高收入人群相比,对血压达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者高血压的分级、每月至少复诊1次与每月复诊不足1次,规律服药与间隔服药对血压达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中心血压总达标率仅为25.91%,患者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经济收入、服药的数量、规律性服药、规律性复诊是影响血压达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三个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和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估计20%美国成人患高血压。降压疗法有益于降低病死率,尤其脑血管病病死率。即使轻度高血压(舒张压介于90~104mmHg 之间者),经积极治疗也可使病死率降低20%。积极降压治疗的病例中,总病死率降低17%。吸烟吸烟者中冠心病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70%;重度吸烟者(每天2包以上)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吸烟对冠心病的危险,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有协同作用。口服避孕药的吸烟妇女,其心肌梗塞危险较不服避孕药不吸烟妇女高近10倍。有人估计,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患者中,近30%与吸烟有关;另据估计,1965~1980年间美国约有300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52例高血压并发打鼾的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仪检查及动态血压检查,分析患者呼吸紊乱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与血压升高程度及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结果:以AHI分组,对各组间高血压程度进行比较,AHI与血压的高低呈正相关,夜间血压增高幅度明显高于白昼(P<0.01);且收缩压增高幅度高于舒张压(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HI值越大,血压波动亦越大。LSaO2比AHI更敏感,与高血压程度为负相关。结论:OSAHS作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AHI、夜间低氧血症程度均与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人心肌梗死(MI)与不同血压水平的量效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底在该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MI 450例作为病例组,然后按照性别相同、年龄上下不超过5岁的原则给病例组匹配450例健康对照,两组年龄均≥60岁.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然后分析比较不同血压水平发生MI的危险性.结果 用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高值血压组和Ⅰ级高血压组老年人发生MI的危险性无显著变化(Hypa:x2=1.044,P =0.282;Hypb:x2=1.191,P=0.162),而Ⅱ级高血压、Ⅲ级高血压组老年人发生MI的危险性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Hypc:x2=8.797,P=0.004;Hypd:x=27.982,P<0.000l),不同血压水平组发生MI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血压组人群的1.040、1.242、3.406、9.593倍.结论 随着血压水平升高,MI发病危险性随之升高,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有利于预防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126例高血压合并在室肥厚病人随访14年,观察20余项心电图改变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评价各项心电图改变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发现:单纯电压指标异常不是高血压患者独立的危险因子,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是高血压本身所致,而非高电压引起;有不对称倒置T波、左室劳损、PTFv_1异常、Qv_s≥2mm及多项心电图指标异常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分别为正常人的30.67、14.75、14.73、12.48和11.24倍,矫正血压和电压因素后其危险性仍高,是既独立于血压又独立于电压因素之外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伴高血压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出院诊断为VVS伴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与单纯诊断VVS的30例患者,对比其临床特点。结果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血压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平卧位收缩压:(140±21)mmHg比(113±11)mmHg;平卧位舒张压:(87±10)mmHg比(73±8)mmHg;平卧位脉压:(53±13)mmHg比(41±7)mmHg,均为P<0.05]。倾斜后两组之间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方面,80%伴高血压的VVS患者需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达到稳定状态。伴或不伴高血压的VVS患者中分别有11例(36.7%)和4例(13.3%)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服或不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VVS患者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病程、晕厥发作诱因及晕厥先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伴高血压的VVS患者制定合理的降压和综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作为目前治疗VVS的基本药物,其价值和特异性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父母高血压史对子女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人群血压的影响.方法利用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的940323人的资料,分析父母高血压史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并分析不同民族人群的遗传背景与血压水平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状况及文化程度后,探讨高血压家族史与高血压患病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率均为19.3% .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比无家族史者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升高(P<0.01),而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者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又比父母一方有高血压者明显升高(P<0.01),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史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父亲有高血压者与母亲有高血压者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是无高血压家族史者的1.79倍.结论遗传因素在中国人群的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