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和肝静脉阻断(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SHVE)对肝肿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THVE组和SHVE组,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记录肝切除术血管阻断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THVE组外围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与SHVE组比较有明显的升高,而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则有明显的下降(P0.05)。前者术中输液量较后者多,两组术后肝肾功能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术中SHVE和THVE均能有效控制出血和避免空气栓塞,而前者在保持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少术中输液量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累及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肝肿瘤切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中大出血,全肝血流阻断术(THVE)能有效控制术中大出血,但由于阻断下腔静脉,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术(SHVE)仅阻断入肝与出肝血流而保持下腔静脉通畅,不会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本文就这两种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作一比较。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施行包括入肝与出肝血流同时阻断切肝术197例,其中THVE87例,SHVE11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情况、肝切除范围、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所有肿瘤均压迫或侵犯1根以上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肝切除范围、肿瘤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别,术中出血量、肝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THVE组明显高于SHVE组。THVE组有15例同时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4例肝静脉癌栓取出术,7例行下腔静脉壁修补术,SHVE组有7例同时行肝静脉取栓术,有1例因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壁而改行THVE。术后并发症THVE组明显高于SHVE组,前者有2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SHVE组无1例死亡。术后ICU时间及住院时间THVE组明显高于SHVE组。结论THVE与SHVE均能有效控制术中肝静脉破裂大出血,THVE对伴有下腔静脉癌栓或静脉壁受侵犯的病人是唯一的选择方法,但THVE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大,对未侵犯下腔静脉而仅侵犯肝静脉的病人更适合采用SHVE。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地位。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将38例肝切除术按血流阻断方法分为两组,传统全肝血流阻断组(THVE组)22例,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组(经心包组)16例,分析应用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对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病人均成功切除肿瘤,两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包组术后近期肝功能恢复快。结论 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4.
异氟醚复合异丙酚控制降压在无血切肝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氟醚复合异丙酚在无血切肝术中的最佳麻醉效果。方法:对20例择期手术病人在全麻加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全肝血流阻断(THVE)无血切肝之前适当加大异氟醚吸入浓度,用异丙酚静脉微泵维持麻醉,使平均动脉压(MAP)下降20%左右,一般维持20~30min。在肝叶切除之后,立即减少异氟醚的浓度或停用,并加小剂量的多巴胺静脉维持,使MAP回升至降压前水平或稍低一点,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本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平均输血量达800ml。术毕麻醉复苏迅速,术后肝功能多于一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利用异丙酚加少量异氟醚复合麻醉,同时加小剂量的多巴胺静脉维持,是无血切肝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1986年以来,作者采用全肝血液阻断无血切肝技术,为12例侵及第二、三肝门部的肝肿瘤患者施行了肝切除术。12例中除1例采用低温灌注全肝血流阻断技术,1例采用Hcancy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入肝血流阻断和全肝血流阻断对胆道梗阻兔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36只兔随机均分为3组:胆道梗阻组(A组,BCDL)、入肝血流阻断组(B组,PTC)和全肝血流阻断组(C组,THVE)。组织气体分析仪持续测定肝组织氧分压(P_(ti)O_2);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流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氢基转氨酶(ALT);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B、C组在肝血流阻断后,肝 P_(ti)O_2值均明显下降,再灌注 60 min仅恢复到缺血前的 87.5%和 73.4%(P<0.05),C组较 B组肝P_(ti)O_2 值恢复更慢(P<0.05)。B、C两组 ALT值在肝缺血-再灌注期间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组ALT值升高更明显,且与肝细胞损伤的病理学改变相一致。结论 急性胆道梗阻兔行PTC和THVE均可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PTC较THVE对肝脏的损伤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7.
入肝血流阻断和全肝血流阻断对肝组织氧压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兔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portal triad clamp,PTC)及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对肝组织氧压(tissue oxygen pressure,Ptio2)的影响。方法 24只兔均分二组即PTC和THVE组。分别测定二组缺血前、缺血30min及再灌注30min后肝Ptio2值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值变化。结果 PTC和THVE组均表现为肝Ptio2下降,但THVE较PTC组肝Ptio2值下降更显著(P<0.01)、血清ALT值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PTC组较THVE组对肝缺血的耐受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在累及肝门区肿瘤切除中的合理应用。方法对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法(THVE)相结合切除14例累及肝门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肿瘤和肝门区血管的毗邻关系、阻断次数、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组Pringle法平均阻断(4.2±2.0)次,第一肝门平均阻断时间(49.6±30.8)min;THVE平均阻断(1.8±0.4)次,平均阻断时间(18.8±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00±360)ml,输血量平均(800±220)ml;术中修补下腔静脉4次,主肝静脉2次,门静脉主干2次;术后检测ALT、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经治疗2~3周后恢复正常,未发生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ringle法与THVE法分步结合使用可增加肝门区肿瘤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多种肝血流阻断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肝血流阻断下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6年~2009年间36例行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6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组采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9例,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4例,绕肝提拉带半肝血流阻断3例;非解剖性肝切除均采用传统Pringle入肝血流阻断法。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围术期输血、并发症发生例数、肝损害及切缘微转移灶明显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P0.05),术后1年肿瘤早期复发率低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肿瘤早期复发率;采取多种半肝血流阻断的方式可明显降低手术出血及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肝静脉血流阻断术(SHVE)在复杂肝肿瘤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246例复杂肝肿瘤切除手术中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统计分析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情况、病理诊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从2000年1月~2007年7月,在复杂肝肿瘤切除手术中246例肿瘤采用了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根据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不同,完全SHVE(阻断第一肝门和所有主肝静脉,Total SHVE)145例,部分SHVE中阻断第一肝门和右肝静脉54例,阻断第一肝门和左中肝静脉47例.3例因术中发现瘤体侵犯下腔静脉壁而改为全肝血流阻断.结果 显示血流阻断过程中患者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仅外周循环阻力和肺循环阻力轻度升高.术后患者无死亡发生,总并发症率为24.8%,平均住院天数为9.6 d.结论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流阻断技术,尤其适合用于位于第二肝门未侵犯下腔静脉的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