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3年6月10日本市瓦窝镇卢屯村某村民为女儿过周岁生日,120人就餐,19人食用奶油蛋糕.10~31 h内19人相继发病,其余未进食奶油蛋糕者均未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初期为稀便,后为水样便)、头疼、发热(高热37.5~39.2 ℃)、全身乏力等症状.发病与进食量有关,量多者,病情重,潜伏期亦较短;发病与年龄亦有关,年龄小者,病情重,病程较长.现场调查奶油蛋糕为本市元台镇某蛋糕店加工.该店无冷藏设施,容器具无消毒措施,裱花间无空气消毒设施,极易使细菌生长繁殖,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21年武汉市一起跨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和溯源分析,查明事件暴发原因。  方法  采集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相关人员的肛拭子样本、粪便样本和食品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并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GE)对本次事件的检出菌及近两年本地区临床散发病例的同型别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提取本次事件病原菌和本地区同型别菌株的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基因注释和序列比对分析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与耐药基因,结合多位点序列分型,变异位点检测和不同地区同型别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溯源。   结果  共分离出5株肠炎沙门菌,其中2株来自食物样本,3株来自患者粪便和肛拭子样本。 5株检出菌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均对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均为ST11型。 本次事件检出菌株的序列间仅存在1个突变位点。 检出菌的全基因组序列与本地肠炎沙门菌序列高度相似。   结论  肠炎沙门菌为本次事件的致病菌。经同源性分析,此株病原菌为本地区肠炎沙门菌流行株。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作为PFGE分子分型的补充应用于病原菌的监测和暴发事件调查。  相似文献   

3.
岳峰  方正  孙永  崔志刚 《疾病监测》2019,34(4):312-315
目的分析安徽省合肥市食源性疾病患者所分离沙门菌的血清型别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型别特点。方法对2013—2015年在合肥市2家哨点医院就诊的2 618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分析,并用XbaⅠ酶切进行PFGE分析其分子型别特征。结果在2 618份患者标本中,共检测出76株沙门菌,总检出率为2.9%,共分为17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肠炎沙门菌。69株沙门菌经XbaⅠ酶切,共产生53种PFGE带型,每种带型包含1~5株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共产生20种带型,肠炎沙门菌共产生10种带型。结论初步了解合肥市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是一种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多血清型长期共存的散发性感染,获得了本地区食源性疾病沙门菌感染的基线水平的血清型别和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为后续暴发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6岁。因右下腹壁包块半年,红肿疼痛一个月入院。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下腹壁有一包块,约鸡蛋大小,按之疼痛,渐进性增大。一月前于某医院诊治,进行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肿块继续扩大,伴红肿疼痛,自敷中药,未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5—2020年浙江省余姚市沙门菌感染季节性、人群分布和暴露食品状况,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余姚市妇幼保健院)2015—2020年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样品共2104份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圆分布法分析沙门菌感染的季节性,描述性分析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分布情况,并对暴露食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检出234株沙门菌,年平均检出率为11.12%。 234株沙门菌分为36个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38.89%)和肠炎沙门菌(11.97%)为主。 圆分布法分析显示,7月15日为检出高峰日,每年5月进入检出高峰期,7月达顶峰,一直持续到9月,存在明显季节性。 沙门菌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5岁(18.49%),其次为0~1岁组(16.51%)和5~10岁组(10.64%)。 暴露食品中蛋与蛋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沙门菌检出率较高(P<0.05)。  结论  余姚市食源性沙门菌的检出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主要检出人群,各类暴露食品中均有检出,要加强预防食品被沙门菌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感染及菌株耐药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及抗生素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对甘肃省15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疾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采用χ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  结果   2019—2021年共采集食源性疾病患者标本13 482份,检出189株沙门菌,检出率为1.40%,阳性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5∶1。 沙门菌在各年龄组均有检出,0~5、6~17、18~60、>60岁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45%、1.61%、1.43%和1.04%。 第一、二、三、四季度的检出率分别为0.67%、1.54%、1.76%和1.20%。 检出的189株菌共分为34种血清型,占比较高的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30.69%)、鼠伤寒沙门菌(19.58%)、鼠伤寒单相变种沙门菌(8.99%)和斯坦利沙门菌(6.88%)。 引起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可疑食物主要为粮食类及其制品(32.28%),家庭是引起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场所。 189株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率为68.78%(130/189),多重耐药谱70种,对氨苄西林(83.60%)和四环素(62.96%)的耐药率较高,对阿奇霉素(9.52%)、头孢西丁(5.82%)和亚胺培南(1.59%)的耐药率较低。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单相变种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和其他血清型沙门菌对头孢噻肟、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沙门菌在各年龄组均有检出,多重耐药率较高,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沙门菌耐药监测。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粮食类及其制品的市场监管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从源头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3起聚集性腹泻、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采集部分病例及从业人员生物标本、涉事单位食品和加工场所环境样品共19份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和基因分型。10份样品检出斯坦利沙门菌, 4株食品样品分离株和5株病例粪便、1株从业人员肛拭分离株的PFGE带型完全一致,由此证实本起事件为一起由斯坦利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了解2015—2020年浙江省余姚市沙门菌感染季节性、人群分布和暴露食品状况,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余姚市妇幼保健院)2015—2020年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样品共2 104份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圆分布法分析沙门菌感染的季节性,描述性分析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分布情况,并对暴露食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234株沙门菌,年平均检出率为11.12%。234株沙门菌分为36个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38.89%)和肠炎沙门菌(11.97%)为主。圆分布法分析显示,7月15日为检出高峰日,每年5月进入检出高峰期,7月达顶峰,一直持续到9月,存在明显季节性。沙门菌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5岁(18.49%),其次为0~1岁组(16.51%)和5~10岁组(10.64%)。暴露食品中蛋与蛋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沙门菌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余姚市食源性沙门菌的检出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主要检出人群,各类暴露食品中均有检出,要加强预防食品被沙门菌污染。  相似文献   

10.
沿海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再加上海洋的无私调节、交通便利,引起了特别是内陆地区人们极大兴趣,尤其是盛夏季节,由于温度、湿度适宜,使得沿海的旅游热一浪高过一浪,一年比一年兴旺,然而也带来一些问题。下面仅从疾病预防控制角度谈一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昌平区重点传染病发病形势和特点。方法 对疫情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除传染病的发病状况外,着重分析重点传染病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点。结果 2007年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646.60/10万,其中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报告病例数较多。结论2007年昌平区传染病发病形势整体平稳,肺结核、猩红热发病数上升明显,病毒性肝炎、麻疹、出血热、淋病发病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沙门菌致病现状、发病特征,掌握沙门氏菌血清型别和耐药谱的变化。方法按病例定义采集初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2008年夏季,6家医院检出38株沙门菌,阳性率4.83%(38/786);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9∶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恶心、呕吐。38株菌分布于11个血清型,最多的是肠炎沙门菌,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所有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完全敏感,耐药性最高的是萘啶酸,耐药率达到了65.69%。结论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有助于提高检出率;耐药监测可对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海淀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食源性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3年按照北京市监测网工作计划要求对海淀区采集的20类食品根据国标方法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NM、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等8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在检测的19类822份食品中,共分离出4种52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6.3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株,创伤弧菌2株.结论 海淀区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存在食物中毒和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隐患,应加强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患者某些检测指标变化和后果。方法对2016年5月25日成都市某高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患者的大便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并对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D-D)进行监测。结果 69例患者均由被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中毒,69例中毒者的大便标本均检测到了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高热、腹痛、腹泻,同时伴有水样便;91.3%的患者血常规出现不同程度的WBC升高,20.3%的患者大便出现白细胞(WBC)增多,所有患者的CRP均出现异常增高,部分患者的PCT、D-D及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结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导致的食物中毒病情严重,部分患者生理功能出现严重改变,危及生命,在加强食品卫生的同时,应特别注意该种细菌带给人类生命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2015年5月北京一家大型企业发生聚集性腹泻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后收集现场样本,经过实验室检测确认该次疫情为鼠伤寒沙门菌暴发流行。分离到的18株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带型一致,在北京市沙门菌PFGE数据库中未发现相同带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有一株菌株对12种抗生素耐药。这种耐药模式的出现提示需加强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8.
嘉定区职业人群沙门氏菌携带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峥 《疾病监测》1996,11(10):371-373
1994~1995年,从64028名预防性健康检查对象中,共检出180名沙门氏菌携带者,携带率为2.81。每年3月份起,携带者人数逐渐增多,6、7月份达高峰,后渐渐下降,至1~12月份完全消失。携带者以从事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为多,携带的沙门氏菌以B群为主。  相似文献   

19.
吴爱萍  汪皓秋  郑伟  张蔚  郑丽芳  王晓燕  李琳  俞骅 《疾病监测》2013,28(12):1027-1029
目的 了解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相关性,确定传染源及传播路径。方法 对采集的215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将分离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27株肠炎沙门菌,其中4株分离自留样食品,3株分离自厨师,20株分离自患者。PFGE图谱显示27株菌中有26株条带完全一致,1株菌与其他26株菌有1个条带的差异,两者相似性为96.3%。结论 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是冷菜制作过程中受到携带肠炎沙门菌厨师的污染。PFGE技术适用于食物中毒事件中传染源的追踪及传播路径的明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痢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重程  李宏通 《疾病监测》2010,25(9):705-706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腹泻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细菌性痢疾的诊断符合情况,降低临床诊断误诊率。方法按照卫生行业标准(WS287-2008)对昌平区312例腹泻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患者粪便样本进行痢疾志贺菌培养。结果检出痢疾志贺菌38份,检出率为12.18%(38/312),其中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中志贺菌检出率为17.19%(22/128),感染性腹泻病例中志贺菌检出率为12.80%(16/125)。农民工、农民的检出率较高;有发热、粘液便、脓血便等典型症状的腹泻病例样本检出率高;散居儿童临床诊断病例诊断符合率低。结论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应逐步提高实验室诊断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