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研究体内外相关性的目的是将药物剂型在体外的变化情况与其在体内的生物药剂学药动学变化情况关联起来。对于口服剂型,溶出和小肠渗透是人们熟知的影响吸收的两个限速步骤。对于溶出速率限制吸收速度的制剂(如缓释药物的吸收),其体内外相关性较好,而对于小肠渗透速率限制吸收速度的制剂(如速释药物的吸收)研究较少,通常推测其体内外相关性较差。本文主要研究了相对溶出速度、小肠渗透速度及总体药物吸收百分率对体内外相关性的影响。假定口服给药后,(1)药物不降解,(2)无滞后吸收现象,(3)无首过效应,(4)符合线性动力学模型,(5)体外溶出和小肠…  相似文献   

2.
氟罗沙星的体内外试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新型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体外溶出与体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本品口服吸收在血清中达峰时间较快,作用持久,消除半衰期为9.60hr。在人工胃液中溶出速率较快,在血清达峰之前,体内吸收与体外溶出量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药物溶出度检查方法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吕长淮 《安徽医药》2006,10(7):537-538
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由于药物的溶出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它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口服固体制剂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二个过程。已知乙酰水杨酸是吸收迅速的药物之一,其通过人体胃肠壁的速度几乎与乙醇相等。因此,溶出速率便成了提高血药浓度,减低胃刺激作用的关键,从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60年Levy等测定了8批商品乙酰水杨酸及其钙钠盐片和缓冲片的10分钟溶出量。指出药物的溶出速率与崩解时限并不相关,且不同产品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后,Wagner等测定了76批不同片剂的崩解时限与溶出速率,其中包括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对该复方制剂采用了测定混合吸收度的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时间的吸收度(At)及药物完全溶解时的吸收度(A∞),以At/A∞求得各时间的  相似文献   

5.
许多药物在胃肠道的水性溶液中很难溶解,在体内的溶出速率低,故吸收不完全且无规律。一般减小药物的粒径能增加溶出速率。在吸收过程主要取决于溶出速率的情况下,药物的表面积增大,溶出速率便增加,吸  相似文献   

6.
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溶解度小,不易制成注射液,口服后由于在胃肠液中溶出速率低,吸收缓慢而不完全,因此影响疗效。共沉淀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吸收的新方法。Tackibana等首先报告用水溶性高聚物如PVP与β-胡萝卜素制成了水溶性分散体-共沉淀物。随后许多报告对共沉淀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及其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国外仅用于口服固体制剂,尚未见用于注射液的报道。香茶菜甲素(简称香甲素、Amethystoidin A)及α-细辛醚(α-asarone)均难溶于水,而临  相似文献   

7.
湿法制粒压片中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明军  李星  杨海燕 《中国药师》2002,5(10):633-634
湿法制粒压片历史悠久,至今仍被普遍采用,其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 湿法制粒压片时,首先药物要进行粉碎过筛,粉碎药物的粒度因不同品种而异,通常固体药物的粒度愈细,则溶出速率愈快,药效就愈高。因为一般口服片剂需在胃肠道中溶解及吸收而显现药效,所以难溶性的药物粒子越细,则在体内溶出速率就越快,在胃肠道内吸收速度也就快。 尼莫地平是一个典型的脂溶性药物,当原料粉碎细度为过五号筛时,其片剂溶出度仅为30%~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有〉70%的化学合成药物存在难溶性问题[1],约40%的新化学实体(NCEs)因其难溶性而无法进入临床试验,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2]。口服给药不仅方便且患者顺应性高,是新药首选的给药途径之一。但对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的第Ⅱ类药物(即穿膜性好,但溶解度低而言,因在胃肠道中溶解度低或溶出速率慢,可能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解决因药物难溶性引起的口服低吸收问题,可提高这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解决药物难溶性主要有两条途径:①提高溶解度,增加药物溶出: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或溶出速率的常用方法有成盐、改变药物晶型、使用增溶剂或减小粒径等;②应用纳米给药系统,将药物包入载体内部,使药物以载药传递体形式被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多数口服控释制剂而言,溶出是药物释放的主速过程。它们与一般制剂不同,吸收速率常慢于消除速率,因之药物在体内从片剂、包衣颗粒或骨架等的溶出和释放,成为关键的主速过程,体外模拟较为困难。由于控释制剂要通过一系列不同pH的环境(从pH接近1的胃到pH7的小肠远端),在制剂的设计和研究中,pH是必须考虑的主  相似文献   

10.
药物的溶出速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疗效。对于要求长时间在体内释药的口服控释制剂,不同部位胃肠液的 pH 特性、患者自身胃肠液 pH 的变异、个体差异等均可能对制剂在体内的控释作用发生影响,改变设计的释药速率。如果一种控释制剂的释药  相似文献   

11.
尼群地平缓释片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尼群地平缓释片剂的处方、制备工艺和溶出速率,用GC-MS法测定了12名健康受试者口服自制缓释片(C)、市售国产片剂(A)和进口某公司片剂(B)后的体内血药浓度,体内数据按零级溶出、一级吸收口服单室模型,经计算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A、C两制剂相对于B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31.8%及64.8%。与普通片剂相比,缓释片血浓度曲线较为平坦且下降缓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新药依西美坦片在3种不同介质中的溶出特性,以研究影响其口服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和规律。方法:建立HPLC法检测其制剂含量和溶出液浓度,色谱柱:Hypersil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05mol/LKH2PO4溶液(60:40);检测波长:247nm。溶出介质选用水、0.1mol/L盐酸溶液及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采用转篮法,转速100r/min。结果:依西美坦片在水和0.1mol/L盐酸溶液中的溶出较差,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巾溶出迅速完全,60min时在3种介质中的溶出百分率分别为(60.25±3.76)%、(47.57±1.20)%和(82.24±0.96)%。结论:依西美坦片可能主要在肠道溶出,其溶出速率受介质影响大。  相似文献   

13.
固体药物口服后,在胃肠内经过分散、溶解、膜渗透才能被吸收。如果固体制剂的崩解、溶出不好,有效成分的吸收率就低,也就不能发挥预期的疗效。因此,对于相同的活性药物而言,药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药物从固体制剂中的溶出和溶解。药物的疗效是通过临床和血药浓度来测定评估。而现实生产中,我们是采用体外实验溶出速率的测定来替代体内实验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4.
固体口服制剂的溶出度是控制药品质量,有效保证体内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增订溶出度检查的品种不断。甲硝唑为常用的抗阿米巴、抗滴虫与抗厌氧菌药物,其新用途也有较多报道。中国药典、英国药典、美国药典均收载有甲硝唑片,但中国药典、英国药典均未规定溶出度检查项。由于甲硝唑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制剂工艺将影响其在体内的溶出和吸收,因此有必要对甲硝唑片进行溶出度检查。本文参照美国药典,并按中国药典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了溶出试验方法,对国内7个厂家的甲硝唑片进行了溶出速率测定。1 仪器与试药天津ZRS-4智能溶出试验仪;日…  相似文献   

15.
用微生物方法测定了同一药厂2个批号的红霉素肠溶片的体外溶出和8名健康志愿者口服的体内吸收,结果表明国内文献方法和美国药典方法测定的溶出度无统计学差异;两种肠溶片体外溶出度有明显差异,体外溶出度大的肠溶片其体内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也大。提示体外溶出试验应作为红霉素肠溶片剂的质控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南药学》2015,(9):935-938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CEL)/介孔硅SBA-15的固体分散体并进行性质研究。方法利用溶剂吸附平衡法制备CEL/SBA-15固体分散体,通过测定表观溶解度考察水溶性,通过热分析(DSC)和溶出试验考察药物溶出行为、药物存在状态及物理稳定性。结果确定了CEL/SBA-15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固体分散体载药量约37%,溶解度约为原料药的2倍以上,30 min内药物的累计溶出就超过90%,药物以非晶状态存在,加速试验6个月溶出和存在状态稳定。结论 CEL/SBA-15固体分散体物理稳定性良好,明显提高难溶药物的水溶性和溶出速率,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17.
许多药学和医学文献报道,化学上等量的口服药物制剂在临床上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这些药物的水溶性通常有限,因此可认为这种变化是它们溶出速率的差别引起的。早期的体内外相关促使人们有意识地改变药物或其剂型的某些参数,以确定这些改变是否与生物利用度如吸收速率、吸收程度或某些其他体内参数的变化有关。测定体外溶出速率,已逐渐成为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标准方法。由于 FDA 要求保证制剂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制药工业中研究固体药物制剂的溶出速率已变成头等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前已报道含β环糊精(β-CD)复合物直肠用栓剂的物理化学特性与稳定性。本文研究了茴香油-和吲哚美辛(消炎痛)-β-CD 两种栓剂的溶出和吸收。同时以单纯药物栓剂作为对照品。结果证明,上述复合物栓剂与其口服制剂类似,能提高茴香油和吲哚美辛的溶出分别为5~6倍和2~3倍。此外,还观察到制备β-CD复合物时,结晶方法不同也可影响溶出速率。按下法制备了四种不同茴香油-β-CD 复合物:将β-CD 溶于30%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述BCS-Ⅳ类药物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方法:阅读有关该类药物中外文献综合阐述。结果:BCS-Ⅳ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溶出速率、增加生物膜通透性,并从同时增加溶出速率和生物膜通透性等途径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BCS-Ⅳ类药物的溶出速率慢,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已经通过新技术、新剂型得到良好的解决,为BCS-Ⅳ类药物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比较片剂和丸剂中黄芩苷的溶出速率,考察成型工艺对药物溶出的影响。采用同一处方和原料自制丸剂与片剂,采用吸收系数法测定黄芩苷含量,桨法进行溶出实验。结果表明丸剂中黄芩苷在30min时溶出达80%,80min时几乎全部溶出。片剂中黄芩苷在30min时溶出30%,80min溶出50%。丸剂中的黄芩苷较片剂溶出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