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全世界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的人口接近200万人,在我国登记在案的透析人数为24.6万人[1],且逐年增多。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当前血液透析患者最好最广泛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路功能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及其生活质量,甚至患者生命,所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长短是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的关注的问题。现就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的根本保证。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我科2009年6月2010年4月采用钛轮钉技术在鼻咽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和维持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使用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而成为最重要的血管通路。2000年8月-2005年8月我院血液透析中心长期透析患者48例,其中44例使用动静脉内瘘(AVF),现对这些患者内瘘术前、术后及使用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詹先萍  邓招  苟敏 《陕西医学杂志》2013,(11):1565-1565,F0003
<正>动静脉内瘘(Inter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的血管通道,是主要适用于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1]。传统內瘘手术是前臂腕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随着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技术的开展,使得HD治疗尿毒症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手术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法,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建立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动、静脉内瘘是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形成需要4~6周,而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造瘘过渡期或内瘘闭塞、穿刺失败;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7.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1]。但对于一些血管条件较差、不适宜行动静脉内瘘或曾行动静脉内瘘但堵塞或发生血栓的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8.
黎利娟  韦深意 《右江医学》2011,39(5):669-670
<正>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备条件,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建立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保证。血管通路一般选择动静脉内瘘、直接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1]。目前最理想的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本院绝大多数患  相似文献   

9.
刘春  周泽梅  余慰  彭献代 《重庆医学》2007,36(15):1516-1517
目的 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应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优势.方法 采用缝合方式对46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分别为鼻烟窝部23例,前臂远端腕部23例,比较两组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在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近远期通畅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保留了近端血管可以在腕部再建标准内瘘,是老年尿毒症患者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0.
由于每次血液透析治疗均需为建立血管通路而对患者的上肢前臂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穿刺。为了延长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使用寿命,防止动静脉内瘘血管假性动脉瘤的发生,要求对动静脉内瘘血管进行绳梯法或纽扣法穿刺,禁止定点法穿刺。为了减轻因反复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我院在2004年8月-2006年3月运用耳穴专用磁疗贴(以下简称磁珠)按压患者耳廓的神门穴和肘穴对穿刺血管引起的疼痛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烟壶部动静脉内瘘用于血液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为长期透析患者制备一个理想的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尽量延长使用时间是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自 1996年 7月至 2002年 5月为 60例尿毒症患者行鼻烟壶部动静脉内瘘术,进行长期血液透析,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1目的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因而,永久性血管通路即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透患者的必由之路,是尿毒症患者得以有效透析而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细心护理、正确使用内瘘的同时本身可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1].而内瘘一旦出现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内瘘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因此如何迅速地恢复血液透析通路的畅通,对维持正常的血液透析至关重要.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前臂襻式AVG急性血栓形成患者1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进行血液透析首先要建立血管通路,将动脉血引入透析器,经透析器净化的血由静脉端回体内。理想的血管通路是确保透析充分的前提,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通路有较大的优越性,为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延长使用寿命,6年来我院对32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从动静脉内瘘的术前准备,到成熟后的使用作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减少了血栓、狭窄、感染、窃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程秀兰  聂红英 《中原医刊》2006,33(13):94-94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好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对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和维持患者长期生存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维护好一个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实施动静脉穿刺过程中,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扎实的内瘘护理理论知识。自我科开展血液透析以来我们对部分尿毒病患者建立了直接动静脉内瘘,以下是我们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体血管前臂动静脉内瘘术(AVF)端侧吻合术与端端吻合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情况,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自体血管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动静脉内瘘术手术成功111例,成功率92.5%,均能达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标准,其中,端端吻合术65例,端侧吻合术55例。结论前臂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堵塞的主要原因,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上对尿毒症患者常采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患者长期的血液透析以延长生命.方法:对3例以高位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内瘘特点采用相应的穿刺方法及护理、干预进行总结,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长期保持通畅.结果:3例患者的高位动静脉内瘘无1例因穿刺及护理不当,造成皮下血肿、堵塞、感染.结论: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了高位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净化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经典部位为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途径。我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对28例因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选择上臂肱动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吻合术建立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9.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肾替代治疗首选血液透析,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又是血液透析的必须条件,其中,动-静脉内瘘因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如何保证动-静脉内瘘的成功是能否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内瘘的保养和护理尤为重要.2003年4月-2009年 4月,我科对55例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其中又以腕部动静脉内瘘为首选方法[1]。我院2006年3月收治1例慢性肾衰(尿毒症晚期)患者,女性,63岁,由于上肢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透析血流量不足,彩超显示双上肢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故改行左下肢踝关节下方足背动脉-大隐静脉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