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下肢缺血患者行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腘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行二次手术的5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问伴随疾病及高危因素,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实验组纤维蛋白原(4.48±1.68)g/L、CRP(9.5±2.6)mg/L、低密度脂蛋白(4.5±1.7)mmol/L高于对照组(3.50±0.72)g/L、(4.0±3.2)mg/L、(2.8±0.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高密度脂蛋白为(1.02±0.32)mmol/L略低于对照组(1.12±0.2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次手术中见吻合口处重度内膜增生并继发血栓形成42例,人工血管内原发血栓形成10例.二次术后人工血管保持通畅28例,截肢10例,人工血管感染取出3例,死亡5例.结论 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内膜增生.CRP、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是导致吻合口内膜增生、人工血管闭塞的重要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动脉旁路手术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中远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下肢缺血的动脉旁路治疗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212例经动脉旁路治疗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包括股.膝上腘动脉旁路111例,股-膝下胭动脉旁路59例,主-髂动脉旁路25例,股股转流17例.结果 术后186例(87.7%)获随访6~68个月(中位随访期18个月),股-膝上胭动脉旁路术与股-膝下胭动脉旁路术1年初次通畅率分别为69.7%、53.5%,二次累计通畅率为81.6%、6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3年通畅率分别为56.3%和2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股旁路与股一膝上胭动脉旁路及股股转流术近远期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52例患者行二次手术,23例行膝上或膝下截肢,保肢率为89.2%.围手术期死亡10例(4.7%),随访死亡20例,多数死于心脑血管原发疾病;人工血管感染6例.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旁路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股-膝上腘动脉旁路中、远期通畅率高于股-膝下胭动脉旁路,两者近期通畅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出道对于人工血管旁路术后重度狭窄闭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15例外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流出道情况分为两组: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者为一组;膝下1条以上流出道通畅者为另一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6、12、24个月人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随访24个月,膝下仅1条流出道通畅组与膝下1条以上流出道通畅组患者的人工血管原发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vs63%,P<0.05)。结论流出道对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术长期通畅率有所影响,近期通畅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救治慢性重症下肢缺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腋-股动脉转流救治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11月的63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行腋-单股和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44例出院时静息痛消失,19例患者间歇跛行消失,平均踝/肱比从术前的0、18(0-0.49)提高到0.68(0.29~1.04)。本组肢体救治率87.4%,截肢率7.9%。3例死亡,手术死亡率是4.7%。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3.2%、79.8%、64.1%。结论 因主髂动脉闭塞导致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高危患者,通过腋-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可有效的挽救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旁路血管造影特点,分析相关因素对旁路血管通畅率的影响,并探讨提高旁路血管通畅率的方法。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间CABG术后平均间隔(46.4±39.1)个月,因心绞痛复发再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病人149例,男120例;平均年龄(61.0±10.1)岁。共444支旁路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LIMA)131支,大隐静脉(SV)295支,左桡动脉(RA)15支,右乳内动脉(RIMA)3支。旁路血管造影完全闭塞或狭窄≥75%视为旁路血管病变。结果本组65.1%(97/149例)病人有旁路血管病变。31.1%(138/444支)旁路血管发生病变。LIMA闭塞5.3%(7/131支),狭窄(≥75%)6.9%(9/131支);SV旁路血管闭塞31.9%(94/295支),狭窄7.5%(22/295支);RA旁路血管闭塞33.3%(5/15支);RIMA旁路血管闭塞33.3%(1/3支)。LIMA旁路血管的通畅率明显优于SV。不同靶血管的SV旁路血管通畅率有明显差别。吻合口以远冠状动脉口径(runoff)≥2.0 mm的旁路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2.0mm者,尤其是SV旁路血管。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LIMA-前降支的通畅率影响明显,而对主动脉-SV-后降支通畅率影响不明显。序贯吻合及非体外循环CABG对旁路血管通畅率无明显影响。结论CABG术后旁路血管病变比较常见,是造成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不同旁路血管、不同靶血管、runoff大小、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影响旁路血管通畅率。手术技术不当是术后早期旁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早期足量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是提高旁路血管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50例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腘动脉破裂4例,技术成功率为92%。7例辅以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4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39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手术前后...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e W  Liu CW  Guan H  Liu B  Li YJ  Zheng YH  Wang 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1040-1043
目的总结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的治疗经验,探索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的病例,分析再闭塞的原因,并根据原因选择再次手术的方式。其中4例行人工血管取栓术,5例行人工血管取栓+远端吻合口成形术,3例行人工血管取栓+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行新的人工血管旁路术,1例行髂外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2例由于肢体广泛坏死,行1期截肢术。在术后进行规律的随访以明确手术的效果。结果19例患者术后1年中定期随访。除2例截肢外,14例围手术期获得了1期成功,成功率82.4%,3例(17.6%)手术失败,术后1年内死亡2例,病死率10.5%。术后1年随访时,人工血管通畅6例,血管通畅率35.3%,保肢率76.4%(13例)。结论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闭塞的治疗比较棘手,术前有效地评估闭塞原因、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和良好的随访计划是保持患者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与介入联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72例(7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DSA监测下行下肢动脉重建的临床资料。72例患者手术方式包括:(1)Fogarty导管取栓术45例;(2)Fogarty导管取栓+股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剥脱+补片成形5例;(3)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4)Fogarty导管取栓术+球囊扩张4例;(5)Fogarty导管取栓+人工血管架桥术6例,其中股-股转流3例、腋-双股转流1例、股-胭转流1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6)Fogarty导管取栓+截肢(二期)6例;(7)Fogarty导管取栓+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术。结果 72例中,56例(59条肢体)救肢成功;7例(7条肢体)术前趾端坏死截除后愈合;6例(6条肢体)截肢;3例(4条肢体)围手术期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DSA监测下手术与介入联合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有助于提高重建下肢动脉供血成功率。手术的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急性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无脉、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均行彩超、MRI、CT诊断明确.在导管室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50%者行介入治疗(包括接触性导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无一例死亡.其中救肢成功40例,2例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为膝下,截肢率4.76%.33例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缺血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等.结论 在导管室行手术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手术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盐酸沙格雷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未施行血管移植或血管旁路搭桥手术或(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伴有下肢间歇性跛行、冷感、疼痛、溃疡等缺血症状的患者892例为治疗对象.盐酸沙格雷酯剂量为100 mg/次,3次/d,疗程为8周.观察用药前后的症状改善程度、综合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间歇性跛行、冷感、疼痛、溃疡的改善率分别为96.9%、97.1%、89.0%和86.9%,3种疾病总有效率(显效+良好)83.5%.81例(9.1%)有轻度不良反应,7例皮疹,21例轻度恶心,53例胃部不适,对症治疗后可缓解,不需停药.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技术可行性、通畅率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的112例患者的122条动脉硬化闭塞患肢的临床资料,动脉闭塞平均长度为10.25 cm(4.5~28 cm),其中23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99条为严重性缺血.详细纪录患者的病史、病变特点、操作技术过程、并发症和随访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肢通畅率和临床效果(救肢和症状改善).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3%,成功进行SIA的患者平均踝肱指数从0.19±0.11增加到0.67±0.29(P<0.01),1年、2年冉管化通道的通畅率和临床有效率分别是54%±5%、45%±4%和82%±5%、79%±4%.没有严重后果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 SIA技术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满意,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所致慢性缺血较好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8岁,主因左下肢持续性疼痛、发凉2个月,左踝部破溃7天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在当地医院输液后好转。入院查体:左小腿中下段发绀,皮肤色素沉着,左下肢皮温减低,触痛明显,  相似文献   

14.
射频热凝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用射频热凝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对40例因动脉缺血导致下肢疼痛和慢性溃疡者用热凝法损毁其腰交感神经节,观察患肢血氧饱和度(SPO2)、趾脉搏波幅和足背皮肤温度,疼痛VAS评分变化以及肢体溃疡病灶的愈合情况.结果 射频热凝损毁腰交感神经节有效改善了下肢末梢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总有效率为90%;难治性溃疡病灶痊愈率达15%,明显好转占32.5%,好转占40%.结论 射频热凝毁损腰交感神经节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确实,定位精确、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作为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补救方法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失败患者,采用经患侧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逆行穿刺导丝开通闭塞血管,再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患肢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0.83±0.17)vs(0.31±0.12),P〈0.01],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导丝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