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视乳头玻璃膜疣是一种与视网膜玻璃膜疣同名,但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明显不同的疾病,视乳头玻璃膜疣一般在检眼镜下可见,在视乳头浅层,有灰白色或粉白色或半透明或闪亮的结晶小团块,位于视乳头中央部或其周围,多并发于视网膜色素变性、血管样条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视网膜皱褶等疾病。而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位于视乳头深部,眼底镜下看不见玻璃膜疣,仅表现视乳头隆起,常为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院地1998年5月在眼外伤急诊中偶然发现1例双眼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0眼)误诊为视乳头水肿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底、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部B超和头颅CT检查情况等资料。结果:就诊时的视力:0.1-1.0。眼底检查显示所有病例均表现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部分病例可有视乳头或其边缘出血。8例患者中,6例视野正常,2例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及与视乳头相连的弓形暗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显示视盘部分荧光逐渐增强,后期呈斑块状、结节样或不均匀强荧光,持续时间长,其形态、大小无变化,无荧光素渗漏。视觉诱发电位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可见视乳头隆起,有结节样强回声。结论: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临床上较少见,常被误诊为视乳头水肿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部B超检查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玻璃膜疣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视网膜慢性炎症或某些眼底变性疾病。眼挫伤所致的玻璃膜疣国内尚未见报道,兹将经荧光血管造影汪实所见的10例报告如下.自1988年以来,对眼挫伤病人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118例中发现10例眼底出现玻璃膜疣(8.4%)。10例全部为男性单眼,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者53岁。致伤至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视盘玻璃疣——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科遗传病中最常见的单基因致盲病之一,我国发病率为1/4016。而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视盘玻璃疣国内报道不多。近十年来我院发现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5例均为男性,年龄22~61岁。因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多年就诊。就诊时视力眼前手动~0.5。5例智力属中等,无癫痫发作史,2例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家族史。查体全身皮肤未见皮脂腺腺瘤、血管纤维瘤及褐色素斑等。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血管狭窄尤以动脉为著,黄斑区变性,赤道部及后极部网膜上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5例视乳头玻璃疣表现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发病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24只眼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临床资料. 结果:24只眼中,20只为近视眼,平均年龄22岁.24例中20例为单眼发病.PPSRH 7只眼,伴视盘表面出血16只眼,伴玻璃体出血2只眼.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不规则强荧光或结节状强荧光,未见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 结论:根据FFA表现,PPSRH符合视乳头埋藏性玻璃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34例(37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观察34例(37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眼底荧光早期像,中晚期像的典型改变,提出眼底荧光造影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34例(37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与其他视盘疾病有许多显著不同。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  相似文献   

7.
视盘玻璃膜疣是一种原因不明确,单眼或双眼受累及的先天性视神经发育异常,其发病隐蔽,在临床检查中不易被发现,尤其是位于视盘深处的病变,往往容易误诊或漏诊[1].患者无自觉症状或进行性视力下降而就诊.我科诊断1例视盘玻璃膜疣,其视功能已经发生改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视野检查的弓形缺损是青光眼的典型视野改变。假性剥脱综合征(PSX)合并高眼压即可诊断青光眼。此外,对于小视盘的玻璃膜疣,视野缺损的精确分类至关重要。病例报道:1例57岁的男性患者,因为渐进性青光眼样视野缺损而发现患有PSX性青光眼。其视力为:右眼20/40、左眼20/25。眼压最高时达到36m m H g。伴有鼻上象限的单纯视神经萎缩。视盘大小为:O D2.24m m2、O S1.89m m2(H R T1)。眼部B超扫描显示了视盘玻璃膜疣。随访1年,视盘玻璃膜疣逐渐生长,特别是在鼻上象限。利用红外反射成像(H R A II,830nm)可以显示玻璃膜疣的桑椹状表面…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对1例AZOOR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自体荧光摄影检查,发现在视网膜病变的中央部分有少许色素脱失,其外围可见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中央部分血管阻断,外围由于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聚集而出现血管阻断。自体荧光摄影术证实玻璃膜疣样物质为密集的自体荧光,与脂褐素的存在一致,中央部分的损害显示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血管层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本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患者,由于视…  相似文献   

10.
视盘血管炎包括Ⅰ型(乳头水肿型)和Ⅱ型(静脉阻塞型),其中以Ⅱ型常见。Ⅰ型又称视盘睫状动脉炎,通常为一良性过程,眼底和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类似颅内压增长的视乳头水肿。我们自1994年以来对20例(24只眼)视盘睫状动脉炎患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应用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情况。1例28岁女性患者于罹患视神经玻璃膜疣后继发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合并明显的视物变形,应用Verteporfin行光动力治疗。治疗数周后,视物变形消失,视力提高到20/20,荧光造影未发现渗漏。治疗后16个月,患者情况稳定,视力保持在20/20。应用Verteporfin的光动力疗法可能是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视神经玻璃膜疣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audhry N.A. @Lavaque A.J.$New England R…  相似文献   

12.
王开文 《农垦医学》1989,11(2):104-105
玻璃膜疣(drusen)是老气性黄斑变性重要的眼底所见,弹性纤维假黄瘤病时眼底亦可以见到;而遗传性玻璃膜疣在儿童或青年检查眼底时可以发现两眼黄斑部对称发生,本文着重谈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玻璃膜疣。 30岁以后,有些人眼底可出现玻璃膜疣,通常无自觉症状,不影响视力。随着年龄增长,玻璃膜疣可增加並可出现轻度的色素紊  相似文献   

13.
视盘血管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盘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程经过,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系统治疗和观察了视盘血管炎46例,其中视乳头水肿26例、30眼,中央静脉血栓型20例、20眼。对患者视力、视野、眼压、视乳头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血象等进行了检查。对视乳头水肿型行CT颅脑扫描,眼压测量和脑脊液检查以除外颅内病变。所有患者均予以抗感染和抑制免疫反应疗法。结果:患者均在18个月内治愈。视乳头水肿型视盘血管炎半数视  相似文献   

14.
1972年Hayreh探讨了年青人单眼视乳头水肿、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的病例,并作为新的疾病提出“视盘血管炎”的名称。根据眼底病变特点,将本病分为两种临床类型:Ⅰ型即视盘水肿型,Ⅱ型即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型。我们对近年来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视盘血管炎的45例54眼作一总结,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先前被诊断有高危险性≥63μm的软性玻璃膜疣进行锥体介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评价其变化情况。方法:14例患者(17眼)在28~41个月时予以再评价,眼底的变化依玻璃膜疣大小与范围分级。对103个部位的反应波形均予以分析并与同年龄正常对照组以及基线测量比较。结果:17眼中12眼视力稳定。玻璃膜疣的大小和范围增加、减小和不变的分别为6例、3例和8例。mfERG的反应显示:与基线评估相比,无论玻璃膜疣变化如何,在反应密度降低及N1、P1波潜伏期延迟上都有显著意义。反应降低的范围在整个视网膜区域均可测得。随访所见眼底玻璃膜疣减少者通常与基线的高反应延迟有关,较玻璃膜疣稳定与增多者更明显。结论: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尽管视力尚好,但其锥体介导的mfERG已有进行性反应降低。反应降低的扩展超过可见玻璃膜疣的区域。潜伏期可能是玻璃膜疣消退的1项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OCT区别轻度视乳头水肿、假性视乳头水肿及正常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的程度。方法:轻度视乳头水肿患者13例、先天性视神经纤维挤压患者11例、正常者17例,接受神经眼科学检查、自动视野计检查及眼底摄影检查。对假性视乳头水肿中的5例及11例轻度视乳头水肿患者进行脑脊液压力测定。每例患者及受试者均进行双眼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38m m的圆形OCT扫描。由两人对眼底照相进行分析,诊断是否有视神经纤维挤压或视乳头水肿,并进行水肿程度分级。检查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及方差分析进行评价。结果:RNFL厚度在上下象…  相似文献   

17.
牵牛花综合症为视神经乳头的先天性发育异常。Kindler于1972年根据眼底形态犹似一朵盛开的牵牛花而予以命名。现将我院近5年门诊诊断为牵牛花综合症4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男,21岁,主因右眼视物不清2年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5,矫正0.15;左眼0.3,矫正1.0。右眼前节正常,眼底视网膜色泽正常,视盘扩大为4倍。视盘中央被棉花绒样物质填充,视盘周围有金黄色宽窄不等的堤状隆起。由视盘边缘穿出18只大小不等的血管,径直走向周边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见不到凹陷中央被棉花绒样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视盘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程经过、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并辅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系统治疗和观察了视盘血管炎56例69眼,其中,视乳头水肿型40例44眼,中央静脉血栓型16例25眼,并对患者的视力、视野、眼压、视乳头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进行检查。结果:随访1年,5例患者出现视盘颜色变淡,盘周血管可见白鞘,全部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视盘血管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内源性血管炎,是对广泛抗原的过敏反应,抗感染和抑制免疫反应可以缩短病程,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视盘血管炎虽属良性眼底疾病,但要警惕少数缺血性改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视乳头切开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视乳头切开术 (radialopticneurotomy)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retinalveinocclu sion ,CRVO)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1 0例行视乳头切开术的患者的术中所见 ,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彩照、眼底荧光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 ,mERG)等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 ,视乳头切开后均可见视盘近端视网膜静脉充盈增加。随访期间 7例视力提高 ,1例保持不变 ,2例下降。眼底彩照、FFA发现视网膜出血明显吸收 ,血管变直 ,但有新的无灌注区出现。OCT显示黄斑水肿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mERG显示黄斑区反应振幅变化不大。1例患者因严重视网膜下出血行硅油填充术。 1例患者出现黄斑前膜。结论 视乳头切开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但仍不是彻底的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因放射免疫治疗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应用血小板生长因子后引起双眼视乳头水肿。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38岁男性患者,有非霍奇金滤泡性淋巴瘤复发史,主诉因血小板减少用血小板生长因子治疗后出现双眼失明。结果:眼底镜检查发现双眼视乳头水肿及右眼视盘颞下方渗出灶。头颅、眼眶M RI及腰穿均未见异常。停止用药后视乳头水肿消失。结论:血小板生长因子治疗可能导致双眼视乳头水肿,但已经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证实水肿是可逆的。血小板生长因子相关的双眼视乳头水肿@Peterson D.C. @Inwards D.J. @Younge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