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对应性”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梗早期心电图出现对应性 ST 段压低究竟提示多支冠脉病变预后不佳,还是一种良性的电现象,众说不一。本文研究接受溶栓治疗的258例急性心梗患者,再评价心梗伴对应性 ST 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所有病例根据急性心梗入院心电图分成二组。组Ⅰ:心梗不伴有对应性 ST 段压低;组Ⅱ:心梗伴对应性 ST 段压低(即下壁梗死伴 I、aVL、V_1~V_4导联S-T 段压低,前壁梗死伴Ⅱ、Ⅲ、avF 导联 ST 段压低)。观察记录:1.发病至入院时间;2.发病10天左右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修正的 Bruce 标准)心电图 ST 段的变化;3.200例<70岁、发病30天左右行冠脉造影所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对应性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33例(49%)有非梗塞区心电图导联对应性ST段下移,与无对应性ST段下移改变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的胸痛持续时间、心肌酶学水平、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提示对应性ST段下移可能仅为一种良性心电图现象,不能以此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对应性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3例首发AMI患者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0.1mV为压低组(12例),不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为正常组(11例),比较两组间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之间关系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压低组ECG并发症多,冠状动脉造影多支(2支以上)血管病变及血清心肌酶CK—MB峰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AMI伴对应性ST段压低可能具有较大的梗死面积,而且并发症多.预后差,属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变化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其中伴ST-D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本文将我院 1990~ 2 0 0 1年间 5 0例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加以分析。1 资料与方法为本院心血管住院者 ,临床资料、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3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5 0例患者中 ,男性 3 3例 ,女性 17例。年龄 48~ 82 (平均 61 3 )岁。从心肌梗死入院后即做心电监护并记录标准 12导联 ,每隔 2~ 4h重复记录1次 ,病情稳定后隔 1~ 2d记录 1次 ,即刻及 48h内心电图上有V1~V6 导联中 2个或 2个以上导联ST段压低 0 5mm以上为观察指标 ,达标者 3 0例占 60 …  相似文献   

7.
对应性ST段压低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急性心梗早期,除了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可出现ST段和T波改变外,部分病人在远离梗死区的导联也可出现相应的ST段改变,这些导联通常称为对应性导联或镜像导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联ST段无下移者19例,多支病变4例,单支病变15例(P<0.01),而且前者有较高的CK峰值(P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其中有ST段“对应性”前壁导联压低者20例。结果发现,有无ST段“对应性”改变,对判断前壁缺血无差异性,对判断梗塞范围、心功能、并发症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就我院心内科1992年6月至1997年6月间1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其中35例下壁AMI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35例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患者。下壁AMI诊断符合WHO标准。对应导联ST段压低是指V_1~V_6、aVL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左胸导联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收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72例 ,依据入院时心电图有无左胸导联ST段下移分为两组 ,无下移或下移 <0 1mV者为Ⅰ组 ,有下移且≥ 0 1mV者为Ⅱ组。结果 Ⅰ组 45例占 6 2 5 % ,Ⅱ组2 7例占 37 5 % ,Ⅱ组男性高龄者多 ,CK Mb峰值水平高 ,临床上合并低血压、Ⅱ°或Ⅲ°AVB、室颤、房颤、房扑、左心衰竭(Killip分级Ⅲ~Ⅳ级 )者较Ⅰ组高 ,P <0 0 5。住院病死率Ⅱ组高 ,P <0 0 5。冠状动脉造影Ⅱ组病人多支病变及合并前降支病变者显著增多 ,P <0 0 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心电图左胸导联ST段下移者临床合并症多 ,预后差 ,住院病死率高 ,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及合并严重前降支病变 ,该类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时常伴胸前导联ST段下移,其短暂或持续性ST段下移的发生临床较多见。为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对35例急性Q波型下壁MI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35例为1996年5月~1998年8月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60例AMI患者EKG上有无对应性ST段下移,下移程度及下移恢复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对应性ST段下移者的SV、CI较无下移者差,其左室质量亦较后者为高。提示AMI患者有对应性ST段下移为非梗塞区心肌缺血的表现,可以此来判断或预测患者的左心功能及非梗塞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5.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8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伴下壁导联ST段平均下移>1mm、持续时间>48h者,CK和CK-MB的平均峰值更高,核素检查左室射血分数<40%,左室下壁运动障碍、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的发生率也更高(P<0.05或<0.01)。说明这类病人有下壁心肌缺血,且可能心肌坏死面积更广。  相似文献   

16.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9例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左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的关系分成两组 , 组 36例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前 , 组 2 3例病变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后。结果  组 36例占 6 1.0 1% , 组 2 3例占 38.98%。 组病人多数合并下壁导联 ST段下移≥ 1mm ,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81% ,92 % ,79%。 组多数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 m,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6 0 % ,6 1% ,5 3%。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可以预测“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近端 ,而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m预示病变部位位于前降支远端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 ,而在这些ST段抬高的患者中可同时出现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认为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帮助判断冠状动脉阻塞位点和分析危险程度 ;镜象变化、远端缺血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312例、STEMI组42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STEMI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10.4±9.3)ng/ml对(2.3±2.3)ng/ml(P<0.001),血清HMGB1水平与hs-CRP,TNF-α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MGB1可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不同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5例,均先后行踏车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记录踏车运动试验中ST段出现阳性改变导联部位,CAG中相关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如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分级。结果前壁导联组、下壁导联组和双导联组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踏车运动试验出现ST段改变的部位分布情况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8、0.342、0.310,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不同导联ST段下移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尚不能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黄海云  陈明 《心电学杂志》1998,17(2):69-70,2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Q段下移的临床意义,以心电图出现2个肢体导联(Ⅱ、aVF)和2个以上胸导联(V_2-V_6)p-Q段下移>0.5mm并超过24h为P-Q段下移的诊断标准,将72例首次出现Q波型的下壁或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P-Q段下移组(11例)和无P-Q段下移组(61例)进行观察。结果:P-Q段下移组超声心动描记术显示室壁运动指数、心室壁瘤和心包积液的发生率以及临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下移组(P<0.05)。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P-Q段下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