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MR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MR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疑有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DWI检查并分析其ADC图 ,并与CT及常规MRI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MRI、DWI及ADC图显示所有 18例脑梗死患者的 42个急性梗死病灶 ,而常规MRI只显示了其中 19个病灶。 18例患者中有 3例于MRI检查前行CT扫描 ,仅1例提示急性脑梗死 ,且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 :MRDW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CT及常规MRI,并且能够鉴别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探索该项技术在肿瘤筛查、肿瘤良恶性鉴别、恶性肿瘤分期、检出转移病灶、寻找肿瘤原发病灶、评价疗效及发现复发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就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中的技术参数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肝转移性肿瘤的CT、MR成像技术、对比剂的种类和运用以及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探讨和比较了各种成像技术和对比剂在肝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与SPECT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行WB-DWI与SPECT骨显像检查。将骨骼系统分为8个区域观察,颅骨、肩胛骨、胸锁骨、肋骨、脊椎、骨盆、肱骨、股骨。比较WB-DWI及SPECT骨显像检出的阳性病例数、病灶数量及区域。结果 25例患者有骨转移灶,受累区域共计84处,病灶数量共计204处。WB-DWI共检出骨转移21例,74处受累区域,193处阳性病灶;SPECT骨扫描检出骨转移18例,有72处受累区域,192处阳性病灶。两种方法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灶阳性病例数及受累区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0.650,P>0.05)。WB-DWI尚能检出骨转移灶之外的病灶共计263处,其中原发肿瘤23处,实质脏器转移灶61处,淋巴结转移灶179处。结论 WB-DWI和SPECT骨显像在骨转移瘤的检出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且WB-DWI可以发现更多的骨外器官及淋巴结病变,可作为诊断骨转移瘤的一种新的、无辐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均经病理证实为RPF患者的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RPF的CT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软组织影或肿块,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无强化。MRI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病变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增强无强化。结论 CT及MRI对腹膜后纤维化的分期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联合MR扩散加成像(DWI)技术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直肠癌患者。均于检查前2天给予流质食物,于检查前1天服用50%硫酸镁100 ml、1 500 ml温水清洁灌肠,并且于检查前8 h禁食。术前所有患者均行DWI及CT检查。记录术前CT检查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记录术前DWI检查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记录术前CT联合DWI检查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比较CT、DWI与CT联合DWI检查对T4期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术前CT检查显示,T4期诊断准确率64.86%。经术前DWI检查显示,T4期诊断准确率为78.39%。经术前CT联合DWI检查显示,T4期诊断准确率为94.59%。CT联合DWI诊断T4期准确率高于CT和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联合DWI技术对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准确率高,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 8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共91个小肝癌病灶,分为小肝癌(1 ~3 cm)和微小肝癌(≤1 cm)两组,其中小肝癌63个,微小肝癌28个,均行CT(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与MRI[T2Wl、扩散加权成像(DWI)、梯度回波同相(IN-PHASE)、梯度回波反相(OUT-PHASE)、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两种检查.比较CT与MRI对两者的检出率.结果 (1)63个小肝癌,检出率最高的序列是LAVA动脉期和CT动脉期,检出率最低的序列是CT平扫,CT和MRI共12个期相和序列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28个微小肝癌,检出率最高的是LAVA动脉期,最低的是LAVA平衡期,12个期相和序列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2)CT各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MRI IN-PHASE、LAVA平扫、LAVA平衡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04、0.002、0.004和0.028、0.006、0.000),而MR-T2WI、DWI、OUT-PHASE、LAVA动脉期及LAVA门静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9、0.303、0.107、0.251、0.168).(3)CT和MRI对小肝癌、CT和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125).(4)CT与MRI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均高于微小肝癌,CT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MRI对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3).结论 MRI-LAVA动脉期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最高;MRI相对于CT更有利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梯度回波T2*加权血管成像 (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 序列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9例TS患者的CT、常规MRI及ESWAN的资料(9例均行颅脑CT、MRI平扫及ESWAN扫描,其中CT增强2例,MRI增强3例).结果 CT表现为脑室管膜下或周围的多发钙化灶;MRI表现双侧大脑白质、皮层和室管膜下区多发结节样、斑片状异常信号影,室壁呈波浪状改变,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ESWAN显示钙化性病灶呈斑点状低信号,灶周环绕斑片状高信号,而未钙化的病灶呈斑片状高信号,边界清楚.ESWAN与常规MRI、CT对病变结节的显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9.35和13.75,P<0.005=.结论 ESWAN是常规MRI及CT诊断TS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9.
肝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根据其表现特征,采用校正后的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转移瘤的4种灌注图像。结果富血供转移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呈速升速降型或速升缓降型,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明显降低。在HA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类似HAP、PVP。乏血供转移瘤的TDC呈缓慢上升型,其基线、上升斜率及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其全肝总灌注量(TLP)、PVP和PPI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HPI略高于周围肝实质。在HAP图像上,癌灶呈不均匀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相对较高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仍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不均匀高灌注,病灶轮廓更清晰;在HPI和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与HAP、PVP类似。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同时获得良好显示解剖细节及灌注定量信息的影像学资料,准确地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体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值与双能X线(DXA)、定量GT(QCT)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52例女性志愿者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胸腰椎侧位(T4~L4)X线平片,并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对其进行评阅;腰椎(L2~L4)DXA和QCT骨密度测量;腰椎常规行MR矢状面T2 WI、T1 WI和横断面T2 WI扫描;MR常规扫描结束后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序列(SS-SE-EPI DWI)[扩散敏感因子(b)=500 s/mm2]进行L2~L4椎体横断面DWI扫描,并使用GE-Functool分析软件测量相应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加,椎体ADC值呈逐步降低趋势.L2~L4椎体平均ADC值(0.241×10-3 mm2/s)与相应椎体平均骨密度DXA(I.038 s/cm2)、QCT(104.2 mg/cm3)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61、0.731,P值均<0.01).结论 DWI可在常规2腰椎MRI基础上无创性评估椎体骨髓变化状况,进而来评估骨髓的变化对于骨量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脑蚓部转移瘤合并邻近脑膜癌病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脑脊液检查证实的小脑蚓部转移瘤合并邻近脑膜癌病患者的资料,着重分析其发生机制与影像学特征.结果 15例表现为小脑蚓部结节状(11例)或斑片状明显强化病灶,病变可扩展至小脑半球,其中囊实性8例均为环状强化,灶周水肿明显.15例小脑蚓部脑膜癌病均为软脑膜一蛛网膜下腔型,仅3例合并后颅凹硬脑膜异常强化.11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转移性病变.结论 小脑蚓部转移瘤合并邻近脑膜癌病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二者合并出现可能与其独特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肝脏最佳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在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扫描线圈与FOV行常规MRI扫描;用SE EPI序列不同b值、TR值以及层厚2mm与5mm分别行DWI扫描,以ADC值、质量指数、信噪比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随着b值的增大,肝脏平均ADC值与质量指数均变小(P <0 .0 1) ,但b =10、5 0、10 0三者图像的质量指数差别较小(P >0 .0 5 ) ,b =80 0质量指数与信噪比均较差。(2 )TR值逐渐增大时,图像的质量指数与信噪比以及肝脏ADC值变化均很小(P >0 .0 5 )。(3)层厚为2mm时,图像的质量指数较层厚为5mm高,信噪比则较后者低(P <0 .0 1)。(4)膝关节线圈扫描较头部线圈图像的信噪比有明显增大,而图像的质量指数反而有所减小(P <0 .0 1)。(5 )随着FOV的增大,信噪比增大,但质量指数先增加后下降(P <0 .0 1)。结论 在高场强磁共振中,头部线圈、b值10 0、层厚2mm、适中的FOV与TR值以及深度麻醉、较大NEX等能获得较高质量的DWI图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脾脏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的脾脏转移性肿瘤的B超、CT和MRI表现. 结果 所有病例中16例(53.3%)为单发结节,7例多发病变(23.3%),7例表现为弥散性微小结节和脾肿大(23.3%).14例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占46.7%,7例为高回声(23.3%),5例表现为混杂回声(16.7%),2例(6.7%)为等回声,2例(6.7%)表现为"靶征".22例CT扫描表现为低密度(73.3%),5例(16.7%)为混杂密度,1例(3.3%)为等密度,2例(6.7%)为"牛眼征"或"靶征".6例行MRI的患者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 结论 B超、CT和MRI可显示脾脏转移性肿瘤,MRI优于B超和CT.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可诊断脾脏转移瘤.  相似文献   

14.
饶圣祥  曾蒙苏  程伟中  陈财忠  李轫晨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19-1222
目的:探讨MR全肝灌注检查对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例直肠癌患者(16例肝转移,30例无肝转移)行MR全肝灌注扫描,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序列(3D-VIBE),对比剂按注射流率4ml/s,扫描时平静呼吸,连续扫描90S,每3S进行一次全肝采集。在工作站上获取腹腔干水平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和脾脏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肝实质的相对肝动脉灌注量(HAP)、相对门静脉灌注量(HP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并对有或无肝转移组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转移组HPI(平均0.387)高于无肝转移组(平均0.285),而肝转移组相对HPP值(平均0.967)低于无肝转移组(平均为1.332),其中HPI和HPP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组的相对HAP值(平均0.565)高于无肝转移组(平均0.535),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全肝灌注检查技术可分析肝内血流灌注的改变,对预测直肠癌肝转移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人结肠癌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中使用敏感性编码技术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可行性和最佳参数。方法:裸鼠21只,于SW480人结肠癌细胞株皮下种植后7~14d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13只荷裸鼠使用头部相控阵线圈扫描,作为实验组。成像参数的加速因子(reduction factor)取值为1、2。8只荷裸鼠使用C3表面线圈进行扫描,作为对照组。研究实验组使用敏感性编码后DWI扫描时间、图像信噪比变化及最佳参数。比较实验组使用敏感性编码技术后与对照组DWI图像信噪比的差别。结果:实验组DWI中应用敏感性编码成像缩减因子为2时扫描时间缩短而图像的信噪比没差别(P≥0.05)。b值500s/mm2时荷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具有最高信噪比为105.5±61.6,ADC值为(1.598±0.384)×10-3mm2/s。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WI图像细节显示更清晰,呼吸伪影更少,信噪比更高,时间更短。结论:合理应用敏感性编码技术能缩短扫描时间而图像信噪比没有差别,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500s/mm2是最优b值。使用敏感性编码技术头部相控阵线圈扫描DWI图象质量明显优于C3表面线圈。  相似文献   

16.
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搜集33例诊断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惠者的MR扫描资料,扫描选用常规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0例加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平扫表现为不同范围脑池、脑沟和/或脑室变形、移位,结构模糊,其中28例伴有明显脑回肿胀.合并脑室壁不均匀增厚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肿瘤结节9例,共发现结节17个,合并脑积水10例,部分病例上述表现合并存在。其中10例另选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扫描后,转移病灶轮廓显示较常规SE序列清晰,信号略高于TSE—T2WI。瘤体边缘与周围水肿难于分辨。增强扫描后脑内瘤体均明显增强,柔脑膜转移显示呈不同强化特征,8例尾征,14例线征,6例条索征及9例环征或结节征,少部分病例合并两种征象存在。结论:加深对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影像特征的认识,选择适当的MR成像技术,提高脑膜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材料与方法 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经B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加做MRI检查,3例经B超及CT检查显示5个病灶。 2例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其中2个病灶术前误诊为肝癌和肝血管瘤;另1例肝脏含脂肪的肿块伴有肾脏多发病变及结节硬化。结果 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2)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一些影像学表现能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DWI显示腹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其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肝癌并腹部淋巴结转移(肝门、门腔间隙和腹腔干、腹主动脉旁区域淋巴结)患者和15例乙型肝炎并肝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MRI资料。对比分析T2WI和DWI对显示直径>1.0cm淋巴结的能力。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肝炎组与肝癌组淋巴结的AD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肝炎组和肝癌组中T2WI显示的淋巴结DWI均可显示,淋巴结在DWI上信号强度较T2WI高。肝炎组淋巴结平均ADC值(3.92±0.28)×10-3mm2/s;肝癌组淋巴结平均ADC值(3.19±0.39)×10-3mm2/s,低于肝炎组淋巴结,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RDWI显示腹部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作为腹部淋巴结检查及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CT、MR功能成像在肝脏病变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影像医学正在从传统的单纯形态学检查向着形态学和反映细胞、分子水平生理生化改变的功能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讨论了CT灌注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MR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肝脏病变,特别是肝硬化和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肝硬化病人灌注成像显示HAP增加,而PVP下降;肝脏恶性肿瘤病人HAF明显增高,磁共振DWI及ADC值的测量可以鉴别肝脏囊性良性病变与实质性恶性病变。文章同时探讨了MR波谱及特异性对比剂在肝脏病变诊断中的作用。CT、MR功能成像与形态学检查的结合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