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者总结了近期证实鼠疟原虫红内期隐匿性裂殖子存在的研究结果。这些隐匿性裂殖子与裂体增殖时释出的多数裂殖子不同,它并不立即侵入红细胞而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隐匿状态。每一种或亚种疟原虫裂殖子都显示对其生活周期特性起作用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2.
裂殖子提取液已成功地作为猴和鼠的免疫原,另外,已发现与裂殖子表面组分起反应的抗体能阻碍诺氏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或在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这表明在抵抗疟原虫的保护性免疫中有裂殖子表面抗原的参与。作者为了解夏氏疟原虫裂殖子膜的抗原成分,通过碘标记技术,用~(125)I标记夏氏疟原虫活裂殖子表面膜蛋白及总的裂殖子蛋白,然后与正常或免疫鼠血清反应,反应前后均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裂殖子侵入宿主红细胞的过程非常迅速,红细胞外的裂殖子在几分钟内就失去了侵袭能力,所以只有少数关于裂殖子侵袭红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Dadda等(1969)首次报告鼠疟和鸡疟原虫裂殖子侵袭的观察结果,Bannister等(1975)描述了猴疟原虫裂殖子的侵袭过程。本文报导的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在体外侵袭红细胞的第1个实例。  相似文献   

4.
疟原虫从裂殖子发育成红内期滋养体首先是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由于很难分离得到纯的具有活性的裂殖子,所以对于吸附过程中的生化特征了解甚少。Miller等认为,各种红细胞表面存在着识别疟原虫的特异受体,并认为恶性疟原虫的侵入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Sherman的实验还表明裂殖子不再侵犯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或唾液酸苷酶处理过的红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裂殖子侵犯人红细胞时红细胞膜蛋白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些疟原虫在红内期晚期合成一种高分子量蛋白质,该蛋白称为PSA(裂殖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或MSPP(裂殖子表面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在基因水平和氨基酸水平对四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抗原PF83的变异进行了分析,以确定PF83是否有可能作为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疫苗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7.
疟疾抗药性的定义是:“任何服用和吸收常用剂量或病人能耐受的较大剂量的抗疟药,疟原虫株仍存活或繁殖的能力”。这个定义可以扩展到各种疟原虫及杀灭血内或组织内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子孢子等药物的有效剂量,但实际上最普遍地用于恶性疟原虫对血内裂殖体杀灭剂特别是对4—氨基喹啉类的抗性,其他种类的人体疟原虫对这些化合物产生抗性尚无肯定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原虫(冈比亚株)红细胞内裂殖子可从培养的感染裂殖体的人体红细胞经CF11纤维素柱分离出来。将此制剂保存于液氮中,然后用福氏完全佐剂(FCA)乳化,对夜猴进行免疫。免疫的猴能抵抗恶性疟原虫的西非株(Lagos)和东非株(乌干达Palo-Alto)的连续攻击。所诱发的免疫力是特异的,因为接种福氏完全佐剂处理的诺氏疟原虫裂殖子疫苗不改变夜猴感染恶性疟原虫的过程。3只夜猴用佛氏完全佐剂处理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冈比亚株)免疫接种3次。在注射部位形成坚硬的小结,但无溃疡形成。疫苗接种没有产生可检出的原虫血症,或引起红细胞数的明显改变。用一供体猴感染的恶性疟原虫西非株进行攻击。原虫出现前期从对  相似文献   

9.
一、原虫侵入(一)红内期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整个过程约30秒钟即可完成,大体分成三步,先是裂殖子附着于红细胞,然后红细胞膜内陷和原虫运动空泡形成,最后运动空泡和红细胞膜重新封口。(二)裂殖子的表面电镜示裂殖子浆膜外有一层呈典型酸性糖蛋白细胞化学反应的外套,这是只在红细胞受损而致其内的裂殖子浆膜与免疫球蛋白或白蛋自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体内外疟原虫获得性免疫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保护性抗体并不影响细胞内原虫,而只影响裂殖子释放至血浆中的这一生活史阶段,并且免疫血清可凝集游离裂殖子,阻止裂殖子与悬浮红细胞受体相结合。因此,有必要对鼠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裂殖子、红内期全虫可溶性抗原主动免疫的保护作用进行实验观察。我们于1990年12月~1991年3月进行了此工作,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和疟原虫NIH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系本所饲养.引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为实验原虫。 (二)裂殖子抗原感染血加3~5倍量磷酸缓冲  相似文献   

11.
成熟裂殖体引起红细胞破裂以及随后游离的裂殖子再侵入新的红细胞是疟原虫红内期的两个主要过程,大量证据表明虫体和/或宿主的蛋白酶(主要是丝氨酸及半胱氨酸蛋  相似文献   

12.
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Apicalmembraneantigen1,AMA-1)存在于疟原虫裂殖子顶端复合体中,在裂殖体成熟破裂时,被迅速散布到裂殖子整个表面[1~3]。一旦裂殖子钻入红细胞形成环状体后,AMA-1即不复检出,推测其与裂殖子入侵红...  相似文献   

13.
纯化的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在动物模型中已经显示出对疟原虫有部分或全部的保护作用。已知某些抗MSP1的抗体在体外能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鼠约氏疟原虫的MSP1羧基末端片段能在宿主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用蛋白水解酶裂解后的恶性疟原虫MSP1,仅含羧基末端的19kDa片段(MSP1_(19))残留在裂殖子表面,并被带进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疟原虫疫苗研究进展较快。Mitchell等报导了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加弗氏佐剂疫苗,具有保护恒河猴抵抗致死感染的免疫作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疫苗则能使免疫夜猴产生种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而有关伯氏疟原虫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尚少。本文旨在用伯氏疟原虫的不同抗原加不完全或完全佐剂免疫小白鼠,比较观察其受攻击感染后的存活情况,以了解伯氏疟的免疫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NIH小白鼠为实验动物,新鲜裂殖子抗原(M_2)的制备按李氏静止通气悬浮培养法培养、收集和纯化。冰冻裂殖子抗原(FM_2)按上述裂殖子抗原方法收集纯化后,冰冻备用,  相似文献   

15.
文献报道红细胞膜表面可能有裂殖子受体,当它被蛋白质消化处理后可阻止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作者利用这一特性对疟原虫侵入红细胞机理进行了研究。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经同步化处理使其仅含环状体,再用胰蛋白酶或链霉蛋白酶等处理,发现这样的处理并不影响环状体的发育但可使红细胞抑制新的裂殖子侵入。同时,如加入未经处理的红细胞,则可观察到有大量新裂殖子侵入。由此不仅巧妙地提供了分离裂殖子的方法并使有可能研究裂殖子侵入与红细胞成分之间的关系。胰凝乳蛋白酶处理人红细胞并不能阻止裂殖子的侵入。用化学方法如以作用于氨基的活性试剂H_2DIDS或交链剂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是红内期发育阶段的开始。近年的研究表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须经历一定的过程:①裂殖子对红细胞膜的识别和粘附;②裂殖子顶端与红细胞膜之间形成连接;③裂殖子的侵入导致红细胞膜的内陷;④裂殖子侵入后,红细胞膜及带虫泡膜的封口。 在本报告中,作者重点阐述裂殖子如何侵入红细胞及有关侵入过程中红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2个时期,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exoeryg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经过5~40 d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  相似文献   

18.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19.
原虫的侵入[红细胞内期]下面概述的研究涉及对不同的红细胞有专一性的几种疟原虫,因为互补作用或变间裂殖子无能侵入红细胞的理由已日益明显。在宿主种类方面的研究,涉及裂殖子偏喜侵犯不同龄的红细胞和不同抗原组成的红细胞(如 Duffy 血型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LR White树脂低温包埋感染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红细胞,用保护性单克隆抗体F6-D3和F6-C2并结合蛋白A-胶体金探针免疫标记恶性疟原虫红内期185kDa和82/41kDa蛋白。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F6-D3识别的185kDa蛋白定位于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裂殖子表面以及未成熟裂殖体的细胞质、质膜及带虫泡膜。而单克隆抗体F6-C2识别的81/41kDa蛋白则定位于未成熟裂殖体及成熟殖子的棒状体中。从超微结构上表明185kDa和82/41kDa保护性抗原分别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裂殖子表面抗原和裂殖子棒状体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