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背景: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四氢噻唑产生了多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研究证实匹格列酮在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病人中提高内皮功能的假设。方法和结果: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设计。入选80 名同时伴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用定量胰岛素敏感检测指数(QUICK)评价。进一步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敏感和胰岛素抵抗,在每个治疗阶段,患者每天服用匹格列酮45 mg或安慰剂共八周,在每8 周末,进行实验室检查。应用匹格列酮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QUICK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HDL升高,甘油三酯、自由脂肪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匹格列酮治疗显著提高缓激肽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而不影响对硝普钠的反应。多变量分析显示:只有总胆固醇的变化预示匹格列酮提高内皮活性。结论: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病人中,匹格列酮治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C-反应蛋白,提高内皮血管扩张功能。这些结果并不密切相关,提示匹格列酮对血管的有益作用独立于其对胰岛素敏感性和炎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肝脏、肌肉三大组织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吡格列酮促进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肝脏、肌肉三大代谢组织中ATGL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常见肝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NAFLD的重要病因之一。吡格列酮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高亲和力激动剂,能明显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我们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的动物模型,用吡格列酮进行干预,探讨IR与NAFLD的关系,评估吡格列酮对NAFLD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过程中脂肪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方法45只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胰岛素抵抗组和吡格列酮组。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后,分析各组抵抗素、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胰岛素抵抗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游离脂肪酸差异不明显,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P〈0.01),脂联素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脂肪内分泌功能紊乱在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性应用吡格列酮可明显延缓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改善脂肪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连云港市 方X 我去年查出2型糖尿病,虽然已经在服用二甲双胍和格列齐特,但是血糖仍然控制不好。检查显示我的胰岛素抵抗比较明显,我以前从杂志上看到格列酮类药物减轻胰岛素抵抗的效果非常好,但医生说这药会引起心衰,最好不要用。 问:格列酮类是否不能用了? 答: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索分泌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其中很大比例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列酮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是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列酮类药物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良性影响。正确认识列酮类药物的降压作用有助于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SHR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SHR对照组,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组,硝苯地平配合生活方式组。吡格列酮添加到大鼠饮水中。生活方式干预为每日控制进食量并游泳6~15min,实验周期为12w。实验结束时测量大鼠血脂、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SHR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均能降低SHR大鼠空腹血糖,提高HOMA-β(P0.05),降低HOMA-IR(P0.01);单纯应用吡格列酮能降低SHR大鼠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提高HOMA-β(P0.05);硝苯地平配合生活方式干预能低降低SHR大鼠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P0.05)。吡格列酮配合生活方式干预降压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吡格列酮(P0.05),其降低HOMA-IR优于硝苯地平(P0.05)。结论吡格列酮及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可较好的调整糖脂代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其调脂效果好于钙离子拮抗剂。  相似文献   

8.
列酮类药物与高血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列酮类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是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列酮类药物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良性影响.正确认识列酮类药物的降压作用有助于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云 《山东医药》2005,45(7):44-45
近年研究证明,高血压多伴有胰岛素抵抗(IR)和高胰岛素血症,IR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IR的干预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IR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对30例2型糖尿患者予吡格列酮30mg/d口服,12周后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PC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用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提示吡格列酮可降低FPG、PC2hPG、GHbA1c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已有数据提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主要原发缺陷。因此减轻胰岛素抵抗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是对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二甲双胍和格列酮类药物是治疗肥胖T2DM合理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已有数据提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主要原发缺陷。因此减轻胰岛素抵抗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是对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二甲双胍和格列酮类药物是治疗肥胖T2DM合理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02例体质指数(BMI)≥25 kg/m2且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T2DM患者,在重新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盐酸吡格列酮15 mg/d连用12周,对照组使用原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FBG、HbA1c、Ins、BP、TG、LDL-C及HOMA-IR较较对照组均下降.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药物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而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徐珏 《山东医药》2010,50(36):6-6
目前在临床上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联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来治疗,以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且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服用该药物后1周到1个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甚至颜面浮肿,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不能坚持服用该类药物。我们用中药防己茯苓汤合五皮饮治疗盐酸吡格列酮所致水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作为2型糖尿病(DM)的重要发病机理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同,目前认为几乎所有2型DM患者都有IR.研究表明,使用某些能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能显著提高2型D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阻止病情的发展.这些药物统称为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包括多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的药物,其中以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的胰岛素增敏效果最为肯定,研究也最为深入[1].目前已经开发的该类药物包括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和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多种.其中,罗格列酮(BRL49653)近年来研究较多,且获得基础和临床普遍好评[2].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存在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本文对53例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及33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的耐糖试验、胰岛素分泌试验、空腹血脂及血浆载脂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口服100g葡萄糖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增加,服糖后2h血糖大于7.22mmol/L,服糖后3h血浆胰岛素仍未恢复至空腹水平;且血浆胰岛素面积和葡萄糖面积、血浆胰岛素面积与葡萄糖面积的百分比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及葡萄糖耐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随机双盲法比较119例老年糖耐量异常患者在饮食加运动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吡格列酮和安慰剂干预治疗,经治疗1年后,检测空腹血糖(FPG)及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FINS)和OGTT后2 h胰岛素(PINS)水平的变化.结果 吡格列酮组与安慰剂组相比FPG、2 hPG、TC、TG、LDL、FINS及PINS均明显下降,HDL升高,吡格列酮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3%,低于安慰剂组的发病率(8.5%).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降低IGT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调节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可使糖耐量异常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受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真 《山东医药》2008,48(42):52-53
将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对照组)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糖、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血糖、胰岛素、HOMA-IR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吡格列酮能改善IGT和胰岛素抵抗,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