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与腰椎前凸重建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124例因退行性病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随访有下腰痛的患者共32例作为观察组,无下腰痛的患者共9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三者之间关系.[结果]两组术前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的腰椎前凸Cobb角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下腰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三项指标与术后6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腰痛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呈负相关(r=0.702、0.682,P<0.05).[结论]退行性病变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下腰痛和腰椎功能障碍与腰椎前凸角丢失有关,应尽量矫正腰椎前凸角.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强腹背肌力量训练的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有明显疗效。②采用RMDQ和ODI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腰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准确性较高,同时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3.
腰椎棘间滑囊与下腰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棘间滑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 通过15具固定成人尸体的病理解剖证明下腰椎棘突间有滑囊存在。临床观测腰椎间盘手术患者27例共有46个滑囊,并经病理证实。临床选择下腰痛拟诊为腰椎棘间滑囊炎的病例273例进行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结果下腰部酸胀痛,活动受限,局限性棘间压、叩痛为滑囊炎的主要症状及体征;273例腰椎棘间滑囊炎行封闭治疗效果显著。腰酸胀痛者显效114例,好转109例;活动受限者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腰痛与腰椎Cobb角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8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腰椎融合术后12个月、24个月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腰椎矢状位Cobb角、腰痛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所有患者融合节段≤4个。以前人研究取得的正常人腰椎前凸角度数值(64°±10°)为基准,将本研究中的患者腰椎根据前凸角度(T12~S1)是否符合基准数值分为基准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将两组的VAS、ODI分值、发生腰痛的概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患者VAS、ODI评分12个月、24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腰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51,P<0.05),对照组高于基准组。12个月、24个月随访时两组间ODI功能障碍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高于基准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4个月随访时Cobb角较12个月随访时减少4.02°±2.11°,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病例,所有节段均实现融合。结论腰椎融合术后患者的腰痛发生率与前凸角度(Cobb角)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腰椎前凸角度是影响术后腰痛的因素之一,腰椎融合术应当重建甚至增大前凸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孕妇下腰及骨盆痛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1 254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下腰、骨盆痛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1 254例妇女在孕36周常规产前检查时接受问卷调查,包括:年龄,身高,肥胖指数,受教育程度,是否失业,城市或农村人口,有无保姆,孕前有否腰痛,前次妊娠有否腰痛,疼痛部位、程度、性质、加重及缓解方法,孕妇活动能力(日常活动,家务劳动,户外活动)等。结果妊娠晚期孕妇下腰及骨盆痛发生率为48.96%。身高,受教育程度,是否失业及有无保姆与疼痛无明显关系。低龄、高龄孕妇较适龄孕妇更易腰痛。超重孕妇更易腰痛。孕前有腰痛及前次妊娠有腰痛者在本次妊娠中发生腰痛比例增大。城乡孕妇腰痛发生率有较大差异。久站最易加重腰痛,卧位可以明显减轻疼痛。下腰及骨盆痛对妊娠晚期孕妇的活动影响较大。结论妊娠晚期孕妇下腰及骨盆痛发生率高,对于某些影响因素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妊娠晚期孕妇下腰痛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孕妇下腰痛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64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下腰痛是孕妇妊娠晚期的常见症状,发生率为68.1%;有下腰痛史的孕妇、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孕妇、下腰痛知识水平差的孕妇下腰痛程度较重。结论下腰痛是妊娠晚期的常见症状;孕妇下腰痛史、家庭经济状况和下腰痛知识水平是影响孕妇下腰痛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于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腰椎前凸顶椎和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临床上下腰痛很常见,但目前仍有很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从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生理、心理学机制等方面,对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指出一些下腰痛患者表现出“抑郁-疑病-癔病”之神经三联征的个性特征;并建议在下腰痛的处理上对患者的心理和躯体成分予以同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