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T2-3D-DRIVE与T1W-3D-FFE联合应用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并对面神经中枢段和外周段的断层方位选择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面肌痉挛患者的MR资料,术前均行T2-3DDRIVE与T1W-3D-FFE序列检查,分析颅内面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MRI发现面神经中枢段压迫或接触型27例。血管与面神经走行接近于垂直关系,脑池段接触型2例,两者走行接近于并行关系,无接触型2例。非痉挛侧中枢段接触型1例,呈垂直关系;脑池段接触型4例,呈并行关系3例,垂直关系1例。31例痉挛侧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有血管压迫或接触面神经。结论 T2-3D-DRIVE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T1W-3D-FFE能辅助显示邻近血管的来源,两者结合可成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的最佳MR检查方案,另外,对于面神经中枢段的显示,横断位、斜冠状位基本可满足诊断的需要,而脑池段应加做斜矢状位的重建,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9,(4):866-869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患者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行针刺预处理对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发病持续时间、面部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将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5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激素、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针药防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处理,持续4周。随访时间6~12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迟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面神经损伤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出现迟发性面神经麻痹22例,发病率12.36%,其中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术后发病持续时间(61.82±12.99) d。针药防治组出现迟发性面神经麻痹9例,发病率5.06%,其中Ⅱ级6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发病持续时间(45.67±11.98) d。两组患者发病率、面神经损伤功能分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减少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并可将病程缩短、有效减轻面部神经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患者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行针刺预处理对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发病持续时间、面部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方法:将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5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激素、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综合治疗。针药防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处理,持续4周。随访时间6~12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迟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面神经损伤功能分级。结果:对照组出现迟发性面神经麻痹22例,发病率12.36%,其中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7例,术后发病持续时间(61.82±12.99) d。针药防治组出现迟发性面神经麻痹9例,发病率5.06%,其中Ⅱ级6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发病持续时间(45.67±11.98) d。两组患者发病率、面神经损伤功能分级、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减少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并可将病程缩短、有效减轻面部神经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责任血管穿行于面、听神经之间的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7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责任血管是否穿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责任血管穿行于面、听神经之间,n=38)和对照组(责任血管未穿行于面、听神经之间,n=129)。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异常肌反应(AMR)完全消失率、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面神经完全减压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AMR完全消失率分别为91.5%(118/129)、76.3%(29/38),观察组患者的AMR完全消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040,P<0.05)。术后1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3.8%(121/129)、78.9%(30/38);术后1 a,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6.1%(124/129)、92.1%(35/38)。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875,P<0.05);术后1 a, 2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多数学者根据Jannetta的观点,采取颅内而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近年来采用颅外部分失神经支配手术治疗本病逐渐增多。1992年我们对10例老年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了颈骨外段面神经梳理术,现将其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6-67岁;病史2~6年;患侧面部肌肉不自主节律性快速抽搐者6例,眼睑抽搐者4例、无而瘫史,耳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MRI检查颅内无异常。回.2手术方法:仰卧,头偏向健侧。局麻。做耳前、下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CT排除继发性面肌痉挛.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后,以Teflon棉分离血管与面神经.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动脉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REZ),其中小脑前下动脉30例(50%),小脑后下动脉24例(40%),椎动脉1例(1.7%),多根血管压迫5例(8.3%).术后42例症状立即消失,17例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仍未缓解者1例,术后1年复发者1例.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头晕、头痛、呕吐52例,听力下降1例,脑脊液漏l例,切口感染6例.结论: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判断责任血管并以Teflon棉与面神经分离,同时防止术后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成为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首选方法。HFS的病因比较明确,99.22%为颅内血管对面神经根脑干段(root exit zone,REZ)的压迫所致。面神经及其压迫它的血管均位于桥延沟附近,因此,探查面神经根部,尤其是桥脑延髓沟区是正确找到责任血管并施行微血管减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面肌痉挛患者,共检测出35例远端血管压迫HFS患者,对其给予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术后35例患者中,LSR消失30例,占85.71%;未消失5例,占14.29%。面肌痉挛消失28例,占80%;未消失7例,占20%。3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听力损伤3例;颅内感染1例;面部麻木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结论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可显著影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因为远端血管压迫同样影响面神经传导的兴奋性,故根据LSR各项监测结果给予适当的远端血管减压治疗,可有效治疗HFS,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关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扫描,并对脑干、面神经及周围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判定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血管的毗邻关系,统计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面神经根部与周围血管接触关系以及神经受压、变形的数量,进一步辨明责任血管及来源,并与术中解剖结果相比较。结果 所有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MRI 3D-TOF-MRA和3D-FIESTA-C序列联合应用与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结果对照分析显示,MRI发现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阳性率为94.83%(55/58),非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受压的阳性率为17.24%(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812,P<0.05),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最为常见,占比63.79%(37/58),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静脉以及椎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颅内段面神经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在面肌痉挛(HF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H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MVD治疗,给予观察组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痉挛程度(Albert和Cohen分级量表)、面肌神经功能(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生活质量[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HFS-8)]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23%(51/53)]高于对照组[83.02%(44/53)](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Cohen和Albert分级、House-Brachmann等级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FS-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2%(6/53)]与对照组[5.66%(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S患者实施颅内段面神经全程MVD与常规MVD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三维时间飞跃(3D time of flight,3D-TOF)序列显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价值,研究血管压迫面神经与面肌痉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2007年5月~2011年3月)面肌痉挛并做3D-TOF-MRA检查的患者资料,分析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3D-TOF-MRA检查发现其中30例有症状侧的面神经与临近血管存在压迫关系,39例面神经与临近血管存在接触关系,5例无接触关系?74例患者有症状侧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面神经?经统计学分析,患者存在症状与血管是否压迫或接触面神经有显著相关性(P < 0.01)?结论:3D-TOF-MRA 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临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对血管是否压迫或接触面神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患者术前评估与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使用3D Slicer软件实现面神经出脑干区神经血管三维重建在神经外科规培医师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19名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试验组(n=10)。试验组通过3D Slicer软件重建的3D模型判断面肌痉挛患者的责任血管,对照组通过调阅PACS系统的3D Fiesta与3D TOF序列轴位图像判断面肌痉挛患者的责任血管。根据术中解剖所见对比两组判定责任血管的正确率。结果 该研究共实施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89例。其中,45例病例纳入试验组中,44例病例纳入对照组中。试验组的责任血管判断正确率为82.22%(37例),高于对照组的63.64%(2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3D Slicer软件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对神经与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对规培医师判断责任血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并发症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行MVD治疗的54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结果:12例(22.2%)术后出现不同程度面瘫,其中3例为迟发性面瘫,5例(9.3%)出现轻度听力下降,2例(3.7%)出现耳鸣,1例(1.9%)颅内感染,3例(5.6%)出现皮下积液,1例(1.9%)复视,本组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病例,随访1~3年,面瘫及听力下降者全部恢复,1例复视于术后2周自愈,1例仍有耳鸣并出现进展性听力下降。结论:面瘫、耳鸣、听力下降及皮下积液是MVD主要症状,面瘫、耳鸣、听力下降及皮下积液多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耳聋为远期并发症,术中注意操作技巧,术后给予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MRT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egn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0例经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60例症状侧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41侧,接触者为10侧,共51侧,敏感性为85%。60例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48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5.12%和80%。结论MRTA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面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微血管减压术对特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对不同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不同区域的特发性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48例患者根据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区域的不同分成5组。A组(n=31):血管压迫桥沿沟段;B组(n=59):血管压迫脑干移行段;C组(n=47):血管压迫出脑干段;D组(n=28):血管压迫脑池段;E组(n=383):多区域联合压迫。观察手术疗效,完全缓解和绝大部分缓解视为治疗有效。结果术后随访0.5~2年。治疗有效率A组为96.8%,B组为96.6%,C组为97.8%,D组为96.4%,E组为94.5%。各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完全性面瘫、颅内血肿形成、术后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桥小脑角区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78例,面肌痉挛32例)术前MRTA影像学表现及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结果。结果:MRTA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脑神经与血管解剖结构。210例症状侧术前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157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为35侧,共192侧,敏感性为91.496。手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202侧,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87侧,静脉责任血管9侧,动静脉双重责任7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8.7%、(155/157)和94.3%(33/35),其余4侧仅见蛛网膜增厚,而血管与神经之间接触不密切。MRTA未能发现但手术中证实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者14侧,其责任血管均为静脉或小动脉。结论:高分辨MRTA成像结合3D后处理重建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术前筛选手术病人及优化MVD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颅后窝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半侧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性压迫是半侧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本组4例的症状是典型的,我们应用血管减压术治疗这些病人。其中3例是内听动脉袢压迫,另1例是异常静脉。将动脉袢悬吊在颅后窝的硬脑膜上的2例,把明胶海绵置于面神经和动脉或静脉之间的2例。术后症状均消失,其中1例发生一过性面瘫。3例随访2个月—5年,无症状复发。  相似文献   

18.
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方法和术中不同压迫血管的类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21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全麻下行显微篾这减压手术治疗。全部病例术前行MRI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其中145例术前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结果 常规MRI不能显示压迫血管,而MRTA检查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82.8%,为手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责任血管的把握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组病例手术优良率91.2%,平均2年以上随访复发率3.5%,无死亡与致残。轻微手术并发症7.9%,主要有一过性耳闷,听力下降,一过性脑脊液鼻漏,伤口迁延愈合等。结论 术前MRTA检查可取代普通MRI作为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的最佳手段;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术中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并予充分减压是确保显微血管减压术高效、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强化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序列联合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 CISS)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在42例中,术前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8例,阳性率为90.48%,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7.37%),小脑前下动脉6例(15.79%),基底动脉3例(7.89%),岩静脉5例(13.16%),复合血管接触6例(15.79%),4例无明显血管接触;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9例,两者序列联合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7.43%,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6.15%),小脑前下动脉6例(15.38%),基底动脉3例(7.69%),岩静脉6例(15.38%),复合血管接触6例(15.38%),3例无明显血管接触。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与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及判定责任血管无统计学差别(>0.05)。结论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能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血管关系以及能准确判断该接触血管的来源,为MVD术前评价、病例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