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效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替代医学的主力,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状态下脑功能反映区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脑复杂功能活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针刺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现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观察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以及病理状态下静息态fMRI在针刺腧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循证学证据,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传统医学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探讨未来应用前景。通过fMRI对穴位特异性、针刺机制、针刺效应观察等几方面的文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针刺腧穴与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针刺效应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针刺效果与脑内部分区域的功能变化有相关性。因此,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针刺太白(SP3)、太冲(LR3)单穴脑激活效应的差异,验证针刺腧穴在脑中枢效应的特异性。方法:采集15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fMRI数据,利用DPARSF、SPM12及XJVIEW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太白、太冲单穴共同激活脑区为:左侧额上回(BA6)、左侧额下回(BA46)、左侧颞中回(BA37)、左侧丘脑、右侧脑干。针刺太冲与针刺太白穴相比正激活脑区为:左侧颞下回(BA19)、双侧额中回(BA8)、双侧背外侧额上回(BA9)、左侧楔叶及顶上小叶(BA7/31);负激活脑区为左侧岛叶(BA13)。结论: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脑激活区存在明显差异,与腧穴所属经络的循行相关,也与腧穴的临床主治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
针刺得气的描述主要强调医者和患者的主观感受,得气与否大多依靠医者经验把握,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便于针刺疗效机制的阐述和相关研究的开展。笔者提出"针刺得气的脑中枢效应与脑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的假说,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观察以内关穴为中心,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非穴配穴等不同穴位配伍情况下,针刺得气后脑功能区的激活情况,分析针刺得气激活脑区和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关联、激活脑区和与腧穴疗效相关脑区的关联,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提供思路,为科学阐述针刺疗效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和阳陵泉)所引起的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对针刺的神经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对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针刺fMRI,每次磁共振扫描持续5min12s;手法行针30s,静息30s,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刺激模式,如此反复交替,直至试验结束。结果 (1)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相同的脑部激活区为中央后回及右侧额下回;不同的激活区为左额下回、左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小脑山顶、左颞中回及左额中回。针刺阳陵泉穴未发现大脑皮层的信号增高区。(2)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3个不同的穴位均可以出现脑部信号减低区,其共同的区域见于双侧海马旁回、海马、扣带回、楔前叶及小脑。结论 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在脑部特定的区域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单穴fMRI研究、腧穴配伍效应机制研究、真假穴及真假刺fMRI研究、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针刺后效应fMRI研究、针刺治病机制fMRI研究、针刺fMRI影响因素、灸法效应fMRI研究与动物实验fMRI研究9个方面对近20年关于腧穴特异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及实验报道进行归纳总结,以为研究针刺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的影像学依据,同时为临床取穴提供指导。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到fMRI技术存在自身优势的同时,尚有诸多不足,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应增强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脑功能成像是目前新兴的一种影像诊断技术,包括PET、SPECT、f MRI、ERP、光学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它能够在无创状态下实时地反映出整个针刺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对近年来针刺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行总结,就机体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针刺效应,进一步探讨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f MRI技术探讨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腧穴组穴引起脑激活区分布情况,为穴-脑相对特异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14例,经验丰富的临床针灸医师3名,用相同针刺手法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组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效应在全脑的激活区情况。经SPM8软件分析处理,以P0.01、大于5个像素具有统计学意义构成统计参数图并转换到Talairach标准空间,获得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在脑内激活区分布规律。结果: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组穴正激活的脑区为:中脑、脑干、对侧丘脑,同侧颞顶叶、颞叶(BA38),双侧岛叶(BA13),对侧颞中回、顶叶/顶下小叶、缘上回(BA40),同侧顶叶、枕叶、梭状回;负激活的脑区为:对侧额叶,对侧中央前回(BA32),双侧前扣带回(BA10)。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组穴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与本经经络循行、临床功效间存在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功能核磁共振(fMRI)脑功能成像原理,观察针刺对于高血压病合并脑萎缩患者的脑功能连通性、经络敏感性、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关改变,分析在病理因素影响下,颅内经络的改变对经穴效应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组1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脑萎缩组10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脑萎缩患者分别测定针刺太冲穴前后的实验压痛阈值,比较针刺对两组受试者的镇痛效应差异。在手法捻针刺激基础上,3组患者均按照组块设计方案刺激与静留针交替进行,针刺过程中fMRI扫描3组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特点,通过Matlab软件SPM2模块分析数据,获得效应脑区,采用感兴趣区(ROI)法对3组患者激活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患者针刺前后压痛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脑萎缩组患者针刺前后压痛阈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主要激活区域在左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左侧顶叶、左侧颞叶,原发性高血压病组患者主要激活区域在左侧扣带回、左侧顶叶、左侧颞叶、右侧额叶,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脑萎缩组患者主要激活区域在左侧扣带回、双侧颞叶。正常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组患者激活点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脑萎缩组患者的激活点数比针刺原发性高血压病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左侧顶叶、左侧扣带回激活点数降低明显,激活强度在左侧扣带回、左侧顶叶、左侧颞叶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萎缩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损伤颅内经络,不仅损伤脑功能,而且使针刺激活脑功能区的区域面积和强度明显减少,降低外周经络的敏感性,影响针刺的疗效,针刺提高颅内相应脑区的连通性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大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术(fNIRS)是根据不同血氧含量产生近红外光信号差异而成像的动态可视化技术,可无创、可视化地研究脑功能活动。目前fNIRS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多集中在针刺对脑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机制探讨上,如焦虑、抑郁、轻度认知障碍(MCI)、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研究方向比较局限。在针刺研究中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包括针刺对高级神经活动或内脏功能调节的研究、经络理论的研究、得气的研究、针刺手法的研究等,发挥fNIRS的技术优势,有助于揭示更多针刺理论的科学基础和针刺效应的科学原理。同时,对fNIRS在针刺研究中关注的脑区和数据分析上做更深入的探索和挖掘,有助于揭示针刺调节脑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因其适应证广、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特点而广受推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目前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研究手段,适于在活体上进行动态针刺的中枢机制研究。本文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经穴的脑功能激活情况,以  相似文献   

13.
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成为针灸领域热点,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观察得气在脑部活动反应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刺得气引起中枢响应的fMRI研究进行整理,以探讨针刺得气对脑中枢作用的可能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得气的中枢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旁边缘脑区结构的负激活,针刺得气可引起部分脑区的显著激活效应并参与针刺疗效机制;此外,不同性质的得气感在脑区的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查阅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展望。方法:运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针刺and外关and fMRI”或“针刺and外关and功能磁共振成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激活脑区不同,以及外关穴与外关穴组穴针刺脑激活区具有差异性。结论:针刺外关穴特异性激活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额下回、小脑,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视觉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差异因素对针刺腧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引起个体差异的可能因素.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6例,针刺左侧足三里,平补平泻法,采用相同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参数进行功能数据采集,然后采用相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个体数据分析,并且剔除不符合数据分析条件的数据.对于符合条件的26例个体数据,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别随机抽取5次,分别得到A、B、C、D、E5组样本,每组抽取的样本量均为11例.采用AFNI软件对每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出不同分组的脑功能激活区定位结果.结果:A、B、C、D、E5组均见不同程度脑内活动区,但不同组之间结果差异很大,C组脑内活动区表现为信号减低,D组脑内活动区表现为信号增高,A、B、E组则表现为部分区域信号减低,部分区域信号增高;D组脑内激活区与其他各组完全不同.不同组间激活区不同率为46.7%~100.0%,大多数组间差异都超过一半脑内激活区.结论:在严格控制试验设计、针刺方法、数据采集参数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前提下,同一组被试的不同随机分组得出的脑功能激活区差别巨大,说明不同个体之间的针刺脑功能激活区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有可能会明显影响针刺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以及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针刺复溜穴对脑的激活效应。方法:健康青年志愿者20名,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针刺复溜穴影像资料。所得数据应用SPM8软件分析处理。结果:针刺受试者复溜穴,正激活脑区包括对侧顶叶、顶下小叶(BA40),双侧缘上回(BA40),同侧颞叶、颞上回(BA42),对侧扣带回(BA24),同侧小脑前叶,对侧脑干、中脑,同侧丘脑,对侧楔前叶(BA7);负激活脑区包括双侧额叶(BA47),同侧小脑,对侧边缘叶。结论:复溜穴的脑激活区与肾经循行相关,与其临床功效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右侧足太阳膀胱经原络穴(京骨、飞扬穴)引起的脑效应,分析其特征及临床意义,并探讨针刺京骨、飞扬穴脑效应机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14名健康受试者,针刺右侧京骨、飞扬穴(由同一操作者将针顺次刺入两穴后,同时捻针),获取Bold(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脑激活区信号的数据,由3.0 T TX MRI扫描仪采集,并应用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软件包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京骨、飞扬穴的正激活脑区包括:双侧梭状回,右侧小脑后叶、颞上回(BA22)、额上回(BA6),左侧小脑前叶、颞中回;未见明显负激活。结论:针刺京骨、飞扬穴激活脑功能区与膀胱经主一身之筋功能相关,且对听皮层联合中枢及次级运动皮层的血液循环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但中枢效应机制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具有无创活体评价脑功能活动的优势,是研究针刺中枢机制公认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采用fMRI技术的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机制研究数量偏少,且质量有待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课题运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外关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以初步探讨外关穴特异性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2位健康志愿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针刺组针刺右侧外关穴,对照组不接受针刺刺激,所有志愿者均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针刺右侧外关穴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Brodmann area(BA),7、13、18、19、21、22、27、38、40、42、45区。结论:外关穴的针刺效应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功能区的激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脑功能成像看针刺作用的中枢机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曾燕  梁勋厂 《中国针灸》2004,24(2):143-146
目的:了解针刺负荷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探讨针刺疗效的中枢机制.方法:收集、整理及分析了近10年来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和诱发电位(EEG and EPs)、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三种技术探测针刺穴位时,所引发脑内多个功能区域血流和代谢变化的相关研究的近40篇文献.结果:目前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所研究的穴位并不多,从已经研究的几个穴位来看,主要兴奋痛觉调制通路、运动相关功能区、视觉皮层及其它脑区.结论:针刺穴位对多个特异脑区的激活与多系统的治疗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