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对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作一前瞻性的评价。方法:采用倍频Nd:YAG激光治疗临床用药物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病例共22例38眼,所有眼均接受180°,小梁成形术,50个光凝点,结果:随访期内眼压平均下降0.75kPa(5mmHg),术后6月治疗成功率为86%,结论:激光小梁成形术是药物控制不良的开角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措施,治疗参数可选择,光斑直径50μm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对降低房角开放的各种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方法:采用SLT眼科激光设备对23例(28眼)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倍频Q-开关Nd:YAG 激光,波长532 nm,脉冲时间3 ns,光斑400 μm,能量0.4~1.0 mJ,击射鼻侧或颞侧180°小梁网,点数42~56?术后采用Glodmann眼压计测术前1 h,术后1 h?1 d?1周,1?3及6个月眼压,同时观察视力?视野?房角结构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术前1 h,术后1 h?1 d?1周,1?3及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4.7 ± 5.9)?(22.7 ± 3.5)?(21.3 ± 2.8)?(20.0 ± 3.7)?(20.1 ± 3.2)?(19.7 ± 3.6),(20.3 ± 3.1) mmHg?术后6个月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SLT对房角开放的各种类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均具有良好?安全的降眼压效果,长期疗效及重复治疗尚需要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4例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例1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rgon laser trabeculoplasty,ALT)失败患者,采用倍频Q-开关532nmNd:YAG激光治疗.所有患者上方或下方房角180度范围内进行治疗,能量0.50~1.50mJ,点数80~100点.测量术后1h眼压,术后1d;1周;1月、3月、6月;1年随访,对比术前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及杯盘比变化.结果患者术前眼压(24.35±6.12)mmHg,术后1h为(18.12±5.23)mmHg,1d为(15.62±3.61)mmHg,1周为(18.14±2.05)mmHg,1月为(16.58±3.22)mmHg,3月为(18.26±2.52)mmHg,6月为(17.02±2.31)mmHg,1年为(18.03±3.41)mmHg;术前患者杯盘比为0.58±0.20,术后1年为0.57±0.30;术前视力0.81±0.30,术后1年视力为0.83±0.41;视野术前术后无变化.结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氩激光小梁成形术失败患者的眼内压. 相似文献
4.
开角青光眼又称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其主要特点是在高眼压状态下,前房角仍宽而开放。导致眼压升高的原因与前房角之小粱网阻滞有关。由于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所发病率和致盲率都很高。我院2005年8月引进了美国科以人公司“DUET”双多波长眼前节激光系统(532脉冲激光+YAG激光)对开角型青光眼32例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氩离子激光小梁成形术(ALT)对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发展起来的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对开角型青光眼也有治疗作用,但其短期降眼压幅度要低于ALT。目前对倍频532固体激光小梁成形术尚未见疗效确实的报道。我们从1998年2~11月对11例患者(13只眼)开角型青光眼进行了倍频532激光小梁成形术,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对63例(85眼)药物控制眼压不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SLT治疗,采用532nm波长、Q开关、Nd:YAG激光在下方180。范围的小梁网上做(50±5)个相邻但不重叠的激光斑,能量0.6~1.8mJ。治疗前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保持不变。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h、2h、1d、7d、14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眼部检查。结果SLT治疗前平均眼压为(25±4)mmHg(1mmHg=0.133kPa),与基线值相比,治疗后1d平均眼压下降8.1mmHg(32.0%),7d下降5.6mmHg(22.1%),14d下降4.7mmHg(18.6%),1个月下降5.5mmHg(21.7%),2个月下降5.1mmHg(20.2%),3个月下降5.9mmHg(23.3%),6个月下降5.2mmHg(20.6%),9个月下降4.0mmHg(15.8%),12个月下降4.2mmHg(16.6%),18个月下降3.8mmHg(15.0%),24个月下降3.3mmHg(13.0%)(P〈0.01或0.05)。不良反应轻微,包括结膜充血、轻度前房反应和短暂眼压升高。结论SLT可以有效、安全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倍频532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31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仍处在2.74-4.21kPa的患,实施激光小梁成形术,行小梁后区180度或360度光凝治疗,光凝点为50-100个。结果:激光小梁成形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激光小梁成形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方法15例24眼POAG患者术前点0.5%噻吗心安眼药水后眼压为(27.66±2.2)mm Hg,经表面麻醉后在激光房角镜下行氩离子激光前部小梁光凝。光凝后定期测量眼压,作前房检查、前房角检查、视野检查。术后仍用0.5%噻吗心安点眼。结果83.33%患者眼压控制满意,近期眼压下降率25.34%,4眼眼压控制不好,行小梁切除术成功。患者视力、视野无统计学变化,无房角前粘连及前房积血病例。有8眼重复治疗,4眼成功控制眼压。结论ALT对于治疗POAG安全,近期效果满意。降眼压幅度有限,远期效果尚待观察。对于行ALT治疗患者一定要严格随访眼压、视野,如有眼压失控仍可行滤过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洼。方法:前瞻陛、非随机性选择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例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切除术后13例22眼,应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的眼压以及视力、视野、房角及角膜内皮数等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前平均眼压(23.07±4.01)mmHg,术后第1小时眼压为(25.07±3.65)mmHg,术后1d眼压降至(16.45±3.03)mmHg,术后1周为(18.39±2.71)mmHg,1个月为(18.14±2.15)mmHg,3个月为(19.04±2.35)mmHg,6个月为(18.17±2.23)mmHg。术后1d、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眼压下降最明显,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视力、房角、视野、角膜内皮计数无变化。结论: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房角大部分开放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倍频532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31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仍处在2.74~4.21kPa的患者,实施激光小梁成形术,行小梁后区180度或360度光凝治疗,光凝点为50~100个。结果激光小梁成形术后眼压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激光小梁成形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用视觉电生理学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由于不同作者采用的刺激条件不同,以及由于开角型青光眼的病程,病变范围不同等,因而结论各异;结论:只要刺激条件选择合适,就可以用视觉电生理方法提高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状况。方法以菏泽一个农村1166人为对象,调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项目包括:调查问卷、视力、裂隙灯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定、眼底、视野。结果应答率为86.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为1.29%。结论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是防盲的重要课题,应当加强宣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防治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开角型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及手术两种方法,有效可大大降低致盲率,笔者将近年来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氩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的疗效作一前瞻性的评价和比较。方法 随机地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50例84眼分为三个激光组,分别用氩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进行小梁成形术,随访三组的有效率。结果 三组各随访期的眼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的眼压下降数和成功率无差别。结论 三种波长激光都能有效地进行小梁成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证明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术是治疗常规手术失败后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5例(15眼)曾按常规手术失败的青少年开角性青光眼患者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并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泡及并发症。术后随访(9.2±3.5)个月。结果:术后1年,1眼较术前视力提高,14眼视力无改变,未发现视力下降者;患者术前平均眼压(30.18±4.38)mmHg,术后2周(11.25±2.58)mmHg,1月为(13.18±2.38)mmHg,3月为(14.27±2.55)mmHg,6月为(13.18±2.38)mmHg,1年时为(15.33±3.01)mmHg,术后各时段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2周11眼(73.3%)为Ⅰ型功能性滤过泡、4眼(26.7%)为Ⅱ型功能性滤过泡,1眼在3月时滤过泡有轻度包裹,经用针轻挑滤过泡包膜内壁后恢复为Ⅰ型滤过泡,随访1年,15眼仍为Ⅰ、Ⅱ型功能性滤过泡;术后9眼无任何反应,5眼前房水轻度闪辉,术后3~5d消失,1眼前房轻度积血,术后6d吸收。未发生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眼内炎及滤过泡渗漏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术治疗常规手术失败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观察正常小梁网组织和POAG小梁网组织在超微结构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表达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正常人小梁网组织取自广东省眼库的正常人眼球(10例),平均年龄(36.90 ± 10.10)岁;POAG小梁网组织来自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行小梁切除术者(10例),平均年龄(39.80 ± 11.64)岁?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梁网组织超微结构;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法对两组小梁网组织进行染色,并分析两者之间衰老染色的差异?【结果】 透射电镜发现正常人小梁网组织细胞膜完整,核染色均匀居中, 胞浆中可见形态正常的中心体, 周围散落分布着的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基底膜完整连续;弹性纤维周围绕有薄鞘,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整齐;Schlemm管管腔通畅?而POAG患者的小梁网组织中可见细胞脱落溶解,细胞膜不完整,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扩张;Schlemm管管腔变狭窄;弹性纤维增多且排列紊乱;基底膜增厚?SA-β-Gal染色发现POAG小梁网中的衰老细胞阳性率较正常人小梁网组织高(P < 0.001)?【结论】 POAG小梁网超微结构破坏明显,SA-β-Gal染色增强,在POAG小梁网中可能存在早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氩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的疗效作一前瞻性的评价和比较。方法随机地将原发性开型青光眼病人50例84眼分为三个激光组,分别用氩激光、倍频、Nd:YAG激光、半导体激光进行小梁成形术,随访三组的有效率。结果:三组各随访其的眼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的眼压下降数和成功率无差别。结论三种波长激光者有效地进行小梁成形术。 相似文献
18.
油朝锋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15(4):31-32
目的 研究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例26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枕及前房反应等情况,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各期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平均眼压26.26mmHg,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47mmHg、16.89mmHg、19.14mmHg、18.50mmHg。16眼结膜形成滤性手术典型滤过泡,10眼结膜疏松无滤过泡形成。26眼均无前房出血,术后前房反应轻。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此类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的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眼压,视野与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q波幅值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空间频率(120′,60′,30′)选择青光眼电生理学诊断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对24例(30只眼)POAG病人进行眼压、定量静态视野及PERG检测。分析眼压、定量静态视野与PERGq波幅值关系。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压与PERGq波幅值变化呈负相关,定量静态视野缺损程度与PERGq波幅值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 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版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合并评价量。结果 术后2年,与小梁切除术(TE)相比,深层巩膜切开术(DS)、黏小管切开术(VCO)的降眼压作用均相对较低,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5.2%(DS)、30.2%(VCO)、45.6%(TE)。术中加用植入物及丝裂霉素C(MMC)均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术后2年的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1%和41.7%。术后4年,DS、VCO、TE的IOP达标率分别为35.4%、22.7%、47.6%;DS加用植入物和MMC的IOP达标率分别为64.6%、52.1%,高于单纯DS。NPGS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E低。结论 常用的NPGS(DS和VCO)能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也比TE少,但是NPGS的降眼压作用要比TE为低。术中加用植入物、MMC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