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女性志愿者15 d头低位卧床实验期间主要膳食营养素摄取情况.方法 采用称重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2名志愿者15 d卧床前期和后期进行2次膳食调查,每次连续3 d.结果 从三大营养素供热构成来看,女性志愿者整个卧床期间蛋白质摄入偏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偏低,脂肪摄入基本满足要求;头低位卧床对照组((20N)的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脑电信号复杂度的变化,研究脑电信号多尺度熵与脑疲劳的关系.方法 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以-15°头低位卧床(HDBR)为模拟失重,+15°头高位卧床(HUBR)为对照,志愿者静息30 min后进行2h内容为1-back图片记忆匹配VDT作业.结果 实验初HDBR条件下志愿者前额区脑电多尺度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 志愿者分为接受头低位卧床实验的卧床组和不参加卧床的对照组,采用数字Stroop任务测试两组志愿者在卧床实验前5天、卧床第5天、卧床第10天以及卧床后第5天的抑制能力,并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和Beek抑郁量表同步记录各测试时间点志愿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结果 卧床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女性15d头低位卧床实验的组织实施与医学监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低位卧床实验(HDBR)是弥补在轨飞行资源限制的重要地面模拟途径.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是探索我国女性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任务防护方法的重要平台.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了女性15 d头低位卧床实验,用于评价、比较和改进失重生理效应的防护方法.本文介绍了实验概况,志愿者的选拔情况,卧床实验控制、测试项目和测试时间等.卧床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 ( - 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 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 3、1 0及 2 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升高 ;LBNP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在卧床第 3及 2 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 ,脑血流量减少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 ,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效果。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进行21d头低位倾斜卧床。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下体负压组在卧床的经1周以及最后1周,每天进行1h-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测量头低位卧床9HDT)前(坐位),HDT开始时,第1,3,7,10,21天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卧床期间,对照组右侧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较卧床前(preHDT)及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左侧MCA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显著增加,卧床第3天又较开始时显著降低。在卧床期间,下体负压组右侧MCA血流速度Vs,Vd,左侧后动脉(PCA)血流速度Vd较卧床开始时显著降低,卧床第7天右侧MCA血流速度Vd较卧床前显著降低。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MCA的Vs显著降低,并有MCA的不对称变化,前,后各1周的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改善MCA血流速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对人脑灰质密度的影响。方法 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进行为期30 d的-6°头低位模拟微重力卧床实验。使用3.0T超导MR成像系统采集卧床前后的高分辨率全脑解剖成像数据,用SPM8软件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比较志愿者卧床前后的脑灰质密度变化。结果卧床后志愿者双侧丘脑、双侧枕叶、右侧顶下小叶的灰质密度减少(P<0.005)。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可致正常成年人脑灰质密度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女性志愿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20名女性志愿者4个不同时间点即:卧床前1天(pre-HDBR-1))、-6°头低位卧床第3天(HDBR-3)、第10天(HDBR-10)和恢复正常生活第7天时(post-HDBR-7)的非刺激性全唾液...  相似文献   

11.
24h头低位卧床对心血管功能及立位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24h头低位卧床对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头高位倾斜心血管反应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男性学员6名,年龄22~23岁,进行了24h头低位卧床实验,卧床期间用阻法测量了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并观测了卧床前后头高位倾斜时的心血管反应和卧床期间尿量的变化。结果 在卧床期间受试者心率较卧床前(立位)显著减慢,第6、12、18h的心率较卧床开始时(0h)显著降低。SV和SI在卧床0、6、12和24h较卧床前显著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内关穴对抗模拟失重所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防护作用。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对照组仅进行4 d头低位卧床,电针组则在卧床期间给予双侧"内关穴"电针刺激,30 min/d,连续4 d。卧床前后进行立位耐力、心脏功能、心率变异性以及血液血管紧张素II及醛固酮浓度测定。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心脏收缩功能及低频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均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卧床后LF/HF以及血液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浓度显著增高(P0.05),立位耐力呈下降趋势,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卧床前后心脏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功能降低,立位耐力下降。电针刺激"内关穴"可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液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释放,进而有效维持头低位卧床期间心脏功能以及立位耐力。  相似文献   

13.
21d -6°头低位卧床期间运动训练对骨丢失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骨质丢失的防护作用. 方法 10名男性青年志愿者分为卧床对照组和卧床训练组,每组5人,卧床期间训练组每天进行1 h的仰卧位功率自行车训练.分别于卧床前和卧床20 d进行了股骨骨密度(BMD)、血清骨钙素(BGP)、羟脯氨酸/肌酐(HOP/Cr)等指标的测量. 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平均股骨BMD下降了5.8%,而训练组下降0.9%,对照组HOP/Cr不仅显著增加而且也显著高于训练组,BGP两组均降低,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21 d -6°头低位卧床运动训练对于骨质丢失具有比较明显的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们利用头低位(-6°)卧床作为模拟失重模型进行了6名男性志愿者卧床一周的实验,目的是分析卧床条件下人尿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昼夜节律特点以及心血管功能的反应。结果表明,卧床期E、NE 及E+NE 昼夜节律的水平和幅度显著降低;儿茶酚胺(CA)各成份的相位发生了内部解离,上述变化在卧床后5天内皆恢复正常。说明头低位卧床能影响人尿CA 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90 d头低位卧床(HDBR)条件下对个体情绪变化进行全周期追踪评估.方法 以完成90 d-6°HDBR实验的36名男性志愿者为对象,志愿者按照锻炼方案分为5组,测评全周期为135天,分预适应期(卧床前15天)、严格卧床期(HDBR 90天)、恢复期(卧床后30天)三阶段,评估进程中志愿者的焦虑、抑郁、心境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45 d-6°头低位卧床中知觉正确性和冲突控制能力受到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选取视觉后向掩蔽任务和刺激-反应冲突任务,在卧床实验6个不同阶段(卧床前第6天,卧床中第11,20,30和40天,以及卧床后第8天)对16名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结果 在知觉正确性测试中,志愿者在卧床第11天的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在卧床第32天时达到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至卧床后第8天最后一次测试.在刺激-反应冲突任务中,在卧床第32天测试中出现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在起床后明显下降.结论 头低位卧床对认知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知觉正确性和反应协调性的变化趋势在卧床早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卧床结束后冲突控制能力降低,但知觉正确性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星"1号-60d头低位卧床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低位卧床实验是地面失重生理效应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有法国航天局、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60 d头低位卧床大型综合实验.本文概述了实验项目设置、志愿者选拔与分组、实验组织与过程控制、实验基本结果等内容,并初步讨论了大型综合医学实验的工程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个体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制自评问卷(BD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等对22名19~24岁女性志愿者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的情绪状态以及不同情绪症状出现率进行考察.结果 BAl分数表现出明显的高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 2 4.8± 6 .1)岁 ,进行了 2 1d头低位 ( HDT- 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 10 d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 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 (坐位 )、HDT开始时 ( D0 )、第 1、3、7、10、2 1d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 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卧床第 10 d和卧床结束时 ,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降低 ( P<0 .0 5 )。卧床期间 ,受试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 和平均血流速度 vm 较卧床前 ( pre- HDT)及卧床开始时降低 ,左侧大脑中动脉 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增加 ,卧床第 3d又较开始时降低。在卧床前 ,大脑中动脉右左两侧流速差 BVD和右左两侧非对称指数 AI的均数分别为 7.0 cm/ s和 13.74% ,在卧床期间 BVD和 AI均数降为负值 ,较卧床前时降低 ( P<0 .0 5或 P<0 .0 1)。大脑中动脉的其余指标 (含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 )、大脑前和后动脉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双侧大脑中动脉的 vs 和右侧大脑中动脉的 vm 降低 ;HDT卧床期间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和不对称变化 ,可能与立位耐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45 d-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模拟失重效应对运动心肺功能的影响及红景天的防护作用。方法 16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人)和中药组(8人),中药组和对照组在45 d卧床期间,每天分别服用红益胶囊和安慰剂。在卧床实验前、中、后分别进行人体运动心肺功能和运动心电测量。结果与卧床前相比,1)卧床45 d对照组最大耗氧量显著降低(-18.26%;P0.01),中药组最大耗氧量无显著差异(-10.04%;P0.05)。2)对照组最大公斤耗氧量在卧床30 d、45 d和卧床后10 d均较卧床前显著下降(P0.01),而中药组下降均不明显(P0.05)。3)卧床期间对照组和中药组的最大心率均无显著变化,但在卧床后10 d,对照组最大心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引起人体运动心肺功能明显下降,中药红益胶囊可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效应的人体运动心肺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