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为良、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1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腮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在正常腮腺组织与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二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VEGF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原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和在复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VEGF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示:C—erbB—2和bcl—2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均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9%和19%,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的表达率为58%,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膜;bcl—2表达率为46%,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核膜及部分胞浆中。5例瘤旁腺体内导管上皮细胞也存在C—erbB—2和bcl—2的过度表达。结果表明:C—erbB—2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不仅存在细胞增殖基因调控失常同时也存在着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失常,它们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NF-KB的表达.结果:30例多形性腺瘤石蜡切片NF-KB免疫组化染色中,10例(33.3%)呈强阳性(+ + +);12例(40%)强表达(+ +);6例(20%)弱表达(+);2例(6.6%)无表达.NF-KB的表达主要见于浆液腺腺泡上皮和导管上皮,呈强阳性(+ + +)表达;黏液腺肌上皮样上皮呈强表达(+ +);间质成分中血管内皮呈弱阳性(+)表达、纤维结缔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结论:NF-K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呈阳性表达,提示瘤细胞增殖力较强,可能是涎腺多形性腺瘤容易复发和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涎腺多形性腺瘤中bcl-2和p53基因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bcl-2,p5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涎腺多样性腺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对39例多形性腺瘤和3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bcl-2和p53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bcl-2,p53与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相关性。结果:bcl-2,p53在恶笥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bcl-2与p53基因呈正相关(P<0.05)。结论:p5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表达异常也是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LAG1的表达及其与ER、P53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形性腺瘤中PLAG1、ER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5例多形性腺瘤中,PLAG1、ER、P53均呈阳性表达,其中PLAG1为强阳性表达;PLAG1在复发组阳性率小于无复发组;PLAG1、ER、P53有同时表达;PLAG1表达在ER与P53阳性组表达比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多形性腺瘤中可见PLAG1、ER与P53蛋白表达。三者表达具有密切相关性,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其表达与多形性腺瘤的预后(复发、恶变)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多形性腺瘤特征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洪萍  林靖雯 《西部医学》2011,23(11):2099-2101
目的探讨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腮腺复发多形性腺瘤复发前后的石蜡标本以及20例未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中CD44v6的表达。结果未复发多形性腺瘤及复发前多形性腺瘤CD44v6呈强表达,二者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形性腺瘤复发后CD44v6表达低于复发前,低于未复发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08)。结论 CD44v6在复发多形性腺瘤中表达降低,CD44v6的表达变异可能与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eclin-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良恶性腮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Beclin-1、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并取腺瘤旁组织21例作为对照。结果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Beclin-1的阳性率分别为58.5%、93.3%、95.2%。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Beclin-1的阳性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Beclin-1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80.5%、50.0%、19.0%,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cyclin D1的阳性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与腺瘤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Beclin-1、cyclin D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均P>0.05);与TNM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良、恶性腮腺肿瘤组织Beclin-1、cyclin D1均有不同的表达,表明Beclin-1、cyclin D1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吞噬相关基因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LC3)表达和腮腺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所用组织取自本院2001-2009年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Beclin 1和LC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 1、LC3在正常腮腺组织表达为(1.045±0.002)、(0.779±0.04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降[(0.419±0.051)、(0.243±0.023),P<0.05],在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二者阳性表达显著下降[(0.173±0.008)、(0.051±0.010),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Beclin 1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侵袭性,不同淋巴结转移组与LC3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eclin 1和LC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调,自体吞噬功能改变可能在腮腺肿瘤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PA)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44V6的表达研究,探讨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潜能,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PPA)30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SMPA)24例、腭腺多形性腺瘤(PLPA) 26例以及正常腮腺、颌下腺及腭部腺体组织各10例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CNA、CD44V6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涎腺瘤体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类涎腺中肿瘤PCNA和CD44V6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不同涎腺多形性腺瘤均存在明显增殖潜能,但肿瘤生物活性相对稳定.手术治疗中应保持其形态完整,扩大切除是预防瘤体复发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c-myc在腮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唐山市中医院2008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3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患者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β-连环蛋白、c-myc的阳性表达,并取腺瘤旁组织17例作为对照。结果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4.4%、45.0%、11.8%;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β-连环蛋白阳性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76.4%、45.0%、5.9%;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myc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c-myc阳性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无关(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c-my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c-myc表达不同,表明β-连环蛋白、c-myc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其致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可为肿瘤靶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豫琛  刘畅 《甘肃医药》2011,(12):707-709
目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突变的过程,本文拟探讨Maspin、p63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7例子宫内膜癌中Maspin、p63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spin的阳性低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6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i-67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Ki-67阳性表达率也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P〈O.05)。结论:Maspin、p63和Ki-67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Maspin和p63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基因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H-ras和P53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5例瘤旁腺体导管上皮细胞浆C-H-ras呈阳性表达,而P53未见表达。C-H-ras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48%和38%。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及部分实性条索或团块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恶性多形性肿瘤中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浆;P53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也均见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19%和50%。P53蛋白有核型及核/浆型两种表达形式。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以核/浆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恶性多形性腺瘤中以核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结论:C-H-ras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P53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癌变及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促进了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甲状腺组织半乳糖凝素3(Gal-3)、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增殖指数(Ki-67)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13例、滤泡性癌14例、乳头状癌40例中Gal-3、PTTG和Ki-67的表达。结果:3种蛋白表达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瘤与恶性病变(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腺瘤、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蛋白同时表达在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乳头状癌、滤泡性癌)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3、PTTG和Ki-67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进一步探讨病理诊断问题。方法分析15例恶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资料,对标本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并对患者进行2~63个月随访。结果①研究表明,肿瘤大小、梭形细胞类型、含多形细胞、大细胞巢结构在良性与恶性嗜铬细胞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嗜铬细胞瘤具有体积大、梭形细胞类型常见、含多形细胞明显、常具有大细胞巢结构;②Ki-67、S-100、CXCR4、C-erbB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良性与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嗜铬细胞瘤具有Ki-67指数高、S-100标记支持细胞缺失、CXCR4与C-erbB2标记阳性率高,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结论肿瘤大小、梭形细胞类型、含多形细胞、大细胞巢结构与嗜铬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诊断的标准,Ki-67指数高、S-100支持细胞缺失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CXCR4、C-erbB2基因可能参与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rvivin和Cyclin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较正常腮腺组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Survivin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50,P〈0.01)。结论Survivin和Cyclin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增加,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它们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探讨CD117表达对腺样囊性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9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及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MA)、p63基因蛋白(p63)、S-100蛋白(S-100 Protein)、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膜抗原(EMA)、Ki-67核抗原(Ki-67)及C-kit原癌基因(CD117)的表达,总结各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强度和阳性分布模式,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标记SMA、p63、S-100蛋白、CKpan、E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中显示不同的分布特点。SMA、p63、S-100蛋白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巢周边及筛孔衬覆细胞呈阳性,腺管状结构外层细胞显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瘤细胞巢外围及腺管结构外层细胞呈阳性;多形性腺瘤阳性细胞弥漫分布或巣状分布。CKpan、EMA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胞质、胞膜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结构内层细胞胞质阳性;多形性腺瘤上皮分化的肿瘤细胞标记阳性,肌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部分阳性。腺样囊性癌不同预后组Ki-67表达有差别,复发生存病例及死亡病例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值分别为7.472 9和5.218 6,P<0.01)。死亡病例CD117强阳性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4)。Ki-67指数高、CD117表达强阳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p63、S-100蛋白、CKpan、EMA的不同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Ki-67、CD117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Ki- 6 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新一代鼠抗人Ki- 6 7单克隆抗体MIB - 1免疫组化LSAB法对 5 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 35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Ki- 6 7抗原表达进行检测 ,以MIB - 1增殖细胞指数 (MIB - 1PCI)表示。对侵袭性腺瘤和非侵袭性腺瘤组间、有海绵窦侵袭腺瘤和无海绵窦侵袭腺瘤组间的MIB - 1PCI进行比较。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IB - 1PCI为 (3.5 9± 2 .6 7) % ,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为 (2 .2 3± 2 .38) %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海绵窦侵袭腺瘤组MIB - 1PCI为 (5 .4 2±5 .87) % ,无海绵窦侵袭腺瘤组为 (2 .6 3± 2 .86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Ki - 6 7抗原表达可以作为反映垂体腺瘤增殖潜能、侵袭性和侵袭程度的标志物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检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OX-2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COX-2、Survivin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及恶变的相关性。 方法按照Seifert分型标准将多形性腺瘤标本分为4组。A组,基质丰富型20例;B组,其他型24例;C组,细胞丰富型22例;D组,恶性多形性腺瘤1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COX-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COX-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生成及转归中的相关性。 结果COX-2蛋白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浆中阳性表达,偶尔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中阳性表达。C组和D组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A组(P<0.05)。Survivin蛋白在腺管样导管上皮细胞及黏液样组织中阳性表达,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中可见棕褐色颗粒状阳性表达。D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A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COX-2与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rs=0.560,P<0.01),Survivin表达水平越高的组织细胞中,COX-2表达水平增高。 结论COX-2、Survivin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为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诊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可能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基因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发病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超声对这两种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淋巴瘤43例和多形性腺瘤44例的超声图像特征、发病因素。结果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在横纵径比值、囊性区域的比例、血流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发病因素中年龄、性别、吸烟等影响因素在两者之间也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彩超检查对腺淋巴瘤及多形性腺瘤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合病因分析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RET、Mucin1和Galectin-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滤泡源性甲状腺肿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中RET、Mucin-1和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寻找有助于诊断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4例腺瘤(其中不典型腺瘤19例),43例乳头状癌(其中11例乳头状微癌),16例滤泡性癌中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与恶性病变(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3种蛋白的表达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良恶性病变中的不同类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11例微癌患者中Galectin-3全部阳性,RET8例阳性,Mucin-1阳性仅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RET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为弱阳性,后者多为强阳性;腺瘤中不典型腺瘤Galectin-3的表达与其他腺瘤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滤泡性癌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部分腺瘤中见灶性Mucin-1和Galectin-3同时阳性。结论:RET、Mucin-1和Galectin-3的同时检测可作为良恶性滤泡上皮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指标,其中以Galectin-3的敏感性最佳,RET次之。Mucin-1高表达可能是去分化、浸润和转移的标志,Galectin-3阳性的不典型腺瘤是滤泡性腺瘤和滤泡性癌的交界性病变,良性腺瘤中Mucin-1和Galectin-3同时阳性应视为恶变的高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