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加强深度成像(EDI-OCT)技术定量分析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光动力(PDT)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变化趋势。方法:在不散瞳条件下,使用CirrusTM HD OCT采用EDI技术,以长度6mm五线高清单线扫描模式对25例(37眼)进行后极部行水平及垂直方向扫描,获取黄斑区断层图像。定义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外界至巩膜内界之间的垂直距离为脉络膜厚度。所有患者在PDT前,PDT治疗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测量中心凹下及0°、90°、180°及270°处距离中心凹1.5mm处多位点脉络膜厚度,并分析PDT治疗前与治疗后半个月、治疗后半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不同时间点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幅度。结果:所有患眼治疗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10-653μm,均值为(470.65±97.38)μm,术后半个月、1个月及3个月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值分别为(435.81±76.47)μm、(351.68±85.08)μm、(310.81±66.85)μm,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光动力治疗后1月内脉络膜厚度减小幅度最大。0°、90°、180°及270°位点脉络膜厚度变化趋势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趋势类似。结论:PDT治疗后,短期内慢性CSC患者脉络膜厚度呈下降趋势,且1个月内脉络膜厚度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中的图像特征。方法:对确诊为CSC患者29例34只眼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采用二极管反射的红外光对眼底黄斑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面积6mm×6mm,扫描深度2m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18μm,扫描模式512×128。从断层成像图和冠状面成像图观察CSC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中出现神经上皮层脱离32只眼(94.1%),其中,神经上皮脱离区内合并色素上皮脱离(PED)7只眼(20.1%);神经上皮层脱离区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反射信号不连续甚至消失15只眼(44.1%);脱离区内可见颗粒状高反射信号12只眼(35.3%)。病灶处IS/OS层反射信号中断消失23只眼(67.7%)。视网膜PED9只眼(26.5%);RPE呈结节状突起改变9只眼(26.5%),呈波纹状改变3只眼(8.8%)。视网膜神经上皮平均脱离高度(237.16±107.33)μm;RPE平均脱离高度(69.25±36.12)μm。结论:FD-OCT能清楚地显示CSC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地发现各种细微改变,可全面、多方位地观察CSC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色照相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43例(49眼59个渗漏点)行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测量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59个渗漏点在OCT上和/或眼底彩色照相上有阳性体征者54个(91.5%)。FFA测量的54个渗漏点到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2.15±1.06)mm,OCT测量的平均距离为(2.09±1.0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可以用于CSC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532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简称中浆 )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 ,该病多发于中、青年男性。常由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饮酒等因素诱发。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间的紧密连接受到破坏 ,屏障和生理泵功能失常 ,致使脉络膜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下 ,形成视网膜神经上皮的盘状浅脱离。本病由于病因不明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且受累患者绝大多数为精力旺盛的中、青年人 ,患者迫切要求治疗的心情与医生爱莫能助的现状形成了医患之间的矛盾状态。我科自 1 999年 3月引进美国 IRIS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及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对符合激光光凝治疗的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观察记录其激光光凝后3年视网膜发生的变化。结果对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98例1次性激光封闭渗漏点成功,占82%,22例行2次激光光凝后封闭渗漏点成功,6例演变为黄斑变性(其中湿性黄斑变性5例,干性黄斑变性1例),其年龄均在45岁以上。结论98例1次性激光封闭渗漏点成功者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均看到与渗漏点相对应的脉络膜局部的毛细血管小叶的高通透性,表明存在CSC复发的病理基础。另外,当激光光凝的能量过大时,可导致视网膜下的bruch膜破裂,从而使视网膜下出血和新生血管生成,是否也是黄斑变性形成的原因,值得我们继续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6.
1866年von Graefe首先提出"中浆"[1],当时称之为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1967年Gass对该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了经典描述,并将该病称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2].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在临床上治疗方法 多样,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一.现将近年来对中浆的治疗概况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52眼)复发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行激光光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1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了解渗漏点封闭情况。结果:激光光凝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35眼,17眼视力无变化,40眼治疗后2周-1月间黑影及视物变形症状消失,37眼治疗2周内视网膜神经上皮盘状脱离消失,有2眼需要再次激光光凝渗漏点。所有病例随访6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提高视力、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下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生在25─40岁的男性青壮年,单眼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小,变形,中心暗形。眼底检查见黄斑水肿,有渗出物及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消失。视野检查有比较性中心暗点,黄斑照明试验异常,眼底荧光素造影显示在病变区域荧光亲渗漏,这是由于该处视网膜色素皮屏障破坏,渗漏可表现为喷出型或扩散型,并可显示液体聚积现象。本文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36例简况。1一般资料:共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单眼发病30例,双眼发病6例,右眼发病32例,左眼发病4例;年龄30~42岁。2分…  相似文献   

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该病病程可长达数月到数年,确切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临床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我们采用高压氧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眼底激光光凝封闭荧光渗漏点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观察49例53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辨证为水湿上泛证、痰湿化热证、肝肾不足证三种证型的患者,分别用四苓散、三仁汤及四物五子丸加减治疗;对其中有荧光素渗漏且渗漏点位于黄斑颞侧及上、下方的40只眼行眼底激光光凝荧光渗漏点治疗。结果治愈42眼(79.24%),好转9眼(16.98%),总有效率96.23%,未愈2眼(3.77%)。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疗程17~45 d,平均(26.45±11.00)d。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结合眼底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疗程短,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评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各个病程时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与视盘参数的差异,从而探讨青光眼RNFL厚度的变化与盘沿面积和杯盘面积比(C/D AR)之间的关系,确定OCT检测参数对青光眼病程变化的参考意义。方法:应用OCT检查技术分别对40例(60只眼)的POAG患者的RNFL及视盘进行检测。数据包括颞侧(TEMP)、上方(SUP)、鼻侧(NAS)、下方(INF)RNFL厚度以及平均RNFL厚度与盘沿面积和C/D AR。按青光眼诊断标准和视野分期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组。比较和分析3组的RNFL变化趋势以及与视盘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青光眼早期、中期和晚期3组之间RNFL和视盘参数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RNFL平均厚度与盘沿面积有正相关性,r=0.719,P<0.01;与C/D AR有负相关性,r=-0.712,P<0.01。结论:POAG各个时期中RNFL厚度逐渐变薄,同时盘沿面积减少和C/D AR扩大。盘沿面积占影响RNFL厚度的因素比重较大,比C/D AR更能反映RNFL的变化。青光眼的病程发展能通过RNFL的减少变化来反映。OCT的客观检查所得的各项参数也对原发性青光眼的病情发展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视力与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层状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CRVO伴ME患者21例21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之前以及治疗后4周视力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中视网膜内外光感受器的连接部(IS/OS)的状态。结果:注射IVTA后4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ME均明显消退。IS/OS(+)组,11眼(52.3%)可以观察到中心凹处部分或完整的IS/OS线。IS/OS(-)组,10眼(47.62%)中心凹处IS/OS线影响缺失。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及中心凹厚度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治疗前患者的视力情况与IS/OS的状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对于CRVO伴ME患者的治疗,在消除黄斑水肿的同时应该注重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