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技术在视网膜光损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Sprague Dawley (SD)鼠置于 10 0 0~ 14 0 0lux弥散白色冷荧光灯下光照 2、5、7d后行OCT及组织学检查。其中OCT检查采用经鼠视网膜后极部的横向线性扫描 ,计算机自动测量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 ,并与组织学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 ,SD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呈进行性变薄。OCT检查测量的视网膜厚度改变 [光照 2、5、7d后视网膜厚度分别为 ( 179.11± 12 .0 1)、( 15 9.2 7± 12 .81)、( 13 3 .67± 11.43 ) μm]与组织学的测量结果 [其相关厚度分别为( 14 4.2 6± 9.3 6)、( 116.16± 11.2 4)、( 94.2 7± 10 .68) μm]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995 ,P <0 .0 1)。 结论 OCT技术可以反映光损伤所致的视网膜变性鼠视网膜结构的进行性改变 ,是一种简单准确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前后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评价OCT在黄斑水肿治疗随访中的价值。方法:格栅样光凝治疗的患者24例(32眼)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OCT检查,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至4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结果:黄斑中心凹到2.2mm圆内激光治疗前及3个月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635.6~400.6μm和378.2~180.6μ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激光治疗前及3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到2.2~3.45mm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459.1~229.2μm和447.2~155.41μm,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治疗3个月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降低,并且越接近黄斑中心凹处,降低作用越明显,OCT在黄斑水肿激光光凝治疗的随访观察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青蔚  张风  马凯  马彦 《北京医学》2002,24(1):45-46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32例(34只眼)进行检眼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OCT检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只眼的OCT图像中,均有色素上皮反光强弱不等及色素上皮下可见高反射组织的表现,并可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及色素上皮层脱离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结论 OCT诊断技术可对CEC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阐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法治疗DME的优势。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增殖性DR伴黄斑水肿的71例(85眼)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2眼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和单纯光凝组(43眼仅行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CMT)和眼压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患者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单纯光凝组治疗后患者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治疗后1、3、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BCVA优于单纯光凝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光凝治疗后1、3、6个月时2组患者CMT均降低,且各阶段联合治疗组患者CMT均值小于单纯光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发生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和感染性眼内炎等眼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DR并发黄斑水肿可以更快速有效地减轻黄斑水肿并改善视力,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AMD)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的图像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6月来我院眼科中心就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检查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等检查确诊为wet-AMD患者28例(28眼)纳入研究,包括初发或复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每月随访一次并行BCVA、裂隙灯、眼压、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OCT、OCTA检查,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FFA检查,比较初次及末次随访时OCTA图像特征,并与FFA及O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次随访时28眼FFA均发现新生血管性渗漏,OCT平扫28眼均发现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异常高信号团块,13眼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积液。OCTA扫描结果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28眼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发现异常血流信号,其中9眼观察到结构清晰的新生血管,5眼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发现新生血管病灶主干血管异常增粗。抗VEGF治疗后末次随访FFA发现11眼渗漏减轻,17眼渗漏无明显变化;OCT平扫12眼病灶变小,16眼病灶稳定。OCTA扫描15眼异常血流信号面积缩小,13眼病灶稳定。OCTA可清晰显示CNV结构,与FFA、OCT相比更直观,敏感性更高。结论:OCTA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由浅入深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传统FFA、OCT检查,更清晰直观显示CNV结构,用于wet-AMD诊断及随访观察,无创直观,安全性、实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光动力治疗(PDT)前后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UWFAF)改变。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CSC患者19例23只患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5例18只眼,女性4例5只眼;病程≥6个月。所有患眼均接受PDT治疗,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1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身荧光(FAF)及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UWFAF)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和自身荧光的变化。结果:相比传统的FAF检查,UWFAF单次成像检查可以发现更多周边的病变,14只(62%)患眼通过UWFAF图像发现流水带改变。基线时,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SRF)对应UWFAF区域为强荧光,PDT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SRF吸收,16只(70%)患眼积液吸收后的区域表现为正常荧光,7只(30%)患眼表现为强荧光。PDT治疗后1个月患眼的BCVA为0.2(0.1,0.3),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4(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65例,急性期(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内)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结果急性期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三种不同形式。恢复期末次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15例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结论OCT能显示CSC患者的病变直观的图像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对随访病情的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52眼)复发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行激光光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1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了解渗漏点封闭情况。结果:激光光凝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35眼,17眼视力无变化,40眼治疗后2周-1月间黑影及视物变形症状消失,37眼治疗2周内视网膜神经上皮盘状脱离消失,有2眼需要再次激光光凝渗漏点。所有病例随访6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提高视力、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格子样光凝术后黄斑水肿(ME)吸收的详细过程,评价黄斑中心凹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的前期治疗对该过程的影响。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37例伴有严重ME的BRVO患者。方法:所有患者接受格子样光凝治疗,并随访6个月。对比基线和治疗后的视力(VA)、眼底荧光造影、黄斑水肿的详细OCT图像。并且测量黄斑厚度,其定义为从视网膜内表面到感知层视网膜外表面的距离(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从视网膜内表面到含SRD在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表面的距离(总的中心凹高度)。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6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为单眼初发的CSC患者进行时域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其中34例(34眼)在恢复期行OCT复查,对比分析发作期与恢复期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定量测量结果。采用直线相关法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各参数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FA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51眼(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3眼.其他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OCT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49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6眼,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5眼。(3)恢复期患者视力较发作期患者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发作期(P〈0.01)。(4)视力与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水平横径、垂直纵径、高度及中心凹6mm范围内容积均显著相关fP〈0.01),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OCT能够无创伤性地在活体上观察CSC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可明确应用于CSC的临床分型及视力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共108只)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共53只患眼)以及对照组30例(共55只患眼),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硅油充填术,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C3F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情、并发症发生、复发率情况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共有45只患眼视力提高,视力不变有8例,无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率为94.34%;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1个月提高者有34例,视力不变者有21例,无视力下降,患者术后半年视力恢复率为76.36%.治疗后观察组中心凹厚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硅油充填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及中心凹厚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OCT检查指标与患者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107例(121眼)IME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CT图像对黄斑前膜进行分类,测量黄斑中央中心凹厚度(CFT)、体积(V)、平均厚度(AT)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FT).分析OCT各项指标和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IME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薄厚不一的、与视网膜呈紧密粘连或分离的高反光带,绝大多数伴有程度不同的中心凹水肿增厚.121眼平均LogMAR最佳矫正视力为0.67(0 ~2),CFT为(481.34±68.13) μm (206~572μm),FT为(311.57±124.76) μm(134~ 639 μm).C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r =0.761,P<0.05),而V、AT、FT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合并视网膜水肿、板层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劈裂及感光细胞内外节损伤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均无相关性.结论 OCT诊断IMEM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并可直观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IMEM引起的黄斑区水肿增厚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伴黄斑水肿(ME)患者视力与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层状态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CRVO伴ME患者21例21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之前以及治疗后4周视力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中视网膜内外光感受器的连接部(IS/OS)的状态。结果:注射IVTA后4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ME均明显消退。IS/OS(+)组,11眼(52.3%)可以观察到中心凹处部分或完整的IS/OS线。IS/OS(-)组,10眼(47.62%)中心凹处IS/OS线影响缺失。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及中心凹厚度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治疗前患者的视力情况与IS/OS的状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对于CRVO伴ME患者的治疗,在消除黄斑水肿的同时应该注重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OCT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慧敏 《医学综述》2013,19(7):1281-1283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病理损害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其轴索的损害。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反映了RGC轴突的数量,通过测量其厚度,可以在活体间接了解RGC的存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新的横截面成像技术,分辨率高,因而能对RNFL进行精确的测量。这个应用将在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甲钴胺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2例(42眼)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甲钴胺片;对照组口服腺苷钴胺。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1个月视力和黄斑中心凹3.0 mm直径范围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率为76.2%,不变23.8%;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33.3%,不变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结论甲钴胺片可用于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它能加速视网膜组织早期修复,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从而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定量测量眼底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以及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了解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吸除手术后盘周 RNFL厚度以及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特点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9例(70眼),分不伴有糖尿病患者为正常组29例(38眼),伴有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20例(32眼),成功施行白内障 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利用 OCT定量测量Phaco手术后不同时间(包括术后3 d、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底盘周RNFL厚度和黄斑视网膜厚度,对比不同时间点 RNFL厚度和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探讨上述指标与术眼最佳矫正视力(corrected visual acuity, CVA)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盘周 RNFL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66、-0.490、-0.511,P<0.01);正常组术后2周、1个月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309、-0.315,P<0.05)。糖尿病组术后2周至术后6个月盘周RNFL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365、-0.447、-0.512、-0.499,P<0.01);糖尿病组术后3d至术后6个月黄斑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27、-0.490、-0.653、-0.451、-0.353, P<0.01)。结论白内障Phaco术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是影响视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白内障 Phaco术后盘周 RNFL厚度也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对视力造成着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兵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3-13,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观察1月、3月术前、术后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情况及视力变化。结果①23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OCT检查21眼黄斑裂孔已封闭,黄斑裂孔及视网膜总解剖复位率91.30%。②23例MHRD患者解剖复位的21眼中,视力改善19只眼,2眼视力无变化。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少,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视网膜挫伤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改变,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视网膜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6例(126眼)视网膜挫伤的患者,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OCT给查,对不同程度受伤眼及正常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的范围、高度及神经上皮的厚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程度的受伤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的范围、高度和神经上皮的厚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网膜挫伤OCT的测定结果与治疗后视力吃不开相关性。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能客观地反映视网膜挫伤后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视网膜挫伤患者视功能的有效客观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