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 志愿者分为接受头低位卧床实验的卧床组和不参加卧床的对照组,采用数字Stroop任务测试两组志愿者在卧床实验前5天、卧床第5天、卧床第10天以及卧床后第5天的抑制能力,并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和Beek抑郁量表同步记录各测试时间点志愿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结果 卧床第...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女性志愿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20名女性志愿者4个不同时间点即:卧床前1天(pre-HDBR-1))、-6°头低位卧床第3天(HDBR-3)、第10天(HDBR-10)和恢复正常生活第7天时(post-HDBR-7)的非刺激性全唾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个体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制自评问卷(BD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等对22名19~24岁女性志愿者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的情绪状态以及不同情绪症状出现率进行考察.结果 BAl分数表现出明显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咬合调整与暂时性牙周夹板固定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患牙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南京市浦口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将咬合调整治疗者设为试验组(40例),暂时性牙周夹板固定治疗者设为对照组(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时患牙的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Mazza出血指数、咬合时间、咬合受力百分比及治疗第12周时的患牙松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牙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及Mazza出血指数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试验组:F=63.230、31.620、62.900,P均=0.000;对照组:F=33.480、16.110、48.740,P均=0.000),且各时间点试验组患者患牙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及Mazza出血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第4周:t=2.044、2.159、2.027,P=0.044、0.034、0.046;第8周:t=2.491、2.368、2.741,P=0.015、0.020、0.008;第12周:t=5.452、2.691、4.133,P=0.000、0.009、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患牙咬合时间及咬合受力百分比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试验组:F=49.620、24.870,P均=0.000;对照组:F=46.620、41.420,P均=0.000),且各时间点试验组患者患牙咬合时间及咬合受力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4周:t=2.463、4.569,P=0.016、0.000;第8周:t=2.024、2.653,P=0.046、0.010;第12周:t=2.054、2.711,P=0.043、0.008);治疗第12周,试验组患者患牙松动度为Ⅰ度者27例、Ⅱ度者13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患牙松动度为Ⅰ度者15例、Ⅱ度者20例、Ⅲ度者5例(Mann-Whitney U=527.500,Z=-2.960,P=0.003)。结论与暂时性牙周夹板固定相比,咬合调整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的患牙转归具有更良好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下体负压/自行车功量计锻炼对15 d头低位卧床女性腰椎功能失调的防护作用.方法 对22名女性志愿者分为对照组(CON,n=8)、下体负压锻炼组(LBNP,n=7)、下体负压联合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组(LBNP+ERGO,n=7),在卧床前和卧床后第4天,采用X线对脊柱状态进行了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卧床前后腰椎总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l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 经过15 d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女性受试者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再认记忆和前瞻记忆的变化趋势.方法 22名女性受试者进行-6°头低位卧床.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同步考察卧床组和对照组的再认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能力,对受试者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记录.结果 卧床组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潘云洁  杨德圣 《武警医学》2015,26(9):929-932
 目的 研究单侧最大紧咬不同硬度物质对咬合力和咬肌、颞肌前束的肌电值的影响。方法 在受试者一侧下颌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上放置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软片,对侧同名牙放置面团期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 AR),最大紧咬时制取丙烯酸树脂片为硬物;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和Bio-Pak肌电图仪测量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 ICP)和单侧咬合软硬物下双侧最大紧咬时的咬合力和咬肌(masseter muscle, MA)、颞肌前束(temporalis-anterior muscle, TA)的肌电值。结果 (1)ICP最大紧咬时,双侧MA肌电值、双侧TA肌电值均无明显差异 (P>0.05); (2)单侧最大紧咬时,咬合侧与咬合对侧MA肌电值无明显差异(P>0.05);而咬合侧TA肌电值分别为(147.75±31.37)μν、(145.70±35.08)μν,均明显大于咬合对侧(115.87±24.08)μν、(121.24±22.78)μ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单侧最大紧咬时,MA肌电值与ICP最大紧咬时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咬合对侧TA肌电值(147.75±31.37)μν和(145.70±35.08)μν均明显小于ICP最大紧咬时的TA肌电值(136.88±29.54)μ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侧咬合时,所有受试者(20/20例)均出现了咬合对侧接触现象。单侧最大紧咬时软物的咬合力为(9174.60±955.29)raw,明显大于硬物的咬合力(6156.70±979.27)ra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软物最大紧咬时的MA和TA肌电值分别与硬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硬物相比,软物对咬合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不同硬度咬合物对咀嚼肌肌电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45 d-6°头低位卧床中知觉正确性和冲突控制能力受到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选取视觉后向掩蔽任务和刺激-反应冲突任务,在卧床实验6个不同阶段(卧床前第6天,卧床中第11,20,30和40天,以及卧床后第8天)对16名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结果 在知觉正确性测试中,志愿者在卧床第11天的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在卧床第32天时达到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至卧床后第8天最后一次测试.在刺激-反应冲突任务中,在卧床第32天测试中出现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在起床后明显下降.结论 头低位卧床对认知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知觉正确性和反应协调性的变化趋势在卧床早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卧床结束后冲突控制能力降低,但知觉正确性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0天-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对男性志愿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对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按照5个不同的时间点分组:对照组———卧床前适应期第7天(pre-HDBR-7)、卧床第10天(HDBR-10)、第20天(HDBR-20)、第30天(HDBR-30)、卧床后恢复期第7天(post-HDBR-7);在5个时间点分别对其下颌第一磨牙舌侧平滑面菌斑进行采样,应用TaqMan real-time PCR的方法,对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进行定量检测,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第10天变形链球菌数无显著变化;第20天组菌数差异显著(P0.05);第30天组菌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组菌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30天-6°头低位卧床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提示龋病、牙周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 4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 4d - 6°头低位卧床试验。卧床前和卧床 4d结束时在倾斜床上进行 2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前(卧位 )、卧床第 1、3、4天及起床后第 2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4d卧床结束时 ( 87.5 % )被试者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卧床前 ( 37.5 % )显著增加 (P <0 .0 5 )。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在卧床第 1、3天较卧床前均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卧床第 4天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起床后第 2天基本恢复。在卧床期间 ,平均动脉压及舒张压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体重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4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 ,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失重 /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健康人牙龈颜色的影响。方法采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在5个时间点:卧床前第3天(HDBR-3)、卧床第10天(HDBR 10)、卧床第20天(HDBR 20)、卧床第30天(HDBR 30)和恢复期第3天(HDBR+3)检测游离龈和附着龈的色彩。结果与卧床前相比,男性志愿者牙龈游离龈、附着龈的L*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显著升高(P<0.05),在卧床第10天、恢复期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游离龈和附着龈的a*和b*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和恢复期第3天非常显著升高(P<0.01),在卧床第10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失重环境可使人体游离龈、附着龈发生炎症反应。为降低失重对人体口腔软组织的影响,在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和航天实验过程中应加强口腔组织的卫生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血清碱性磷酸酶 (ALP)及Ca2 +、Mg2 +、Cl- 、P3+代谢的影响。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2 4 .8± 6.1岁 ,进行 2 1d头低位 ( - 6°)卧床试验。在卧床前第 3天 ,卧床第 3、1 0、2 1天及卧床后第 2天 (d + 2 )测定了被试者血清ALP及Ca2 +、Mg2 +、Cl- 、P3+含量的变化。血清Ca2 +测定用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P3+测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Mg2 +和Cl- 测定用酶法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用对 -硝基苯磷酸盐比色法。结果卧床期间 ,血清Ca2 +较卧床前显著增加 ,在卧床第 1 0天和 2 1天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卧床后第 2天仍显著高于卧床前 ;P3+在卧床第 2 1天和卧床前比较显著性降低 (P <0 .0 1) ;Mg2 +在卧床期间和卧床后均显著低于卧床前 (P <0 .0 5或P <0 .0 1 ) ;Cl- 在d2 1和d+ 2均较卧床前显著增加 (P <0 .0 1 )。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卧床第 2 1天较卧床前显著增加 (P <0 .0 1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过程中 ,血钙升高 ,血磷、镁降低 ,氯离子升高 ,血清ALP高于卧床前 ,可能反映机体处于代谢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90 d头低位卧床(HDBR)条件下对个体情绪变化进行全周期追踪评估.方法 以完成90 d-6°HDBR实验的36名男性志愿者为对象,志愿者按照锻炼方案分为5组,测评全周期为135天,分预适应期(卧床前15天)、严格卧床期(HDBR 90天)、恢复期(卧床后30天)三阶段,评估进程中志愿者的焦虑、抑郁、心境状态...  相似文献   

18.
女性15d头低位卧床实验的组织实施与医学监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低位卧床实验(HDBR)是弥补在轨飞行资源限制的重要地面模拟途径.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是探索我国女性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任务防护方法的重要平台.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了女性15 d头低位卧床实验,用于评价、比较和改进失重生理效应的防护方法.本文介绍了实验概况,志愿者的选拔情况,卧床实验控制、测试项目和测试时间等.卧床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22名参加15 d头低位卧床的女性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卧床期间的护理观察,通过分析头低位卧床期间志愿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采用了以通便、排尿和心理疏导为主的护理手段,提出了重点以维持人体代谢功能处于稳态的卧床实验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