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对3例卵巢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3例卵巢粒细胞肉瘤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2例患者临床分别表现为腹痛和痛经加重,B超发现卵巢肿块,其中1例为体检时发现.2例患者发病前及发病当时均无白血病证据,1例患者2年前曾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在外院化疗后好转.形态学检查可见瘤细胞中等大小或大细胞,呈弥漫分布,2例见列兵样排列,瘤细胞的细胞质少或中等,少数呈嗜酸颗粒状,核圆形和椭圆形,核仁清晰,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广泛表达MPO、CD43和CD99,CD3、CD20、CD79a、TdT、CK7、EMA、CA125和PLAP均为阴性. 结论: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罕见,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小细胞癌、无性细胞瘤和其他卵巢小圆细胞肿瘤,其病理形态的掌握及正确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更正说明     
1.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18卷第6期第29-32页《卵巢伯基特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第2条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姓名"洋文萍"系有误,应为"杨文萍"。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淋巴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女性生殖道的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形态与其他肿瘤相似,因而易致误诊.文中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淋巴瘤(primary female genital system lymphoma, PFGS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9例PFGSL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组织形态并行免疫组化标记,按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 19例女性生殖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3岁),以宫颈受累最多见,7例为多部位受累.临床表现多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或阴道接触性出血,部分伴有白带异常、腹痛或腹部包块.19例原发者中15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和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 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淋巴瘤好发于老年女性,以宫颈受累多见.病理诊断以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居多,主要应与粒细胞肉瘤、无性细胞瘤、小细胞未分化癌及宫颈淋巴瘤样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曾智  张怡  杨越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93-94,107
目的探讨原发于女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3年4月~2007年5月间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3例,并进行讨论。结果卵巢HNL(IV期)2例;阴道(IE期)1例,1例死亡,1例失访,1例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预后与临床分型、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法有关,卵巢恶性淋巴瘤较其他部位淋巴瘤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类型特征和Ki-67、bcl-6及CD10的表达,阐明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照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第四版分类,复查50例扁桃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并标记分类观察.结果:本组滤泡性淋巴瘤(FL) 3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例,伯基特...  相似文献   

6.
陈秀婵  黄仕辉 《当代医学》2011,17(33):30-31
目的 探讨原发于卵巢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上述肿瘤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4岁,肿瘤主位于双卵巢;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富于血管并围绕血管排列.胞浆丰富,淡嗜酸性,部分细胞胞质可见淡染彩带样丝样物,可见核仁.原诊断为:卵巢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恶性血管外...  相似文献   

7.
朱国民  吴建锋 《吉林医学》2010,31(15):2350-2350
<正>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又称非洲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对2008年12月27日入院1名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跟踪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陶自坚 《现代医学》2014,(9):1091-1094
目的:提高对卵巢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通过1例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术后常规多次组织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最终明确卵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得到及时治疗。结论:卵巢恶性淋巴瘤为罕见疾病,临床、病理医师都应提高认识,及时诊断,尤其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以期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16例Burkitt淋巴瘤的患者,关注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整理。结果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3~40岁;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6例,Ⅳ期6例。肿瘤侵及颈部淋巴结、腹部和颌面部。患者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 Burkitt淋巴瘤具有高侵袭性,患者预后差,临床应注意诊断要点,免疫组化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1995年~2005年住院诊治的13例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恶性淋巴瘤(PFGSL)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PFGSL患者中位年龄50岁,病变主要累及宫颈和卵巢。B细胞来源11例,来源不详2例。宫颈恶性淋巴瘤以中老年女性发病较多,易累及阴道。卵巢恶性淋巴瘤以中青年女性发病较多,易双侧受累,且易合并腹水。结论:PFGSL治疗应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宫颈恶性淋巴瘤及合并腹水的卵巢恶性淋巴瘤预后均较差;合并腹水的卵巢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腹水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IV/AIDS相关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按照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原位杂交并结合临床资料对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收集的10例HIV/AIDS相关BL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活检腋下肿块4例、颈部肿块3例、腹股沟肿块1例、腹部手术切除肿物2例。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均显示IgM、CD20、CD19、CD79a、CD10、Bcl 6阳性,CD5、CD21、CD30、EMA、Bcl 2、CD3、ALK-1、TdT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90%,1例表达CD38及MUM-1,3例c-myc阳性,1例LMP-1阳性,突变型p53阳性表达5例。原位杂交EBER 示3例阳性;FISH示C-MYC基因断裂重组8例t(8;14)(q24;q32)。病理诊断:经典型BL 9例,浆细胞样分化BL 1例。结论  HIV-BL为高度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差,光镜下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相混淆,结合典型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和FISH技术有助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张淼  白洁  李晶  李永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60-161,I0001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2-75岁。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6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为主型,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型,1例为B免疫母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CD45RO、CD79a均阳性,CD3、CD45Ra、CD30、PLAP均阴性。结论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主,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42岁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手术标本经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表现为无痛性双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CD45、CD20、CD79α阳性,CD45RO、CD3、细胞角蛋白(CK)、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阴性。结论: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B细胞型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镜下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组成,部分像小淋巴细胞,散在转化的中心母细胞及浆样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瘤细胞浸润肺泡壁和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并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及瘤细胞侵蚀生发中心(滤泡植入)。免疫组化:CD20(+),CD5(-),CD45RO(-),CD10(-),CyclinD1(-),Cytoker-atin上皮(+),CD21(+)。结论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检测,应与肺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手段.方法 对1例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淋巴结组织免疫组化示:LCA+,MPO+/-、CD68+/-、CD34+/-、lysozyme+、CD117-,CD43+、CD20-、CD3-,符合粒细胞肉瘤.结论 原发性GS容易...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04-106+169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0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为4~78岁,其中11例发生于颈部淋巴结,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有或无压痛,伴发热、体重下降、部分有淋巴结融合,镜下普通型12例,占60%,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多形性、不规则或卵圆形、梭形,胞浆丰富、嗜酸,核空网状,核膜粗,可见1~3个不等的嗜双色核仁、中位或靠边分布,核分裂易见,可见顿挫型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0(20例均阳性)、ALK(5例阳性)、CD5(18例阳性)、CD7(12例阳性)、CD138(8例阳性)、Ki-67(60%~85%阳性)、CD3(19例阳性)、CD45RO(19例阳性)、TIA-1(18例阳性)、Vim(20例均阳性)、mum-1(10例阳性)、CD2(11例阳性)、CD8(10例阳性)、CD68(1例阳性)、Bcl-2(6例阳性)、Bcl-6(12例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比较少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基因重排、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患者滑膜组织来源的类成纤维细胞对人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Raji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来自ONFH患者滑膜组织的原代类成纤维细胞,随后将其与Raji细胞共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 8)检测Raji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 PCR)检测Raji细胞中P53、P21及CD9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ONFH滑膜来源的细胞为贴壁的类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中的Raji细胞增殖速率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只培养Raji细胞)。相对于单独培养组,共培养24 h后,P53、P21及CD9的表达量分别为0.82(P<0.05)、1.75(P<0.05)及1.99(P<0.05),48 h后,则分别为0.72(P<0.05)、1.03及0.56(P<0.05)。结论在共培养条件下,ONFH患者滑膜组织来源的类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调控Raji细胞中P53、P21及CD9的表达来促进Raji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30例MALT-MZL的临床资料,HE光镜特点,应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CD20、CD45RO、CD3、CD5、CDl0、CD23、bcl-2以及bcl-10。结果 患以中老年居多,平均51.2岁。临床症状以腹部胀痛为主(占88.9%)。病变粘膜呈脑回状或结节状(50%)、溃疡(43.3%),活检弹性差(93.3%)。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为边缘区B细胞、单核样B细胞.多少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转化的大细胞;淋巴上皮病变19例;滤泡克隆化14例。22例免疫组化中,瘤细胞均表达CD20,10例bcl-2 ,均不表达CD45RO、CD3、CD5、CDl0、CD23。16例bcl-10中,5例胞核阳性,11例阴性病例中9例出现胞质着色。12例获得随访资料,1例死于化疗后4年,11例均健在。结论 胃肠道MALT-MZL为低度恶性淋巴瘤,具有一定临床特征,病理以HE形态学为要点,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has remained the standard diagnostic method for Burkitt's lymphoma. Ancillary tests includ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not widely availab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important tools in verifying the diagnosis of lymphomas with equivocal morphological finding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in the diagnosis of Burkitt's lymphoma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s the gold standard. DESIGN: Cross sectional study. SETTING: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laboratory, Makerer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Uganda. SUBJECTS: One hundred and thirty eight 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 biopsies of Burkitt's lymphoma diagnosed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5. RESULTS: Of the 138 tumours, 88.4% were extra-nodal: jaw 36.2%, ovary 21%, gastrointestinal tract 12.3% other abdominal 11.6%. Males (55.8%) predominat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haematoxylin and eosin were 93.2% and 5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91.7% and 55.6%. CONCLUSION: Histology using ha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is sensitive in the diagnosis of Burkitt's lymphoma but not very specific.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CD20, Ki-67 and bcl-2 is necessary for difficult cases.  相似文献   

20.
梁云 《中外医疗》2009,28(7):11-11
目的观察浆母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1例浆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结合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临床特征及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及文献的回顾分析。结果肿瘤细胞表现为中等大小的核,分裂像多,具有浆细胞样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LCA(+),Vs38c(+),浆细胞(+),CD38(+),CD56(+),CD79a(+),IgG(+),CD3(-),CD10(-),CD20(-),CD30(-),CD45RO(-),Ki67阳性率75%;骨髓像涂片中可见少数浆细胞样的肿瘤细胞。结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差,免疫组化对诊断至关重要,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