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女性个体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制自评问卷(BD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等对22名19~24岁女性志愿者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的情绪状态以及不同情绪症状出现率进行考察.结果 BAl分数表现出明显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90 d头低位卧床(HDBR)条件下对个体情绪变化进行全周期追踪评估.方法 以完成90 d-6°HDBR实验的36名男性志愿者为对象,志愿者按照锻炼方案分为5组,测评全周期为135天,分预适应期(卧床前15天)、严格卧床期(HDBR 90天)、恢复期(卧床后30天)三阶段,评估进程中志愿者的焦虑、抑郁、心境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45 d-6°头低位卧床中知觉正确性和冲突控制能力受到的影响和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选取视觉后向掩蔽任务和刺激-反应冲突任务,在卧床实验6个不同阶段(卧床前第6天,卧床中第11,20,30和40天,以及卧床后第8天)对16名志愿者进行重复测试.结果 在知觉正确性测试中,志愿者在卧床第11天的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在卧床第32天时达到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直至卧床后第8天最后一次测试.在刺激-反应冲突任务中,在卧床第32天测试中出现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在起床后明显下降.结论 头低位卧床对认知功能不会造成明显损害,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知觉正确性和反应协调性的变化趋势在卧床早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卧床结束后冲突控制能力降低,但知觉正确性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45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对个体返回抑制能力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卧床前第6~4天,卧床第11 ~13天、第20 ~ 22天、第32 ~ 34天、第40 ~ 42天和卧床后第8~10天采用线索提示范式测试16名男性个体的返回抑制能力.结果 刺激始发异步性(SOA)与线索有效性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个体在现有SOA条件下没有出现返回抑制现象.SOA主效应接近边缘显著,个体在SOA为900 ms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为1200 ms的反应时,且在卧床第11 ~13天,第20 ~ 22天以及卧床后恢复阶段个体在不同SOA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别消失,说明卧床前期和卧床后恢复阶段个体抑制能力受到了影响,而卧床中期抑制能力逐渐恢复结论45天-6°头低位卧床可能延长了个体的认知加工时间,导致产生返回抑制现象需要的SOA延长;卧床条件对个体抑制能力产生了影响,个体在卧床前期以及卧床后恢复阶段的抑制能力受到影响,表现出由受损到适应恢复到受损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监测健康成年男性在45 d-6°头低位卧床实验过程中视觉注意搜索能力是否会受到影响.方法 16名男性健康成年受试者进行45 d-6°头低位卧床以模拟失重状态.在卧床前12天、卧床期间(第10,20,30,40天)以及卧床之后第13天进行视觉注意搜索实验.实验一是考察pop-out的被动注意的并行搜索实验,实验二则是考察需要主动注意的串行搜索实验.结果 实验一发现受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在几次测试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实验二受试者的行为表现在测试中逐渐提高,说明发生了知觉学习,其学习过程先快后慢而且逐渐趋于稳定.结论 4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人的基本视觉搜索能力并没有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变差,视知觉学习能力也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女性受试者在15 d-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再认记忆和前瞻记忆的变化趋势.方法 22名女性受试者进行-6°头低位卧床.在卧床前5 d、卧床期间(第5,10天)及卧床后(第5天)同步考察卧床组和对照组的再认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能力,对受试者所采取的策略进行记录.结果 卧床组比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女性15d头低位卧床实验的组织实施与医学监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低位卧床实验(HDBR)是弥补在轨飞行资源限制的重要地面模拟途径.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是探索我国女性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任务防护方法的重要平台.中国航天员中心组织实施了女性15 d头低位卧床实验,用于评价、比较和改进失重生理效应的防护方法.本文介绍了实验概况,志愿者的选拔情况,卧床实验控制、测试项目和测试时间等.卧床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女性志愿者非刺激性全唾液中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20名女性志愿者4个不同时间点即:卧床前1天(pre-HDBR-1))、-6°头低位卧床第3天(HDBR-3)、第10天(HDBR-10)和恢复正常生活第7天时(post-HDBR-7)的非刺激性全唾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健康人牙龈颜色的影响。方法采用﹣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在5个时间点:卧床前第3天(HDBR-3)、卧床第10天(HDBR 10)、卧床第20天(HDBR 20)、卧床第30天(HDBR 30)和恢复期第3天(HDBR+3)检测游离龈和附着龈的色彩。结果与卧床前相比,男性志愿者牙龈游离龈、附着龈的L*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显著升高(P<0.05),在卧床第10天、恢复期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游离龈和附着龈的a*和b*值在卧床第20天、30天和恢复期第3天非常显著升高(P<0.01),在卧床第10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失重环境可使人体游离龈、附着龈发生炎症反应。为降低失重对人体口腔软组织的影响,在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和航天实验过程中应加强口腔组织的卫生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l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 经过15 d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30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男性有氧运动耐力的影响并提供一种有效的防护策略。方法 1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18~25岁,身高170~178 cm,体重55~75 kg)参与30 d-6°头低位卧床实验,并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G,n=7)和训练组(EG,n=7)。实验期间,对照组只进行单纯卧床,无任何训练;训练组每天进行1次卧位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持续时间为30 min,连续两天训练后第3天休息,训练强度为40%~80%VO2max。分别在卧床实验前1天、卧床第17天、卧床第30天、起床后第6天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分析比较VO2max、运动耐受时间等参数。结果与卧床前相比,30 d卧床后对照组VO2max和运动耐受时间分别降低15.4%(P0.05)和18%(P0.05);而训练组VO2max的降低小于5%(P0.05),并且运动耐受时间可保持卧床前水平。结论 30 d-6°头低位卧床导致男性有氧运动能力降低,本研究采用的自行车功量计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对抗这种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头低住卧床条件下正常人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 选取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状态,在实验前、实验第2天及第5天测量双眼在不同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结果 在不同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潜伏期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P100波波幅在高空间频率下有显著改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空间频率及低空间频率下无显著差异.结论 头低位卧床条件下可导致高空间频率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提示失重对于正常人视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22名参加15 d头低位卧床的女性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卧床期间的护理观察,通过分析头低位卧床期间志愿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采用了以通便、排尿和心理疏导为主的护理手段,提出了重点以维持人体代谢功能处于稳态的卧床实验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志愿者最大咬合力及咬合速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T-ScanlI咬合力分析系统记录20名女性志愿者在4个时间点:卧床前、卧床第4天、第10天及恢复期第7天的最大咬合力以及达到最大咬合力所需时间,并对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女性志愿者最大咬合力在卧床后第4天[(221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出光电容积波(PPG)形态度量的6种新指标,用于分析中短期模拟失重引起的指端PPG的形态变化.方法 实验分为卧床前15 d(基准期)、-6°头低位卧床60 d(卧床期)与卧床结束后15 d(恢复期).2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阻抗振动组、中药防护组,每组7人.检查了卧床前第6天(-6 d)、卧床第5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女性志愿者15 d头低位卧床实验期间主要膳食营养素摄取情况.方法 采用称重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2名志愿者15 d卧床前期和后期进行2次膳食调查,每次连续3 d.结果 从三大营养素供热构成来看,女性志愿者整个卧床期间蛋白质摄入偏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偏低,脂肪摄入基本满足要求;头低位卧床对照组((20N)的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30天-6°头低位卧床(head-down bed rest,HDBR)对男性志愿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方法对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按照5个不同的时间点分组:对照组———卧床前适应期第7天(pre-HDBR-7)、卧床第10天(HDBR-10)、第20天(HDBR-20)、第30天(HDBR-30)、卧床后恢复期第7天(post-HDBR-7);在5个时间点分别对其下颌第一磨牙舌侧平滑面菌斑进行采样,应用TaqMan real-time PCR的方法,对菌斑中变形链球菌进行定量检测,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第10天变形链球菌数无显著变化;第20天组菌数差异显著(P0.05);第30天组菌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恢复期组菌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30天-6°头低位卧床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数量增加,提示龋病、牙周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