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张润苍  贺昌明 《四川医学》1992,13(4):233-234
为了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的价值,我们应用本法,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作对照,对同期出血热患者血清进行了出血热病毒抗体的检测。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待检血清,采自1985年12月至1987年12月期间收入我院传染科,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试行)方案》的诊断、分型标准确诊的不同病型、病日的出血热患者的血清367份。同时收集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研究接种疫苗3年后人群抗体水平及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特异性IgG抗体,并对266例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全程接种与未加得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63%,59.79%,并拍摄到抗原抗体免疫荧光结合物。结论:全程接种疫苗3年后人群抗体保持较高水平,加强接种后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7例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的血清进行了特异性抗体测定,并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IgG)、血凝抑制试验(HI-IgG)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LISA-IgG试验敏感度高,特异性也好,与IF-IgG、HI-IgG的符合率分别为79.1%、96.14%。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HI-IgG。  相似文献   

7.
8.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是一种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早期诊断是其正确防治的关键。目前国内外检测EHF病人IgG及IgM抗体,大都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但该法需用荧光显微镜等特殊设备,在基层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实验采用金标试剂快速检测EHF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及IgM抗体,并与IFA法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自免疫荧光法(IFA)用于流行性出血热(EHF)特异性诊断以来,目前检测EHF抗体的方法较多,血凝抑制法(HI)已广泛用于EHF的血清学分型研究,反向血凝抑制试验(RPHI)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免疫吸附试验(IAHA)仍在不断提高修正.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种方法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给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利用上述四种方法分析了125例EHF患者病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不论是从流行性出血热(EHF)现场捕获的,还是从人工感染的黑线姬鼠脾脏中均可检出EHF病毒抗原。鼠脾中抗原检出的动态变化与其在肺中相似,其荧光强度较肺为弱,但有时也可呈强阳性。EHF抗原阳性的鼠脾悬液可以在黑线姬鼠体内传代。说明EHF病原能在黑线姬鼠脾脏内检出乃一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用免疫组织化学中最敏感的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最早定位检测:国内最多的27例流行性出血热尸检组的组织中病毒抗原,阳性率为89.2%,其中以7~15病程日出现阳性者最多,以及心、肝、肾三脏器出现强阳性最多,故可造成临床上多器官性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应用细胞培养来源的血凝素建立的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致。EHF病人血凝抑制(HI)抗体滴度低于免疫荧光抗体滴度。作者等对EHF病人血清中HI抗体的动态变化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与免疫荧光抗体变化趋势相近似。  相似文献   

14.
自1980年起,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市流行,病例逐年增多,误诊为数不少,常被误诊为急腹症、肾脏疾病、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等等。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对误诊原因进行了探讨,获得了减少误诊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治疗,干扰素(IFN)在体内及体外的细胞培养中均具有抗病毒作用。我们使用国产人白细胞干扰素(HLI)治疗EHF早期患者,似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对3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症状、体征、并发病、伴发病及传染媒介、传播途径进行了分析。1例有进食鼠肉史,属消化道传播。城市居民由于体内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免疫功能低,病毒入侵后,可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发病率虽低,但危重型多见。神经系统表现为昏迷、神经精神异常、脑出血;并发病有肺部感染、高血压、肠道菌群失调等。2例抢救成功,1例死于脑出血。强调有条件的单位要尽早给予血液透析,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触鼠类四个因素是罹患EHF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7、11.94、18.18和7.36。病例家属隐性感染率(4.95%)与对照家属隐性感染率(5.12%)相似;病例与对照家中捕获的鼠类及其EHF抗体、抗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305例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了肝功能检查,异常者251例(82.29%),主要为血清 ALT 升高(82.29%)及血清白蛋白降低(71.8%)。发热期肝功能异常者为74.55%,休克期96.77%,少尿期91.95%。绝大岁数病例进入恢复期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未恢复者则与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对死亡8例肝穿及1例尸检肝组织光镜检查证实有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上述结果表明出血热患者普遍存在出血热肝炎。  相似文献   

19.
报道35例流行性出血热,24例(68.6%)肝功检查单项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11例(31.4%)谷丙转氮酶无异常。10例肝脏病理检查均能见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浊肿退变及气球样变;6例有灶性出血,5例有灶性出血性坏死并有炎细胞浸润,血管壁退变及内皮细胞退变坏死4例,出血灶分布部位与血管壁变性坏死相一致;部分可见胆色素沉积,枯否氏细胞增生及脂肪小滴性脂肪变性。肝脏的病理变化与病情轻重相一致。谷丙转氨酶正常者肝组织病理检查仍能见到病理变化,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绝大部分伴有肝脏病理损害,但这种病理改变与乙型肝炎的肝脏病理变化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重型及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315例,治愈266例(84.4%),死亡38例(12.1%),自动出院11人(3.5%),取得较好效果。提示在血液透析中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积极防治尿毒症,是治疗本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