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2):1470-1471
目的:比较和分析视线距方法和瞳距尺方法测量瞳距值的差别及其影响。方法:分别用视线距方法和瞳距尺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瞳距的测量。结果:根据比较和分析,外隐斜的瞳距用视线距方法比瞳距尺方法小0.66mm。内隐斜的患者视线距方法比瞳距尺方法大0.38mm。正位眼的患者视线距方法比瞳距尺方法大0.01 mm。结论:棱镜度为:根据公式P=FS可得出,在F一定的情况下,S越大,P值就越大;在S一定的情况下,F值越大,P值就越大。两种方法测出的瞳距结果存在差别,长时间配戴不合适的眼镜会引起视疲劳,更严重者引起头晕、头痛等,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建议广泛推广和采用视线距方法测量瞳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颏舌距、腭角距,分析二者的关系,为"挑厌式"盲探气管内插管做准备。方法 73例拟行气管内麻醉择期手术的病人,分男女二组。入室首先测量颏舌距。麻醉诱导后喉镜暴露喉口测量腭角距。结果颏舌距男女分别是5.9±0.5、5.6±1.3厘米,腭角距男女分别是6.2±0.5、5.5±0.5厘米,组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颏舌距可以代替腭角距,作为"挑厌式"盲探气管内插管的导管前端折弯长度的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3.
陈仕平 《广西医学》2009,31(9):1403-1404
距骨骨折多见于高能量创伤,常合并有胫距、距下关节脱位和软组织损伤,此类骨折多需手术治疗。由于距骨特殊的血供特点,距骨体的缺血坏死成为距骨骨折的主要并发症,给治疗带来困难。我院2000年以来,采用内踝截骨入路加早期跟距关节融合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脱位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没有肌肉起止的骨块,3/5表面为关节面覆盖,仅在距骨颈关节囊附着处有血管进入供应其血运,并且是传导足部应力至下肢的联系,当踝关节遭受暴力时,易造成距骨的骨折.若治疗失误,固定不可靠,极易引起距骨骨折不愈、坏死以及胫距关节、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负重、行走,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后果严重,必须积极正确的尽早处理.笔者行距骨加压固定加距下关节融合4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17例,年龄21~48岁,平均(34.5±1.2)岁,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在跟腱后外侧做切口,在距下关节内打入导针,扩开通道,将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破坏,填充关节间隙采用自体骨骼,打入2~3枚螺钉固定。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讨论距骨后突外侧结节骨折和内侧结节骨折的发生机理和临床处理,并结合X线片和CT对距骨形态及距骨后突骨折扫描观察,为距骨尾命名提供临床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阅读1994年2月-2001年2月处理的踝跟部骨折78例的X线片和部分CT对距骨形态及距骨后突骨折的扫描,观察并测量距骨后突外侧结节的长度。结果:距骨整体形态似龟,外侧结节为距骨尾,其长度长短不一,可分为长、中短尾。结论:距骨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既符合解剖学命名原则和临床习惯,又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距骨尾不是整个距骨后突,而是距骨后突外侧结节,距骨尾骨折手术切除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跟骨关节内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如果漏诊误治或治疗不当,患者远期往往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残留局部疼痛,行走困难,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距下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首选方法.既往距下关节融合术多采用后外侧切口、弧形或L型切口,这些切口对软组织损伤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笔者采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该类患者,短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由踝穴及距下关节脱位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笔者遇1例,经正确诊断及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7岁,住院号:118441。因坠落伤后左足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于2003年4月10日来院,当时查体:左足畸形肿胀,局部压痛明显,于内踝下方可触及距骨关节面,拍片示左距骨颈处骨皮质断裂,距骨近端与跟骨关节紊乱,距骨骨折近段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距骨颈入路病灶清理植骨治疗距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距骨囊肿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11~47岁,平均30.6岁。左足5例,右足4例。所有病例均应用距骨颈入路病灶清理植骨治疗距骨囊肿。术前术后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检查,评估距骨囊肿大小以及累及关节面的情况。术中应用距骨颈入路小切口行病灶清理,并取自体髂骨植骨,修复病灶清理后的骨缺损。术后根据美国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9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2.4个月。术后行踝关节X线片、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距骨囊肿清理后的骨缺损得到修复,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AOFAS评分从70.2(60~82)分上升到92(85~100)分。踝关节活动正常,无感染、复发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距骨颈入路病灶清理植骨是治疗距骨囊肿的有效手术方式,创伤小,不破坏关节面,对距骨血运无明显影响,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大大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手术时长以及出血量、融合时间。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实验组时间明显对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率44.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我院自1957年至1987年2月所收治距骨颈(19例)、距骨体骨折(2例)合并距骨体脱位和距骨全脱位(3例)共24例,22例术后平均随诊3年。作者认为,早期切开复位或内固定不能防止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发病率占本文病例的100%。而关节融合术不论在新鲜和陈旧性距骨颈、体骨折脱位患者,随诊结果均较满意。可作为早期该类型骨折脱位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米制直尺、电脑验光机与瞳距仪测量双眼瞳距的差异。方法  70名被检者分别采用直尺、电脑验光仪与瞳距仪测量双眼视远瞳距 ,采用直尺与瞳距仪测量双眼视近瞳距及单眼的远近瞳距 ,并将三种方法测量值进行统计学比较 ,取P <0 .0 5统计差异的标准。结果 测量双眼视远瞳距直尺结果为 62 .15± 4.0 2 ,电脑验光仪为 62 .41± 3 .96,瞳距仪为 61.5 6± 4.0 8,三者无统计学上显著差异 (F =0 .83 ,P =0 .43 5 9) ;双眼视近瞳距直尺结果为 60± 3 .7,瞳距仪结果 5 7.1± 3 .6,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t=15 .2 7,P <0 .0 1) ;直尺与瞳距仪在测量单眼的视远瞳距 (S =-2 3 47.5 ,P <0 .0 0 1)和视近瞳距 (S =-3 0 0 1,P <0 .0 0 1)均有统计显著性差异。结论 瞳距仪在单眼瞳距测量和视近双眼瞳距测量所受干扰的因素较少 ,是验光配镜必不可少的设备。米制直尺测量双眼视远瞳距操作简单又准确。电脑验光仪仅能测量双眼视远瞳距 ,不考虑作为首选瞳距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3.
金驰  杨磊  单忠林 《现代医学》2014,(8):869-87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距下关节炎患者15例,采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优良率、VAS评分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时间(22.3±3.8)个月。术前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5.6±4.5)分、(6.9±0.8)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88.7±4.2)分、(1.5±0.4)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26,P=0.00;t=23.383,P=0.00)。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麻木、皮肤坏死、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关节融合时间为(9.4±0.5)周。结论: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对跟骨和距骨的血供破坏少,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临床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距骨的血液供应主要为足背动脉的关节支,及距骨窦的动脉分支,经距舟韧带入距骨颈。当距骨颈骨折并距骨体脱位时.此韧带往往易撕裂致血管损伤。为不干扰滋养血管功能和重建血循环,防止缺血坏死发生,要求:①尽早、准确解剖复位;②保护距舟韧带。自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胫骨下段内踝截骨术(临床未见同类报道),修复距骨颈骨骨折并距  相似文献   

15.
测量40副距跟骨干骨标本和7只尸体足距下关节的运动,对距下关节的组成,关节面大小及角度和距下关节的运动有进一步认识。距下关节的运动是一种复杂的多元运动组合,距下关节的形态特点及跟距骨间韧带是控制距下关节运动的重要因素,距下关节的主运动轴与足同相交偏内成25 ̄30度角,跖倾5 ̄8度角。  相似文献   

16.
<正> 先天性眶距增宽是颅面部罕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颅面部先天性畸形很多,且多伴有其他部位的发育异常。对于两眶距增宽,Greig(1924)首先命名为“眶距增宽”症,以后沿用至今。我们认为眶距增宽不是一种孤立的畸形,常与鼻背增宽,鼻异畸形,鼻裂或其他畸形并存,故应为一种综合征。眶距增宽畸形,在国外个案报告较多。国内目前尚未看到报道。我们在多年的工作中遇到两例真性眶距增宽患者。伴有鼻背增宽,鼻裂。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方面我们感到与国外不尽相同,故作一讨论。病因先天性眶距增宽与其他先天性畸形一样,病因不清。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从各方面作了一些研究。Greig(1924)认为是由于蝶  相似文献   

17.
距骨骨软骨损伤指的是距骨穹窿部软骨或骨软骨的部分或全部分离的一种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OLT)常又被称为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或分离性骨软骨炎、距骨骨软骨骨折、距骨骨软骨缺损等。几个不同的名称的使用对此疾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了混乱。在踝关节急性创伤后确实可发生距骨骨软骨骨折,以后可出现软骨退变分离、软骨下骨坏死、囊肿形成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下关节 (又称距跟关节 )不稳定常见于足外肌广泛瘫痪、先天性足部畸形、足部外伤后遗症等 ,引起距下关节骨间韧带松弛和关节外韧带失弛。偶见于先天性距下关节畸形。传统施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笔者 1 993~ 1 998年间对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改进 ,采用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法 ,用环锯切骨锯芯植骨法 ,后期改用环锯锯芯骨旋转回植法 ,治疗 1 2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右侧 8足 ,左侧 5足 (其中 1例为双侧 )。年龄 1 2~ 4 4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心钉联合门形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7例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5~68岁,平均52岁;其中距骨颈骨折HawkinsⅣ型3例,距骨体骨折Matti~Weber Ⅲ型4例;受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压伤1例;合并第5跖骨基底骨折2例,均为新鲜损伤,在处理合并症后,同时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1小时~7天。结果:本组7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约12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舟骨、楔骨骨质疏松,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骨质密度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皮缘坏死、骨坏死及慢性踝关节失稳出现。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 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5.7%,术后患侧与健侧肘关节ROM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空心钉联合门形钉治疗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操作简单,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可靠,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伴距舟关节脱位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以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共14例14踝,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5岁。包括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中采用后侧入路,全镜下切除后距下关节软骨面及部分软骨下骨面。在骨面上微骨折后,透视引导下置入2枚直径7.0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前及术后随访AOF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1个月。术后8周X线片显示后距下关节均已获得骨性融合。AOFAS评分从术前53.8分改善至术后89.2分,VAS评分从术前7.8分降低至术后1.5分。结论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