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静脉采血时合适的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方法在体检人群中,选取393例为实验组,选取387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比较2组不同进针角度与疼痛的感受程度。结果实验组静脉采血比对照组静脉采血能明显减轻疼痛;2组进针角度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在健康体检人群中进行静脉采血,可以达到有效减轻疼痛甚至无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静脉采血时合适的进针角度,以减轻疼痛.方法 在体检人群中,选取393例为实验组,选取387例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比较2组不同进针角度与疼痛的感受程度.结果 实验组静脉采血比对照组静脉采血能明显减轻疼痛;2组进针角度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改良进针角度在健康体检人群中进行静脉采血,可以达到有效减轻疼痛甚至无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变静脉穿刺的角度,应用于静脉采血,减轻患者静脉采血时引起的疼痛,提高静脉采血工作质量。方法选取门诊静脉采血患者600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人。观察组采用改变穿刺角度,穿刺点直接选在被穿刺血管的上方;对照组用常规操作方法静脉采血。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结果大角度静脉穿刺采血法进行采血,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P〈0.05)。结论大角度静脉穿刺采血法,具有对皮肤损伤小,进针速度快,明显减轻了患者静脉采血时疼痛感。  相似文献   

4.
改变进针角度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中进针角度的改进。方法110例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奇数日为传统组,采用常规15~25°角进针法。偶数日为改良组,采用35~45°角直刺血管进针,使用数字评定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比较2组疼痛程度。结果改良组的疼痛轻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35-45。角直刺血管法进行静脉穿刺可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5.
莫巧频  曾丽琴  陈银喜 《中国临床护理》2010,2(3):276-276,F0003
目的研究应用改良方法进行无偿献血静脉穿刺配合心理诱导的穿刺成功率及献血者的疼痛情况。方法选择第一次献血者共1059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65例,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实验组494例,采用直接刺入血管法并配合心理诱导。比较献血者两种穿刺方法的疼痛感受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WHO四级疼痛分级法和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疼痛感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接刺人法采用较大的角度和较浅快速进针配合心理诱导的方法,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使献血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韦林燕 《当代护士》2014,(1):130-131
目的 探讨一种无痛穿刺技术,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服务品质.方法 将门诊抽血化验的380例患者进行分组,单日采血者为对照组(187例),采用传统进针法进行采血;双日采血者为观察组(193例),在背景音乐下联合改良进针法(即针尖斜面向左,以60°~70°直刺进针)进行采血.比较2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播放背景音乐联合改良穿刺技术用于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贫血患者两种静脉采血方法一次穿刺采集血标本的合格率及疼痛程度。方法:将162例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82例。对照组进针见回血后嘱患者始终握拳;观察组进针见回血后嘱患者握拳后松拳各1~2 s,反复交替进行。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合格率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握拳-松拳相交替的方法采血可提高贫血患者一次静脉穿刺采集血标本的合格率,并减轻其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静脉采血中应用快速小角度直刺法减轻病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 000例来抽血室采血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例。观察组病人使用快速小角度直刺法采血,对照组病人使用常规法采血。计时员记录两组护士进针时间,采血护士采血时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病人的疼痛感觉。采血完毕发放痛觉调查表,当面填写,即时回收。[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病人无痛率分别为90.2%和29.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中使用快速小角度直刺法可以减轻病人疼痛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进肌肉注射减轻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272名需注射黄体酮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注射方法,实验组使用改良注射法,进针深度由传统的2/3改为4/5,比较2组患者疼痛情况.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轻(χ2=53.31,p<0.05).结论 改良注射法加大了进针的深度,改善了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更好促进药物吸收,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0.
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为观察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效果 ,选择清醒的住院静脉输液病人 41 6例 ,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血管上方皮肤处 ,以2 5度~ 40度角以轻快冲击式动作进针 ;对照组采用在血管上方或侧方 2 0度角进针潜行进针法。检测两组进针时间和病人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针尖到达血管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 ) ,疼痛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P <0 .0 0 5)。说明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较常规静脉穿刺术进针时间短 ,无痛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改进足跟血的采集方法,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的成功率,减少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方法将447例新生儿按病例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采集血样,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采集血样。比较两组新生儿采血难易度、采集时间、采集血样本的质量及新生儿采血部位淤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采血容易,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448,P0.01);观察组新生儿血液采集时间短于对照组(U=5.975,P0.01);观察组新生儿采集的血样本质量高于对照组(χ2=11.23,P0.01);观察组新生儿采血部位淤血少于对照组(χ2=9.14,P0.01)。结论观察组新生儿采血容易、速度快、质量好,能有效减轻新生儿采血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一次性采血针给糖尿病患者采集动脉血兼做静脉血标本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4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直接行动脉穿刺,采血成功后把采血针的刺塞端依次刺入需要采集静脉血液标本的各个真空采血管中,直至最后剩下血气分析时,拧下刺塞端的同时反折头皮针,迅速与经肝素润滑后的2mL注射器的乳头衔接,用注射器抽吸所需血量,采集完毕后立即送检。对照组先用一次性采血针配合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标本,再用经肝素润滑后的一次性5mL注射器采集动脉血,二者采集完毕后立即送检。分别比较两组的穿刺次数、采血时间、疼痛程度、皮下血肿及皮肤淤斑例数、标本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采血时间、疼痛程度及皮下血肿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淤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标本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采动脉血兼做静脉血标本的方法,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采血的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制梯形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梯形枕用于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等效果。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采用梯形枕的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减轻患肢疼痛、舒适度、肿胀持续时间等的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减轻患肢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舒适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肿胀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梯形枕可明显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疼痛与肿胀,增加舒适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新生儿疾病筛查中不同采血部位的采血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生的12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血片采集。实验组采取采集头皮静脉血的方法,采血部位在额静脉、颞浅静脉及颞浅静脉前支。对照组采取常规足底采血法,采血部位在新生儿足跟部内侧或外侧,无具体定位。结果采血一次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采集血斑滤片质量合格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组的采血方法缩短采血时间,提高采血质量,减轻新生儿的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老年人真空负压大剂量静脉采血中,缩短止血带结扎时间对静脉采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某院老干部门诊常规健康体检的老干部320名,按体检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有效穿刺后,松开止血带,正常采血;对照组,正常采血,中间过程不松开止血带。观察两组止血带结扎时间、全程采血时间、采集血液时间、血标本质量、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穿刺点淤血情况和穿刺前臂肤色的异常改变。结果观察组的全程采血时间为(177.36&#177;3.30) s,短于对照组的(180.24&#177;3.7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P<0.01);观察组的面部表情疼痛评分1,2,3,4级的比例分别为86.9%,12.5%,0.6%,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8.7%,53.8%,13.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576,P<0.01);观察组老年人的穿刺点淤血和穿刺前臂肤色的异常改变率分别为5.0%,1.3%,低于对照组的18.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3.477,208.461;P<0.01)。两组老年人的血标本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止血带结扎时间既可使技术操作安全、简单、高效,又保证了血标本质量,患者舒适满意,可在体检中心或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目的通过对静脉穿刺进针方法的研究 ,采取直接刺入血管的进针方法 ,使静脉穿刺达到无痛、微创、快速、准确无误的质量标准。方法操作者分别用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和直接刺入血管法为 70名住院患者行静脉输液 ,了解两种不同穿刺方法进针速度、病人对疼痛的感觉 ,穿刺对病人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及一针见血率。结果两组病人对穿刺疼痛的感觉经秩和检验Uc =4 .2 2 ,P <0 .0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进针方法 ,进针速度经U检验 ,U =15 .70 ,P <0 .0 0 1,差异有显著意义。直接刺入血管法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范围只是对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穿刺点的损伤 ,而“三段式”进针法 ,除对皮肤、血管壁穿刺点的损伤外 ,对皮下组织的损伤为遂道式损伤和撕裂伤。按进针深度 1/ 2计算 ,其损伤体积为 2 .2 4mm3 。两种方法穿刺一针见血率分别为 95 .71%、92 .88%。经 χ2检验 ,χ2 =0 .5 3,P >0 .2 5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进针法可减少病人的局部损伤 ,减轻病人疼痛 ,且进针速度快 ,准确无误 ,明显优于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  相似文献   

17.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用于男性导尿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用于男性导尿患者尿道表面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插管前用2%利多卡因胶浆浸湿棉球润滑导尿管前段,插入尿道约7~8 cm时,向尿管(16 F)内注入盐酸利多卡因胶浆6~8 ml,待2~3 min药液扩散吸收后再继续插入尿管。对照组用传统的石蜡油润滑导尿法。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行为反应评级评估患者导尿时疼痛的程度,同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2组患者中,VAS评分、疼痛行为反应评级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心率、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男患者导尿时,于尿管注入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可起表面麻醉和润滑作用,对尿道黏膜创伤小、无副作用,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8.
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改进静脉穿刺方法,提高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将60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三段式”进针法,实验组采用进针角度35—45°直接刺入血管法。观察两种不同穿刺方法所用时间、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及穿刺成功率。结果直接刺入血管法患者疼痛感觉轻于“三段式”进针法(P〈0.01),穿刺所用时间短于“三段式”进针法(P〈0.01),穿刺成功率(95.0%)高于“三段式”进针法(87.7%)(P〈0.05)。结论直接刺入血管法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适宜口服葡萄耐量试验的采血方法。方法 于上臂用留置针穿刺置管后随机分成肝素封管组(A1)和0.9%NS封管组(B1),分别于空腹、服药后0.5h,1h,2h,3h在留置针采血1.5ml,并同时在对侧上臂直接穿刺采血1.5ml作对照组(A2、B2),标本配对后测血糖并作统计学处理。此外,用问卷调查30例志愿者对二种采血方法的主观接受程度。结果 经留置针采血与单次穿刺采血的血糖值无显著差异,二种封管液均可使用。30例志愿者全部愿意选择留置针采血法。结论 留置针采血可替代传统的反复直接穿刺采血行OGTT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