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实验研究椎弓根系统对屈曲应力下两类型骨折固定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实验分为二组,A、单纯椎体骨折组,B、椎体骨折伴三柱损伤组,分别用AF钉及RF钉固定。结果 1、使用AF钉及RF钉固定,2000N负荷下,两组位移基本相似;2、2000N以上,三柱损伤组位移稍增大,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结论 经椎弓根固定系统对三柱损伤的椎体压缩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与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相同。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种内固定器械的力学对比研究,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选取新鲜尸体胸腰段脊柱骨折模型,采用拉丁方设计,分别用三种内固定器械固定,观察不同负荷下位移及角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三种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特征基本相似,伴有三柱损伤的椎体压缩骨折模型中,在轴向扭矩负荷下,ARRIF钉和AF钉明显优于DICK钉。在上述负荷下,钉道周围的骨小梁未见损伤。ARRIF钉的力学特点与AF钉、DICK钉基本相似,但其设计特点保证了其优异的抗旋转能力及在使用过程中安装简便,因此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 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_(11)~L_(13)),椎体切除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定L_1椎体爆裂骨折.试验分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和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及左轴向旋转和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对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逐渐减小,刚度逐渐增大;轴向旋转时,6钉组、5钉组的运动范围小于4钉组(P<0.05),6钉组刚度大于4钉组(P<0.05)、5钉组刚度与4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加载方向下,6钉组与5钉组的运动范围与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侧弯状态下,3种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经骨折椎3椎体6枚钉或5枚钉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传统的4枚钉固定,而6枚钉与5枚钉固定稳定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应用AF钉系统对42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平均随访14个月,骨折愈合,脊椎基本恢复正常,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椎弓根钉断裂现象;术后神经功能提高40例,2例无改善,无医源性损伤.使用该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疗效显著、固定确切.  相似文献   

5.
为设计一种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同时与Dick钉进行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用游标卡尺对 10具成人胸1~ 11椎体干燥标本、2 0份MRI和CT片的椎弓根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椎弓根之间的宽度、椎弓根的毗邻等进行观测 ,并将 10具新鲜成人尸胸2 ~胸11椎体标本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和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 ,用Dick钉和ARRIF Ⅱ型分别固定在胸7和胸10 及胸4 和胸6的椎弓根内 ,进行三维方向上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确定进钉点在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外缘线上 3mm处 ,与矢状线的夹角在 15°~ 2 0°。胸4 以上椎体可容纳直径 4 0mm、长度 3 0~ 3 5cm的椎弓根螺钉 ,胸4 以下椎体可容纳直径 5 0mm、长度 3 5~ 4 0cm的椎弓根螺钉。ARRIF Ⅱ型在三维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应力遮挡 ,抗扭转力矩较Dick钉大 ,ARRIF Ⅱ型椎弓根螺钉均在椎弓根内。说明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可较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内固定器能很好地复位骨折椎体 ,间接减压椎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效果,并探讨前路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收集12具新鲜猪T10~L4节段胸腰椎脊柱标本,分为两组,将L1椎体行两种不同范围的“V”形预损伤,然后前屈压缩至“V”形区破坏,造成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对骨折标本依次进行以下处理:安放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AF内固定加前路植骨重建。每种状态依次在CMT4104多功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和前屈压缩测试,分别计算每组的完整标本、骨折内固定标本和植骨内固定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结果标本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轴向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明显下降(P〈0.01),椎体前中柱较大范围累及的骨折与较小范围累及者相比,刚度下降更明显(P〈0.01),而前路植骨重建者刚度恢复至完整标本水平(P〉0.05);同一状态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大于前屈压缩刚度(P〈0.01)。结论胸腰椎前中柱骨折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不能使其恢复至原来的力学性能,椎体骨折累及范围越大,固定后力学性能越差;前中柱重建是减少后路内固定器械承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21例脊柱不同程度损伤患者,探索和研究胸、腰椎骨折三柱的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在8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标本依次行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及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固定.对标本施加扭矩为4 Nm的疲劳载荷共2 000次,加载频率为0.5 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完整、骨折、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角位移运动范围(ROM).结果 两种固定状态及疲劳后各方向ROM均明显小于正常及骨折状态(P<0.05);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分别为0.40°、0.53°、0.86°、0.55°,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变化值分别为0.10°、0.07°、0.19°、0.08°,均小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尤其在旋转和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的即刻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载荷效果.但在前屈和旋转方向,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并骨水泥强化优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矩形髓内钉的生物力学机制,设计矩形髓内钉的临床应用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并与Ender钉进行对比。方法(1)临床应用研究: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218例,其中矩形髓内钉固定132例,Ender钉固定86例。(2)生物力学实验:12对24根人体胫骨标本分为两组,以同一人体的左右侧作自身对照。左侧行矩形髓内钉固定,右侧行NDERQSH LDPG。分别行扭转试验及三点弯曲试验,会负载-位移曲线,两  相似文献   

11.
ARRIF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新型简便的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方法:用6具新鲜健康成年人胸_(11)~腰_3椎体标本,分别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及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将6副ARRIF分别固定于胸_(12)~腰_2椎弓根内,测试标本承受轴向压应力、左右侧弯应力、屈伸应力和左右旋转应力的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结果:ARRIF能承受5000N的压应力,1000N的屈伸应力,500N的侧弯应力,及较好的抗旋转能力。结论:ARRIF具有确实的三维固定作用,对于脊柱骨折具有稳定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并探讨其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8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于L4制作椎弓崩裂模型,按正常标本组、峡部裂组、改良Scott固定组、钩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固定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2002年7月-2004年2月,14例男性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15~31岁)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术,随访并根据影像学结果及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钩钉法在抗旋转不稳方面更优于Buck钉及改良Scott法,同时钩钉法和Buck钉固定法在提高屈曲稳定性方面优于改良Scott法。临床病例无手术及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1个月,除1例术后单侧椎弓崩裂处不融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植骨愈合。按MacNab标准:优、良13例,一般1例。结论椎板钩一椎弓根钉应用于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固定可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辛世樵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081-1082
目的:分析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锥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10月~2012年05月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13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推锥体成形术)和对照组67例(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VAS评分2.7±2.1分,ODI32.4%;对照组VAS评分4.3±2.4分,ODI46.3%,并发症发生率为10.4%,两组数据比较,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锥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体骨粒打压植骨预防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伤椎椎体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行伤椎椎体内异体骨粒移植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定伤椎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评价局部胸背痛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术后随访期有无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椎体高度、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年以上的38例患者中34例胸背疼痛完全解除,所有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种骨粒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矫正局部畸形,预防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致椎体严重压缩骨折16例,2节段10例,3节段4例,4节段2例,其中9例合并椎管狭窄。结果 16例术后随访11~42个月,平均22个月。复查X线片见螺钉的方向、长度均满意,原伤椎未进一步压缩,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胸腰部及腿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脊柱融合好。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适用于不能行椎体成形术的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它具有安全、可靠及缓解疼痛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观察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3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的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椎体前缘高度从术前正常高度的62% (51% ~73%)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0%(84% ~ 96%)改善明显;除3例全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未得到改善,其余病例均恢复至正常.结论: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对3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分别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单节段固定(16例)和短节段固定(16例)治疗;两组在治疗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显著差异(P>0.05)。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安全、有效、创伤相对更小,但局限适用于单侧终板损伤且椎弓根无骨折的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伴脱位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2008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骨折脱位患者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8~56岁.受伤节段为T12~L2,骨折椎体压缩1/4~3/4,上位椎体向前脱位程度为25%~50%.手术均在伤后2周内完成.将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组Ⅰ:采用2椎体4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固定,组Ⅱ:采用3椎体6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后凸角、神经功能以及腰痛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 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组Ⅱ手术时间长于组Ⅰ,但并没有明显增加术中失血量.在矫正率、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方面,组Ⅱ均明显优于组Ⅰ.两组术后神经功能以及LB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3椎体6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