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e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经验,提高CT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30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为脑沟、脑裂和脑池铸型高密度影、条带状影,或局部脑沟、脑池不对称性密度增高。结论CT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位、定性准确,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娅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89-19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疾病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病死率的2倍.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SAH70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凡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上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脑实质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常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归属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范畴。我科自2001年5月~2003年11月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敬初 《临床荟萃》2000,15(9):391-392
颅内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可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两类 ,前者是指颅脑外伤引起 ,后者又称自发性 SAH,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底面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 SAH;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 SAH。一般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仅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 ,病死率高 ,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15 %左右 [1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院近 10年来收治 SAH患者 2 5 8例 ,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率高,其中误诊为其他疾病者20例.结论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罕见,易误诊为多种内科疾病.疑诊患者应积极行腰穿检查,头颅CT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陈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189-8190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5例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罕见,易误诊为多种内科疾病。疑诊患者应积极行腰穿检查,头颅CT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在我院1999年5月~2004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有48例经治疗无效死亡。为了探讨有关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因素,在此做了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9.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pin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是指软脊膜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直接流入脊髓蛛网膜下腔,本病较为少见,不足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例的1%[1]。现对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67岁。因剧烈背痛1h入住心内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入院查体:BP 170/110 mm Hg,神清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重症类型.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开颅血肿清除等措施,疗效均差.作者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对本科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32例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蒲亨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48-1050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两大类。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类出血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病变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另一种是脑实质病变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2003-10~2005-09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86例,其中再出血15例,其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导致临床误诊的原因。方法:本文分析了本院收治8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结果:具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占55.8%;而以发热、头晕、颈背痛、双下肢痛、肢体无力、腹痛腹泻等为首发症状的占44.2%。CT的阳性率为86.7%。结论:非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对怀疑病例应尽早行腰穿检查,并行CTA、MRA、DSA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4.
对以特殊形式起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出血来源于脊髓而貌似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SCSAH)少见,出血来源于脊髓而貌似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更少见.我科1993~2005年共确诊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9例经临床、CT或MRI和腰穿证实的老年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5例,转移性肿瘤2例,脊髓血管畸形1例,血液病1例;全部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9例中误诊4例,误诊率44.4%。【结论】①老年人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血液病和恶性肿瘤转移瘤,后者以肺癌转移为多;脊髓血管畸形较年轻人远为少见。②疾病少见,表现不典型,并且逐渐进展是容易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意义,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身心护理,饮食护理及恢复期活动休息等.结果 45例患者再出血3例,死亡1例,未出现一例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以期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在我院确诊和治疗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典型发作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发病早期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早期易被误诊的疾病有:血管性头痛、枕神经痛、眩晕查因、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结论由于存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痛觉敏感性差异,以及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不同,临床上有部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在疾病早期易引起漏诊、误诊,死亡率较高,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候群,临床诊断较容易,但老年人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不具备上述症候群,以致造成临床误诊。现将近年来我科收治的19例老年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应用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104例疑似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所有患者依次进行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放射影像的诊断结果。结果:3D-DSA检查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91.35%)、敏感度(94.00%)、准确性(93.27%)、阴性预测值(33.33%)均高于3D-CTA检查,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总检出率(94.92%)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影像应用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其中3D-CTA技术相比较,3D-DSA技术的检出率与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