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4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min(他)、CPB停止后30min(T3)、CPB停止后4h(T4)和CPB停止后24h(T5)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α和IL-8水平。结果两组PMNNF—κB活性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T3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但在T5时点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组在T2、B、T4、rr5时点PMNNF—κB活性均低于C组(P〈0.05)。两组TNF-α和IL-8水平均于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P〈0.05),T3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T5时点基本恢复正常;C组TNF—α和IL-8水平在T3、T4时点均显著高于U组(p〈0.05)。U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仪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P〈0.05);NF—κB的活性与血浆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8(P〈0.05)。C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IL-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512(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通过降低CPB患者PMNNF—κB活性进而降低血浆TNF—α和IL-8的表达,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患者中性粒细胞( PMN)核因子κB (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a和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4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U 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C组患者则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CPB停止后30 min(T3)、CPB停止后4 h(T4)和CPB停止后24 h(T5)抽血,应用ELISA法检测NF-κB活性及血浆中TNF-a和IL-8水平.结果 两组PMN NF-κB 活性在CPB开始后逐渐升高,T3时达到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但在T5时点依然高于术前水平;U组在T2、T3、T4、T5时点 PMN NF-κB活性均低于C组(P< 0.05).两组TNF-α和IL -8 水平均于手术开始后逐渐升高(P< 0.05) , T3达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在T5时点基本恢复正常;C组TNF-a和IL -8 水平在T3、T4时点均显著高于U组(P< 0.05).U组NF-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3(P< 0.05);NF-κB的活性与血浆IL - 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8(P < 0.05).C组NF -κB的活性与血浆TNF-α、IL- 8水平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512( P < 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通过降低CPB患者PMN NF - κB活性进而降低血浆TNF-a和IL-8的表达,抑制体外循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中对犬心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试验用杂种犬20只,随机平均分为乌司他丁实验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10只。U组在CPB预充液中加1万U/kg乌司他丁,并于CPB转机开始前即经静脉再给1万U/kg乌司他丁持续滴注。C组常规建立CPB并转机。分别于CPB转机前10min(A时点)和CPB转机后60min(B时点)两个时点,切取犬心肌右心耳组织,检测心肌组织ICAM-1表达量;记录CPB建立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灌注时间、CPB转机时间、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两组实验犬心肌组织中,ICAM-1的表达量在B时点较A时点均明显增高,但在B时点U组ICAM-1表达量低于c组(P〈0.05)。结论CPB时,心肌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心肌组织ICAM-1表达上调,乌司他丁可减轻心肌的炎症反应,进而保护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real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对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病人3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8例。U组给予乌司他丁1.2×10^4U/kg,C组予与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CPB停止后1h(T3),CPB停止后24h(T4)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CPB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U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减轻体外循环期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 OLV)和体外循环( CPB)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CPB心脏手术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n=27)和对照组( n=27)。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万U/kg,CPB期间持续肺动脉灌注低温含氧血混合乌司他丁2万U/kg(与氧合机器血混合);对照组在相应时段同样方法使用等容量氯化钠溶液。采集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T1),CPB结束后双肺通气(T2),CPB结束后4 h(T3)、8 h(T4)、24 h(T5)的动脉血气,计算PaO2/FiO2、Cs、Cd、RI并记录单肺通气时间和低氧血症的发生,以及检测T1、T4、T5时间点的炎性因子( IL-6、TNF-α、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4),观察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24 h PaO2/FiO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8、24 h RI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 h 的Cd、Cs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术后8 h血浆TNF-α、IL-6、WBC、中性粒细胞比率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单肺通气和CPB下行胸腔镜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晓召  刘建华  蒋伟 《中外医疗》2013,32(20):17-1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法洛氏四联症体外循环期间心肌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142例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A组)和乌司他丁组(B组),B组给予乌司他丁1.2万U/kg,A组以生理盐水代替。于麻醉诱导后即CPB前(T1)、CPB开始30min(T2)、开放主动脉30min(T3)、CPB停止6h(T4)和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记录升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结果两组CPB开始前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血清cTnI浓度及CK、CK–MB活性在T2~T5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B组T3~T5时点的血清cTnI、CK和CK-MB值低于A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5时间点血清cTnI、CK、CK-MB值比T4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CPB期间血清cTnI、CK及CK-MB的表达,起到心肌损伤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CPB心脏病人血浆cTnI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在30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常规CPB预充液中加入乌司他丁1.5万u/kg,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在CPB前(T1),开放升主动脉时(T2),开放升主动脉30min(T3),术毕12h(T4),术毕24h(R),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浆cTnI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cTnI在T3、T4、T5血浆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明显减少CPB术后cTnI的释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二聚体(DD)、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无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的ASAI~Ⅱ级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乌司他丁30万U组(Ⅱ组)、乌司他丁60万U组Ⅱ组)、乌司他丁1D0万U组(IV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3h(T3)、术后12h(T2)和术后24h(T5)采血测定DD、TXB2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术前比较,4组患者T2~115时DD水平升高(P〈0.05)。I、Ⅱ组T2~T5时TXB2水平升高(P〈0.01).Ⅲ和IV组T2~T3时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逐渐升高(P〈0.01);与I组比较,Ⅱ、Ⅲ、IV组T2~T2时DD水平降低(P〈0.01),Ⅱ组T:~T3、Ⅲ组和IV组T2~T2时血浆TXB2水平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IV组T2~L时DD、TXB2水平降低(P〈0.01)。结论术中静脉滴注60~100万U乌司他丁,可在一定时间内降低患者血浆DD、TXB2水平,改善其围术期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急性肺损伤阳性对照组(LPS组)、肺损伤后乌司他丁注射组(UTI组)、肺损伤后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注射组(UTI+GLN组)。LPS组经尾静脉注射LPS造成急性AU模型,UTI组在按与LPS组相同标准给予LPS的同时给予乌司他丁(U1I)(10万U/kg),UTI+GLN组在按与LPS组相同标准给予LPS的同时给予乌司他丁(10万U/kg)和大剂量谷氨酰胺(0.75g,kg),4h后取肺组织测量肺湿干重比(W/D),ELIsA法检测动脉血清及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过氧化物酶(MP0)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的W/D、血清及肺组织中IL-18、MPO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LPS组相比,无论是UTI组还是UTI+GLN组,其肺炎性损伤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UTI+GLN联合与单纯应用UTI相比,各项指标的改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和谷氨酰胺联合应用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由LPS所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宗英  马瑞彦  肖颖彬  刘梅  彭莉  王惠春  胡卫 《四川医学》2007,28(12):1376-1377
目的 初步探讨乌司他丁在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60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与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各30例。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U组按乌司他丁1万U/kg使用,于麻醉后体外循环前加入1/2干预充液中,余1/2在开放上下腔静脉后加入氧和器中,C组不接受乌司他丁。检测术前、及术后24h心肌酶谱AST、LDH、CK,HDBH的变化以及术后24h心包引流量。结果 乌司他丁组术后24hAST、LDH、CK、HDBH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使用乌司他丁组的活性要低于对照组的心肌酶谱活性,同时乌司他丁组的患者术后心包引流量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乌司他丁在不停跳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间可抑制AST、LDH、CK的活性,从而减轻CPB期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对机体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转机前给予乌司他丁30万U置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术后第1、2、3天每天给予5%葡萄糖液250ml加乌司他丁30万U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乌司他丁,而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术前1 d,术后第1,3,5,7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y-谷氨酰转肽酶(y—GT)。结果手术前两组病人TBiL、AST、ALT、y-G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结束后,两组病人TBiI、AST、ALT、y—GT均分别高于手术前(P〈0.05),但实验组TBiL、AST、ALT、y-GT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他司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保护严重脓毒症血清损伤离体人肺血管内皮细胞(PMVECs)的机制。方法离体培养PMVECs,随机分为4组:正常培养组(加入10%胎牛血清,N组)、健康血清组(加入10%健康人血清,H组)、患者血清组(加入10%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S组),乌司他丁组(加入1000 U/mL乌司他丁+10%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U组);分别于培养0、1、2、4及6 h MTT比色法检测吸光度(OD),观察PMVECs增殖活性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比较不同时相4组上述指标变化;于培养1 h时,免疫组化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S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U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性略下降,S组和U组1、4及6 h细胞增殖活性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U组1、2及6 h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S组PMVECs多数胞核呈明显阳性表达,U组PMVECs仅少数胞核呈阳性表达,N组及H组PMVECs未见NF-κB表达。与N组比较,S组和U组各时间点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组与U组各时间点TNF-α含量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TNF-α的释放,减轻严重脓毒症血清损伤离体PMVECs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中预充乌司他丁对婴幼儿心脏病人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24例在CPB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的婴幼儿(月龄2~28个月)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n=12)和对照组(n=12)。UTI组共给予乌司他丁2万U/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万U/ml,于麻醉后立即静脉注射1万U/kg,0.5万U/kg加入到CPB预充液中,随转流进入体内,0.5万U/kg于主动脉开放前5min加入到CPB机内。对照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手术前(T1)、复温至36℃(T2)、CPB后30min(T3)、CPB后4h(T4)抽取颈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NSE和S100β蛋白浓度。结果CPB前两组患儿血浆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两组患儿各时点血浆NSE和S100β蛋白浓度均较CPB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患儿血浆NSE和S100β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的应用可减少婴幼儿CPB术后血浆NSE和S100β蛋白的释放,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肠黏膜中的二胺氧化酶(DAO),来评价乌司他丁复合氧氟沙星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脓毒症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C组)、氧氟沙星组(O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氧氟沙星加乌司他丁组(O+U组),每组再分为12h和24h两组。O组给予氧氟沙星8mg/kg,U组给予乌司他丁15×10^4U/kg,O+U组则同时给予氧氟沙星8mg/kg和乌司他丁15×10^4U/kg,2次/d,连续2d,C组给予生理盐水4ml/kg作为对照。在治疗后24h和48h取大鼠肠组织检测DAO,观察肠黏膜DAO的变化情况。结果肠组织DAO在治疗组中均明显升高,O组、U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U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O+U组与O组、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与U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肠黏膜中DAO的活性,与抗感染药物合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术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5 mg/kg,舒芬太尼1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麻醉诱导后D组给予初始剂量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10 min),继之以0.4 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术毕,C组同样的方法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0)、CPB开始后30 min(T1)、CPB停止后30 min(T2)、CPB停止后4 h(T3)和CPB停止后24 h(T4)采集桡动脉血样,分离中性粒细胞和血浆,检测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的表达。 结果2组患儿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在T1~4均较T0时升高(P<0.05),D组在T1~4各时间点均低于C组,2组在组间、时点间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的表达从T0到T2逐渐降低,T3、T4时升高,但均较T0时降低,D组在T1~4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2组在组间、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NF-κB活性呈负相关(C组:r=-0.606,P<0.05;D组:r=-0.691,P<0.05)。 结论NF-κB活性的抑制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减轻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抑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中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心内直视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79例,分为4组:A组(预处理组),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min自中心静脉输入;B组(后处理组),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体外循环(CPB)心脏含血停跳液中2~3次灌完;C组(联合处理组),先以乌司他丁2万u/kg,于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10 min前通过中心静脉输完,继以乌司他丁1万u/kg于升主动脉阻断后加入CPB心脏含血停跳液中2~3次灌完;D组(对照组),术中不应用乌司他丁。在T1(麻醉后,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T2(升主动脉阻断后40 min)、T3(升主动脉开放后45min)及T4(术终)等时点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T3时点取右心耳心肌组织约200μg一块多聚甲醛固定时制作石蜡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1)T1时4组之间各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OD活性各组组内在T2、T3、T4均低于T1时,A、B、C、D 4组内T1~T3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其中D组最显著(P<0.05),而在T4升高,但仍未达到T1水平;组间在T2~T4时间点,SOD活性A、B、C 3组均高于D组(P<0.05),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DA及cTnI含量:A、B、C、D 4组内T2、T3、T4均高于T1时;4组内自T1~T3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其中D组最显著(P<0.01),在T4下降,但仍未降至T1水平;组间在T2~T4时间点,MDA及cTnI含量A、B、C 3组均低于D组(P<0.05),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D组较A、B、C组心肌损伤显著。结论乌司他丁后处理可减轻CPB心内直视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预处理保护作用相当,且可与预处理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健康成年犬分为对照组(C组,n=6)和乌司他丁组(U组,n=6).建立CPB模型,两组均在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 min(T2)、45 min(T3),开放30 min(T4)、60 min(T5)取肺组织和静脉血.测血浆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肺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象分析及光镜检查.结果 CPB后,U组各时点血浆XOD含量、肺组织MPO活性及肺组织ICAM-1的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ICAM-1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内聚集及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CPB后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肺顺应性的影响,探讨异丙酚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行CPB心瓣膜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D组(CPB期间异丙酚麻醉维持组)和M组(咪唑安定麻醉维持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前、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抽取桡动脉血3ml,运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NF-κB活性,使用Datex多功能气体监测仪,观察并记录患者CPB前、停机即刻、术毕气道压力及肺顺应性变化。分别采用配对和非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PMNNF-κB活性和气道压力、肺顺应性变化。结果:两组患者PMNNF-κB活性在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观察组在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PMNNF-κB活性低于对照组。CPB停机即刻,两组患者气道顺应性明显降低,D组患者明显高于M组(P<0.05);术毕P组患者气道顺应性高于M组(P<0.05),且与CPB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丙酚可以减低CPB患者PMNNF-κB活性,对CPB期间肺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预先注射乌司他丁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5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0例,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 m L;乌司他丁1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3 m L;乌司他丁20万U组30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0万U/3 m L。2 min后松开止血带,3组患者均推注0.06 mg/kg罗库溴铵,并行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和20万U组罗库溴铵注射痛总发生率分别66.7%、70.0%、2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司他丁20万U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10万U组(P<0.01)。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预注乌司他丁10万U和20万U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痛安全、有效,且以乌司他丁20万U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乌司他丁在临床休克期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中静脉给予乌司他丁对临床休克期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将急性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处于临床休克期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进入手术室静脉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乌司他丁10万单位以1000U/kg·h的速率滴注。C组以同样速率静脉滴注等容生理盐水。分别于入手术室(T1),术毕(T2),术后4h(T3),术后8h(T4)时,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浆浓度,并做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P(A—a)O2/PaO:。将结果与T,时比较,C组L、T4时血浆IL-6、TNF—a浓度升高,T2。时RI升高;U组T2。时RI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L、T4时血浆IL-6、TNF—a浓度降低,T2-4时RI降低(P〈0.05)。结论:手术中静脉滴注乌司他丁可改善临床休克期患者围手术期的肺功能,具有肺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