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肌腱细胞是一种高分化的细胞,其增殖相对缓慢,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后甚至丧失增殖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肌腱细胞良好的体外分离、培养模式。目的:探讨兔肌腱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无菌条件下切取新西兰乳兔趾屈肌腱,显微镜下剥离腱外膜,采用Henderson分步酶消化法分离肌腱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液进行培养、传代。结果与结论:通过不同的酶消化分离可获得较纯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细胞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传代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分离培养的第2代腱细胞Ⅰ型胶原抗体染色呈阳性,而Ⅲ型胶原抗体染色呈阴性,证明所获细胞为肌腱细胞。提示肌腱细胞能够在体外分离、扩增和传代。  相似文献   

2.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在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更新中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腱鞘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在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细胞的增殖和胶原产生的影响。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4-07/2005-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体质量3.5~4.5k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胶原酶(sigma),Ⅰ、Ⅱ、Ⅲ型胶原抗体(Sigma),转化生长因子β1(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方法:按文献方法进行将实验兔屈趾肌腱分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并培养,将3种细胞采用含血清培养液培养后,转移到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每孔加入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照组不予添加。主要观察指标:①用细胞计数法观察培养1,2,3,4d各组细胞增殖情况。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培养4d后Ⅰ、Ⅱ和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检测2组细胞的各型胶原含量。③采用RT-PCR定量检测2组细胞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不同剂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0,5,10,15和20μg/L)作用于3种细胞的Ⅰ型胶原含量。结果:①每种细胞培养1d后增长率相近,培养2~4d,腱鞘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与其他两种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3种细胞均可以产生Ⅰ、Ⅱ、Ⅲ型胶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定量测定胶原结果显示:各组腱鞘细胞产生的3种胶原量最多,且实验组各种细胞Ⅰ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0.01)。③实验组腱鞘细胞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比对照组增加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④胶原产生量在5~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时明显增加,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增加到10~20μg/L时胶原产生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胶原的产生和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在肌腱损伤后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可能对肌腱粘连的防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腱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因在于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目的:研究体外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胶原酶诱导的大鼠慢性腱病模型髌腱来源肌腱干细胞的成骨、成软骨分化的作用。 方法:从大鼠慢性腱病模型的髌腱中分离培养出原代肌腱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行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鉴定其干细胞的特性。将肌腱干细胞(P3)单层培养至细胞融合,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干预。7 d后分别行茜素红染色,并行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将肌腱干细胞体外三维微球培养后分为2组,诱导组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21 d后三维微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阿利辛蓝染色以及Sox9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慢性腱病大鼠来源原代肌腱干细胞体外培养呈克隆样集落生长,传代后细胞主要表现为多突的纺锤形和星形的扁平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样的特征。肌腱干细胞(P3)成脂诱导10 d,油红O染色阳性;成骨诱导7 d,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软骨诱导14 d,苏木精-伊红染色阳性可见软骨样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单层培养的肌腱干细胞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7 d茜素红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茜素红染色定量检测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肌腱干细胞21 d,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软骨样细胞形成、阿利辛蓝染色可见细胞内糖胺多糖沉积、Sox9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可见体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以诱导慢性腱病来源的肌腱干细胞成骨、成软骨分化。这为进一步研究慢性腱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细胞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间质干细胞或间质祖细胞的非造血细胞可在体内或体外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肌腱、脂肪及骨髓基质,这使得它们成为组织工程领域内非常有价值的种子细胞来源.目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Ⅰ型胶原-聚羟基乙酸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观察其修复跟腱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进行.材料:1.5~2.5 kg健康成年家兔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提供,雌雄不限.聚羟基乙酸由威高集团康利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提供.SD大鼠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方法:提取家兔骨髓,通过离心和贴壁法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扩增.抽取SD大鼠尾腱,制备鼠尾Ⅰ型胶原溶液,并与聚羟基乙酸缝线混合培养构建胶原-聚羟基乙酸支架.将未经体外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胶原-聚羟基乙酸支架中构建组织工程化兔肌腱模型,以不加入细胞的为对照.切开30只家兔踝部皮肤,分离出兔跟腱,造成3cm长缺损,实验组15只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制的组织工程化肌腱移植于缺损处,对照组15只以Ⅰ型胶原-聚羟基乙酸支架修复跟腱缺损.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工程化肌腱修复兔跟腱缺损的效果.结果: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Ⅰ型胶原一聚羟基乙酸支架及不含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Ⅰ型胶原-聚羟基乙酸支架回植于体内时大体观察呈条形凝胶状.回植于体内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移植处形成条索状组织,聚羟基乙酸缝线已降解.8周时观察可见实验组组织工程化肌腱与受体肌腱组织完好连接,呈条索状.与周围其他组织无粘连,为白色、有光泽的致密腱样组织,对照组所形成的组织较实验组细小、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结论: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Ⅰ型胶原-聚羟基乙酸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肌腱可明显促进肌腱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背景:尽管目前研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Ⅰ、Ⅲ型胶原蛋白高表达作为细胞向某一方向分化的重要标志,但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该类蛋白目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2008-05在广东药学院完成.材料:ICR小鼠3只,1 d龄ICR乳鼠1只,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下细胞,待细胞至70%~80%融合时传代.取1 d龄ICR乳鼠皮肤组织,自行分离传代并冻存,经复苏后获得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将稳定传代3次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6孔培养板中,按109L-1密度接种,1 mL/孔;对照组同法接种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72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允质干细胞集落形成初期,细胞核较大,胞浆较少,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和长梭形等多科形态;传代后细胞生长旺盛.多数呈长梭型,细胞表面有大量微绒毛.培养48 h时,实验组无Ⅰ、Ⅲ型前胶原表达,对照组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培养72 h时.实验组Ⅰ、Ⅲ型前胶原表达芾显著低于对照组(t=42.692,85.349,P<0.01). 结论:传代培养48 h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尚未启动,至72 h后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出现低表达,其并非像成纤维细胞那样在生长过程中持续的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胶原蛋白与成纤维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情况,并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相互作用。方法分别用牛肌腱胶原、鼠尾胶原和标准Ⅳ型胶原包被培养板,接种相同数量的原代角质细胞,在不同时相用活细胞电子计数仪测定未黏附细胞的数量,观察不同类型胶原所未黏附的细胞数量的多少,并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胶原蛋白与细胞的黏附情况。结果接种后5min,三种胶原(鼠尾胶原、牛肌腱胶原、标准Ⅳ型胶原)中未贴壁的细胞数差别较大,Ⅳ型胶原中未贴壁的细胞最少;但培养至1h,三种胶原中未贴壁的细胞数无明显差别,三者的贴壁率几乎相同;培养至第6小时三种胶原中未贴壁的细胞数仍然无明显差别,三者的贴壁率仍然基本相近。原子力显微镜可以清晰观察到胶原及胶原与细胞间黏附的微观结构。结论牛肌腱胶原和鼠尾胶原与Ⅳ型胶原对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作用无明显差别,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胶原及胶原与细胞间黏附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7.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肌腱细胞,熟悉其生物学特性是研究肌腱愈合机制、改善肌腱愈合内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目的: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成年兔肌腱细胞,观察其细胞形态、生长增殖情况以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成年新西兰白兔双侧后肢趾屈肌腱,手术显微镜下剥离、去除肌腱外膜组织,剪成组织小块,0.25%胰蛋白酶和0.1%胶原酶Ⅰ消化10~15min,离心去上清,将组织小块转移到培养瓶中,贴壁后加入1mL培养液,待细胞游出贴壁生长时,再加培养液继续培养,每3d换液1次,当细胞长到80%~90%融合时按1:3传代。结果与结论:一般10d左右细胞会从组织块游出贴壁生长,此时细胞多呈星形或不规则形,随着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增多,呈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传代细胞刚接种时圆形,4~6h开始贴壁并伸展为梭形,排列逐渐规则成群。从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可看出,前4d细胞生长较慢,为潜伏期,第5天后进入快速增殖期,7d以后进入平台期。免疫荧光法证实Ⅰ型胶原染色阳性,而Ⅲ型胶原染色呈阴性。结果表明采用组织块法可在体外成功培养成年兔肌腱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肌腱组织工程中应用的支架材料大致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两类。 目的:探讨用胶原一聚羟基乙酸复合材料作为支架材料,以家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预构组织工程化肌腱重建兔跟腱的可能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及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家兔6只,体质量1.0~1.5kg,雌雄不限;体质量250g左右大白鼠1只用于Ⅰ型胶原溶液的制备。 方法:以鼠尾胶原-聚羟基乙酸为支架,将分离、培养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后回植至兔跟腱缺损处,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以不含种子细胞的胶原聚羟基乙酸支架修复肌腱缺损。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原代接种后5d半量换液时在倒置显微下观察,并以CD44原位杂交检测该细胞。②组织工程化肌腱的体外构建结果。③于术后12周取移植处新生组织进行大体、组织细胞学观察,并做Ⅰ型和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原代细胞以CD44原位杂交显色,胞浆呈棕黄色,胞核经苏木精复染呈蓝色。提示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组织与受体肌腱组织完好连接,呈条索状,与周围其他组织无粘连;组织学切片结果类似于正常肌腱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Ⅰ型胶原阳性,Ⅲ型胶原阴性。而对照组新生组织较细小、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组织学切片示胶原纤维呈松散网丝状,细胞排列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Ⅰ型、Ⅲ型胶原阳性。 结论:以胶原聚羟基乙酸为支架,以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可望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人牙囊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牙齿萌出中的作用. 方法取年龄为 12岁人埋藏阻生第三磨牙的牙囊,组织块法进行人牙囊细胞的培养, 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人牙囊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Ⅰ型胶原及波形蛋白在牙囊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 结果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多呈梭形,也可见多角形,所有细胞表面均有颗粒状物质,有的细胞表面多且密,有的细胞表面较少,折光性较强,细胞核周围分布较多;在牙囊细胞中Ⅰ型胶原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定位于细胞的胞质中,围绕细胞核周围染色较强,细胞核内染色阴性. 结论体外可以培养人牙囊细胞,人牙囊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具有合成Ⅰ型胶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人牙囊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牙齿萌出中的作用。方法:取年龄为12岁人埋藏阻生第三磨牙的牙囊,组织块法进行人牙囊细胞的培养,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人牙囊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Ⅰ型胶原及波形蛋白在牙囊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多呈梭形,也可见多角形,所有细胞表面均有颗粒状物质,有的细胞表面多且密,有的细胞表面较少,折光性较强,细胞核周围分布较多;在牙囊细胞中Ⅰ型胶原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定位于细胞的胞质中,围绕细胞核周围染色较强,细胞核内染色阴性。结论:体外可以培养人牙囊细胞,人牙囊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具有合成Ⅰ型胶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期间有大量生长因子参与,并且这些因子在发挥本身功效时,还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目的:了解不同质量浓度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肌腱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肌腱细胞,根据培养液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的不同分为对照组(0μg/L)和实验组(1,5,10,20,50,100,150,200,250μg/L),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另外检测对照组与20μg/L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组培养12-72h时肌腱细胞的吸光度值,以观察其增殖量效与时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Ⅰ型胶原染色呈阳性,Ⅲ型胶原染色呈阴性,证明为大鼠肌腱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除250μg/L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组外,其他各实验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升高(P〈0.05或P〈0.01);并且随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吸光度值先逐渐增大,达一定浓度(20μg/L)后,又逐渐减小。在20μg/L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组,肌腱细胞数量从培养12h开始增加,至48h达高峰,在培养24-72h的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可见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在一定质量浓度和时间范围内具有促进肌腱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釉基质蛋白(EMPs)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合成Ⅰ型、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培养rMSCs ,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EMPs对rMSCs合成Ⅰ型、Ⅲ型胶原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胶原合成明显强于对照组。其中,以100mg/L EMPs促Ⅰ型、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且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EMPs可以有效促进rMSCs合成Ⅰ型、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吡哆胺对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检测吡哆胺对体外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抑制效果;在体内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吡哆胺10周后,检测其尾腱胶原在酸溶液中的溶解性、对限制性胃蛋白酶降解性能、SDS-2-巯基乙醇的可溶性以及吡哆胺对胶原交联的改善作用。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4mg/ml吡哆胺与阳性对照药氨基胍的作用相当,8、16和32mg/ml吡哆胺的作用均明显强于氨基胍。在糖尿病大鼠实验中,尾腱胶原在酸溶液、胃蛋白酶溶液和SDS-2-巯基乙醇中的溶解性明显降低,吡哆胺能显著提高尾腱胶原在上述溶液中的溶解性,提示吡哆胺能减轻胶原交联的程度。结论 吡哆胺对胶原交联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I型胶原抗原性低,具有为细胞移行、增殖和分泌提供支架结构的特殊功能。目的:利用I型胶原观察转化人胚腱细胞与人工材料复合后的形态学变化,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1998-07/09在华西医科大学移植免疫室完成。实验设立人发复合胶原组、碳纤维复合胶原组、聚羟基乙酸复合胶原组作为实验组,设立人发未复合胶原组、碳纤维未复合胶原组、聚羟基乙酸未复合胶原组作为对照组。人工材料:健康成人头发(长约30cm,80g左右),碳纤维编织带(兰州碳素厂提供),聚羟基乙酸纤维束(美国Johnson)。方法:①人发复合胶原组选9根健康成人头发,经处理后3根为一股编织成腱,长约0.8cm,直径约0.4cm,两端自身打结。②碳纤维复合胶原组将购买的碳纤维编织带分开,制成直径及长度与人发腱相同的人工材料,两端用5/0丝线捆扎。③聚羟基乙酸复合胶原组将3根聚羟基乙酸纤维束互相编织成束,直径及长度与人发腱相同,两端用5/0丝线捆扎。④各对照组编织支架材料过程与其对应实验组相同。⑤各组支架材料均制备5根。实验组支架材料60Co灭菌后,无菌条件下置于I型胶原溶液中0.5h,取出后室温干燥备用。对照组支架材料均不与I型胶原复合。⑥各组分别与细胞密度为3×106/mm3的转化人胚腱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联合培养,于培养后不同时间点对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长情况及附着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②细胞形态及与材料附着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细胞生长情况及附着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培养2h后,各实验组均可见细胞向材料周围聚集,附着于材料的部分细胞呈圆形;培养3d后,附着于材料上的细胞开始增多,形态由圆形向椭圆形演变,可见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共存”现象;而各对照组培养2h和3d后,3种材料上细胞附着均较少。培养5d后,各实验组材料上细胞形态向梭形演变,细胞数量进一步增多,且碳纤维材料之间可观察到大量梭形细胞生长;而各对照组细胞形态大部分仍为圆形及椭圆形,细胞数量少于各自对应实验组。②细胞形态及与材料附着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5d后,各实验组材料表面腱细胞绝大部分呈梭形,同时腱细胞伸出突起,沿材料纵轴生长,其间有丝状及片状物质,相互交织。而对照组细胞明显较各自对应实验组附着少,细胞也呈梭形或圆形,但未见材料间的丝状及片状物质,也未见细胞伸出突起。结论:人发、碳纤维、聚羟基乙酸表面复合I型胶原后,有利于细胞附着,材料周围的细胞不仅数量增多,且出现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共存”现象,细胞形态向梭形演变,说明外源性胶原有助于细胞对材料的附着以及细胞自身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胶原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但既往在实验室主要将鼠尾胶原用于促进细胞贴壁和支架构建,对于其抗氧化作用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探讨鼠尾胶原对过氧化氢导致离体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随机接种到铺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皿(实验组)和普通培养皿(对照组)中,并且均用0,10,100μmol/L H2O2诱导。24 h后,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乳鼠心肌细胞的形态,应用MTT 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TUNEL 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硫代巴比妥比色法检测丙二醛水平,Western-Blot 检测凋亡蛋白Bax、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两组培养皿中,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高,均可见细胞凋亡状态明显加重,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内过氧化氢活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丙二醛水平明显增高,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呈剂量依赖性。而在相同浓度过氧化氢诱导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凋亡状态明显减弱,细胞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Bcl-2/Bax比值增高,细胞凋亡率和丙二醛水平明显减低。表明鼠尾胶原对过氧化氢所致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少丙二醛产生及提高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腱组织细胞具有分泌胶原的功能,在伤口愈合及粘连中有重要的作用。知之较少的是乳酸对肌腱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探讨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增殖、胶原产生和乳酸对细胞的增殖、胶原产生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分泌的影响。 设计、时间和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6只成年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 方法:①进行兔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和腱内膜成纤维样细胞的分离和培养,亚甲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鉴定3种细胞类型。②以加入25mmol/L乳酸培养细胞,测量细胞的数量。③比较加入25,50,100和200mmol/L乳酸后细胞胶原产生量和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分泌量,并与不加乳酸培养为对照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使用免疫组化检测Ⅰ、Ⅱ、Ⅲ型胶原的产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不同剂量乳酸对细胞Ⅰ型胶原产生的影响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产生的影响。 结果:①25mmol/L乳酸使培养的细胞数量降低,3种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乳酸可以使实验组Ⅰ、Ⅱ和Ⅲ型胶原组织产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当乳酸浓度增加至50mmol/L时,实验组3种细胞的I型胶原量增加达最高峰,与乳酸浓度为0mmol/L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58,3.97,3.16,P〈0.01);当乳酸浓度增加到100 mmol/L和200 mmol/L时,I型胶原产生量明显减少。④实验组乳酸浓度为25 mmol/L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自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增加,自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乳酸能增加腱鞘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的胶原产生量,增加的程度与乳酸的浓度有关,以50mmol/L时最佳,而这种刺激作用可能与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和减少自细胞介素8的分泌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采用液态分子生物材料作为屏障预防肌腱粘连发生,存在药物降解快、流失量大、屏障作用不理想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膜态屏障材料的研制开发。同时发现肌腱损伤后,腱细胞在多种内源性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促进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但究竟哪一种因子是肌腱愈合的特异性因子,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10月龄雄性leghorn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将每只鸡的左足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缝接。断端分别包裹复合有表皮生长因子的胶原膜、单纯的胶原膜以及断端不加任何处理。术后4周,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光镜、电镜等观察。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胶原膜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单纯胶原膜组肌腱粘连较轻,但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空白对照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来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可降解胶原膜修复腱鞘可阻止肌腱的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肌腱粘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