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丹波元坚与《伤寒广要》日本东京都玉川学园冈四医院冈田研吉日本一元制药学术部川岛繁男长春中医学院郭秀梅[关键词]丹波元坚,伤寒广要丹波元坚,字亦柔,号苣庭,幼名纲之进,长成之后称安叔。宽政7年(1795)生于江户,是江户时期著名的考证学派代表丹波元商的... 相似文献
2.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省长乐人,生于1736年,卒于1820年,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之名医。曾中举人,任知县等职,后因拂意托病而归,重视著书立说,传教门弟。他共著书20多种,其中《伤寒论浅注》)以下简称《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以下简称《串解》、《伤寒真方歌括》(以下简称《歌括》,为其伤寒之代表作。陈氏学识渊博,临证经验丰富,著作以深入浅出为专 相似文献
3.
4.
5.
《温病学》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讨论外感发热病的专书。伤寒和温病既然同为外感发热病,其辨证又同以脏府学说为依据,且气血津液是脏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伤寒和温病,在辨营卫气血方面基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8.
作者根据《伤寒论》及其有关著作,提出了症状研究法是《伤寒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六经归症,定其主次:六经归症,以理定症:八纲归症,定其性质;审症度势,■其转■;不拘原著,补其类症等五方面加以探讨。同时指出症状研究的三种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传”是传经,病情发展循一定的规律之意;“变”是变化,病情发展不按一般规律之谓。伤寒和温病都存在传变问题,传与不传,主要决定邪正斗争的结果。正胜不传;邪胜而正虚就传。可顺传也可逆传;可由表传里,又可由里出表;由轻转重,或由重转轻;由脏传腑,或由腑出脏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疾病传变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曹颖甫,讳家达,一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江苏省江阴人。民国时期之名医,他自幼攻读文学,后酷嗜岐黄之书,善用经方治病,每获奇效,故名噪一时。著有《古文》、《骈文》、《气听斋诗集》、《梅花集》、《伤寒发微》(以下简称《发微》)、《金匮发微》,后三种已付梓,及门人撰验案编为《经方实验录》。《发微》是曹氏伤寒的代表作。该书校勘精当可取,注释探颐索隐,对六经认识颇具新义,故为中医近代史上著名的伤寒注本之一。本文就《发微》的学术思想作一研讨,意在抛砖引玉。校勘独具慧眼《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成书之际几遭兵灾,多次散失;又因私授秘传,转抄失误,未能把原版完整地保存下来。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虽涉及校勘,但注重于编次。为此,曹氏认为对《伤寒论》必须进行详细校勘,故创著了《发微》一书。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由1800年前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撰写,它开辟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先河,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临床之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文明有了很大进步,人类疾病谱也有了很大变化,过去没有的疾病现在出现了,过去已有的疾病则与现在不同了.因此,应用<伤寒论>理论辨识外感、杂病,亦应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深入研究<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陆懋修(1815-1887年)字九芝,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先世以科第荣显,而都通医。懋修世其学,中年肆力于医。咸丰中(1851-1861年)转徙上海,以医术闻名,著述至老不倦。陆氏治学,一本经典,尤精《内经》、仲景之学。平素尊崇仲景,以表彰伤寒为己任。治病用方,恪守仲景家法,更博通汉以后诸家论著。尝谓柯琴、尤怡两家,得仲景之意颇多,故每以二家之论,评述清代诸医之得失。所著《世补斋医书》,分正集、续集。正集均为作者自撰,计六种,33卷,刊于1884年,包括《世补斋文集》16卷、《不谢方》1卷,《伤寒论阳明 相似文献
14.
黄元御系山东清代名医,一生“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治学勤奋,著述甚丰,影响颇大。黄氏“博搜笺注”,“倾历群言”,历经“十载幽思”,先后于乾隆十三年(1748)与乾隆十九年(1754)著成《伤寒悬解》(简称《悬解》)与《伤寒说意》(《简称《说意》)两书。《悬解》十六卷,基本依宋本条文原例依次顺解注释:《说意》十一卷,则综合分类六经病篇阐说大意奧旨。两书集中反映了黄元御治伤寒学的基本思想及方法,现就其治伤寒学思想作一大要评述。力驳传经为热传经为热,直中为寒,是伤寒传经学说的重要内容,且为大多伤寒注家所赞同。黄氏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 相似文献
15.
伤寒学流派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一是以研究伤寒为主,有一定的理论主体,附有若干学术内容,从而在学术上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二是有众多的医家,有一定的代表作,他们相互继承而发展,在伤寒学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并有所贡献。本文对错简寒温流派进行讨论,错漏之处,容请斧正.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传世后得到古今中外医家的重视和研究,留下了数百本研究著作,从而形成独特的伤寒学。从方法学分析,症状与方剂研究法较能有效地揭示辨证论治。最有代表前者有宋代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宋代郭雍的《仲景伤寒补亡论》、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伤寒》、日本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后者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 相似文献
17.
于文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6):10-12
实验伤寒学的思路与方法于文明(中国中医药报社北京100027)关键词实验伤寒学思路方法用实验的方法对《伤寒论》中的方、病、证及发病传变规律进行探讨研究,以揭示《伤寒》辨证论治特点及临床用药规律,这一新兴学科我们称之为实验伤寒学。实验伤寒学包括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舒氏治伤寒学,学宗方有执、喻嘉言,执言错简论,力倡“三纲鼎立”之说;诠释论旨,师法喻嘉言,旁采诸家之学,尤发古从新,补偏救误,精研仲景心法,注重纠体质之偏,以六经辨证论治临床各科;施治崇尚温补。 相似文献
19.
20.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有67位学者、撰68本伤寒著作,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是前所未有的.现评述其特色,以就正于同道.创错简三纲争鸣之端《伤寒论》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及金元成无己注释后,得到较广流传,研究者逐渐增多,但大多注重片言只句的诠释.至明代方有执创错简三纲学说重订《伤寒论》,并与张卿子“尊王(叔合)赞成(无己)”相争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1592年刊行)从版本的真伪角度出发,大胆提出了错简三纲之说,并进行创新的编次.指出“窃怪简编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由于王叔和,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