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报告经皮注射硬化剂治疗低流速型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23例浅表低流速型血管畸形患者进入研究。平阳霉素8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2ml与少量对比剂混合后溶解配制硬化剂。DSA引导下经皮注射硬化剂,根据弥散情况及时终止注射。结果6个月至3年随访显示,血管畸形治愈率86.96%(20/23),好转率13.04%(3/23),总有效率100%。治疗后全部患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逐渐自行缓解;3例出现局部色素沉着;无发热、皮肤破溃、感觉异常、肺纤维化发生。结论经皮注射硬化剂治疗低流速型血管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儿童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变化规律和处理原则.方法 2000年3月-2007年8月,收治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2 957例,其中采取非手术治疗2097例(非手术组),手术治疗860例(手术组).手术组男441例,女419例;年龄6个月~18岁,中位年龄5岁.非手术组血管瘤1950例,男575例,女1375例,年龄1个月~14岁,中位年龄6个月;血管畸形147例,男67例,女80例;年龄2~17岁,中位年龄7岁.非手术组中1 525例血管瘤患儿及147例血管畸形患儿仅接受门诊随访观察而未实施医疗干预,余425例血管瘤患儿在观察中接受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分别将各组患儿年龄、病程、处置方法及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525例未干预血管瘤患儿表现出明显增生、静止和消退完成期特点,消退完成期522例(中位年龄16个月),消退率为34%;425例接受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的患儿中,383例(90%)进入消退完成期.147例血管畸形患儿无异常增快及自然消退者.手术切除的860例患儿随年龄增人,血管瘤构成比逐渐下降,血管畸形构成逐渐上升.结论 血管瘤转归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对于多数不涉及重要功能的中小型血管瘤不宜过早进行干预,可在医师监测下严密观察,争取自然消退.对于生长于特殊部位以及面积较大,生长速度过快的难治性血管瘤,为防止并发症发生及在自行消退之前出现更大损害,可积极实施适当医疗干预.血管畸形不能自然消退,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空回肠血管畸形出血部位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 1995年12月至2005年11月,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对16例空回肠血管畸形病人,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具体出血动脉后,再进一步对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置入导引钢丝作为术中定位标记.结果 肠血管畸形位于空肠9例、回肠6例、空肠加结肠1例.手术时均顺利找到标记物并切除病变肠管,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明确畸形的肠血管后,置入标记物作为术中寻找病变部位的定位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定点切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 SF  Chen G  Sun XT  Zhang K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991-993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130例胶囊式内镜检查病例中诊断为血管畸型的11例临床资料。结果胶囊式内镜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11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者10例,均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多次解新鲜血便伴中重度贫血。10例病例确诊的患者通过术中辅助肠镜检查,精确定位后,采用点状、楔型和肠段切除。随访1~18个月,再出血1例。结论胶囊式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术中辅助肠镜检查,采用点状切除结合楔形和肠段切除是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冷婷婷  霍然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48-1752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都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1982年,Muliken等根据血管性包块病理解剖及生物学特性不同,将此类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二大类,又根据血管畸形病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将之细分为静脉型、动脉型、毛细血管型及混合型血管畸形。根据Muliken分型,血管瘤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畸形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根据这一新的分类方法,过去很多被称为“血管瘤”的疾病实际上是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6.
标记定位在肠血管畸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肠血管畸形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5例肠血管畸形患者,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具体出血动脉后,再进一步对出血分支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置入导引钢丝或造影导管作为术中定位标记。结果本组肠血管畸形位于空肠6例、回肠5例、空肠加结肠1例、结肠3例。手术时均顺利找到标记物并切除病变肠管,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经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明确畸形的肠血管后,置入标记物作为术中寻找病变部位的定位标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与倍他米松联合应用血管结扎治疗高流量性血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具有高血流特征的血管畸形患者,选择性结扎血管,采用平阳霉素及倍他米松联合瘤腔内注射治疗。结果:经12~36个月的随访,治愈10例(83.3%),有效2例(16.7%),无效0例。结论:平阳霉素与倍他米松联合应用血管结扎治疗高流量性血管畸形临床疗效确切,尤其适合不能手术治疗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儿童下肢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儿童下肢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8例儿童下肢血管畸形进行经导管栓塞术及结合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蔓状血管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结果栓塞后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改善,术后0.5~1.5年随访,有效率100%,治愈率68%,并发症:病变部位疼痛加重,局部皮色皮温改变,软组织肿胀等。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血管畸形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基底节区中小型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基底节区中小型动静脉畸形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畸形直径为中型4例,小型12例;16例患者共栓塞20次,采用Onyx或NBCA进行栓塞治疗;通过随访,分析疗效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完全栓塞7例(43.8%),次全栓塞5例(31.2%),4例部分栓塞(25%),6例畸形残余者行伽玛刀治疗;随访3个月~5年,无再出血病例,3例轻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结论 血管内治疗基底节区中小型动静脉畸形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栓塞率和畸形血管构筑、供血动脉多少以及血管条件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我科接受治疗的211例静脉畸形患者,根据术前MRI特征分为局限型和侵润型。其中局限型122例,侵润型89例。均经皮直接穿刺,注入无水乙醇,栓塞病灶回流静脉,然后注入博来霉素A5。术后随访12~69个月。结果 211例中有效206例(97.63%),其中60例(28.43%)症状消失,48例(22.75%)接近正常,62例(29.38%)明显好转,36例(17.06%)轻微好转,5例(2.37%)无改善。本组患者总计治疗628次,6次出现组织坏死,5次出现周围神经麻痹,10次出现色素沉着,5次出现水疱,113次出现博来霉素所致的一过性发热或恶心、食欲不振。上述所有并发症均未给予特殊治疗,均自行愈合。本组未见严重并发症,如心肺衰竭或肺纤维化发生等。结论血管内治疗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可成为静脉畸形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08年4月~2010年5月以地塞米松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15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3例患者中,治愈116例,治愈率为75.8%,显效28例,显效率为18.2%,无效9例,无效率为6.0%。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消痔灵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少、损伤小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过程中注胶(NBCA)及单纯真丝线段作栓塞剂,经股动脉插管通过超选微导管栓塞畸形血管团13例。结果病灶被完全栓塞者1例,栓塞70%以上者3例,栓塞50%~70%者8例,栓塞50%以下者1例。栓塞后有3例表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为脑动脉脉畸形的治疗展现了较为理想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1999年间26例胃肠道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42%,ECT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为55%,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83%,剖腹探查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100%,保守治疗1例,病变肠段手术切除14例,介入治疗4例,其余行扩张血管缝扎,胃十二指肠结扎术或硬化剂局部注射,效果良好,结论 怀疑血管畸形致胃肠道出血时,首选内镜检查,进一步检查可行ECT,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诊断血管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必要时剖腹探查并可结合术中肠镜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最有效,辅以血管缝扎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肠血管畸形引起肠道出血的定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步雪峰肠血管畸形为粘膜下的微小病变,肉眼难以分辨。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病变部位可分成三型:I型为血管扩张型,病变多见于百肠及升结肠.老年人多见;D型为动静脉畸形,多发于小肠.以年轻人为多见;D型为毛细血管扩张型。肠血管畸形是隐匿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该病术后再出血率高达90%左右,术前如何提供可靠诊断依据,准确定位,减少手术盲目性,防止遗漏,是减少术后再发的关键。一、传统的诊断方法。1.气钡双重造影:由于肠血管畸形病变位于粘膜下,该检查对血管异常显示很不可…  相似文献   

15.
徐杨  魏蕾 《骨科》2016,7(3):213-214
海绵状血管畸形通常发生在颅内,很少发生在椎管内,并且椎管内血管畸形的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好发节段为胸段(54%~60%)、颈段(30%左右)、腰段(10%左右),患者多以肢体肌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于2012年12月28日收治小儿椎管内血管畸形一例,以颈部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国内外极少报道,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169例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分析,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治疗9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74例.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根据GOS预后评定:结果恢复良好106例,占62.7%;轻残47例,占27.8%,重残16例,占9.5%,无死亡病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在颌面部血管畸形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意义。方法:根据血管畸形类型、位置、范围的不同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并结合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结果:经过6个月~9年的随访,综合方法治疗颌面部血管畸形总有效率为79.2%,其中平阳霉素组为74.0%,平阳霉素结合手术组87.2%,手术组为79.4%,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结合手术组总有效率为75.0%。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作为微创技术的应用并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在颌面部血管畸形治疗中至关重要,可以大大减小组织创伤并简化治疗程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结构蛋白及血管形成因子(VEGF)在体表海绵状静脉畸形(cavernous venous malformation,CVM)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996-2000年CVM病理样本25例,取正常中、小型静脉各12例。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及VEGF、血管生成素-1(Ang-1)等血管形成因子的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结果:Ⅳ型胶原、Fn和Ln在海绵状静脉畸形与中、小静脉中的分类似,但表达量明显较少。畸形组织和小静脉VEGF表达明显强于中型静脉,小静脉Ang-1表达明显强于静脉畸形和中型静脉。结论:Ln及VEGF表达变化可能是海绵状静脉畸形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Ang-1表达减少可能参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血管塑形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尿较为少见。我院于1998~2003年共收治因血管畸形致特发性血尿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以往均采用形态学的分类方法 ,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这种分类方法将“血管瘤”一词不加区分地应用于多种血管性疾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血管性疾病 ,它们的生长方式、治疗方法和预后均不相同 ,所以很有必要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进行讨论。1 生物学分类1982年Mulliken[1] 报告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生物学分类方法。他在培养血管瘤组织的内皮细胞时 ,发现有些增殖活跃 ,有些却相对稳定 ,与临床结合后 ,将形态学分类中的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