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 结果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检测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指标,同时采用7级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日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分别为(1.75±0.86)分和(14.60±8.87)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膀胱病变(DCP)的疗效。 方法将83例DC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弥可保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膀胱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检查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时间、平均尿流率、高峰尿流率、腓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血糖指标、腓神经传导速度、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治疗组平均尿流率、高峰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弥可保治疗DCP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抑制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干预,包括饮水控制、间歇性导尿、膀胱区理疗、盆底肌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肛门括约肌的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检测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表面肌电信号,并根据排尿功能分级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扩张和收缩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扩张和收缩波幅分别为(81.2±47.8)ml、(25.37±5.65)μV和(36.47±5.02)μV,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效8例(26.7%),有效22例(73.3%),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3例(10.0%),有效17例(56.7%),无效0例, 2组患者显效率和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并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测定膀胱残余容量后,则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及入选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期间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达到膀胱平衡,干预组颈髓损伤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为(33.88±5.62)d,胸髓损伤患者为(34.75±6.63)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32.23±6.34)d,均较对照组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颈髓损伤患者为(45.87±7.86)d,胸髓损伤患者为(44.32±7.55)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40.56±8.67)d]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在入选1个月(12.5%)、3个月(6.3%)及6个月时(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膀胱平衡并抑制尿路感染发生,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2组患者均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对照组患者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每晚入睡前辅以冷、热交替的膀胱冲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检测2组患者膀胱内压力、容量、残余尿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而对照组有效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8.6%,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干预组尿路感染9例(25.7%),对照组尿路感染12例(31.4%),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可有效减少残余尿量,并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器(AGO)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方法完全性胸腰段SCI患者12例,入院后进行8周综合康复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装配AGO并进行针对性步行训练8周;分别于步行训练前及步行训练8周后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感觉和运动评定及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流率测定;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步行训练前、后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步行训练后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增加,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应用AGO进行步行训练有助于改善截瘫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使单次尿量增加及残余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实验组采用Crede手法按摩、电针刺激、间歇性导尿术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2.5%(2例)和25.0%(4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鄢茵  管细红  童华章 《全科护理》2016,(15):1530-153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张敏 《全科护理》2014,(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训练等相应护理干预措施,30d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30d后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及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开放导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以及停止导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尿失禁、尿路感染、尿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有助于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结果 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