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产科收治的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患者共4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产科中胎膜早破但不伴有新生儿感染的患者共4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析胎膜早破和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在不同孕周内新生儿分娩破膜时间上比较,观察组患者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在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破膜时间距离胎儿分娩时间上比较,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37周)胎膜早破患者与未足月(37周)胎膜早破患者的分娩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且存活率低,P0.05。结论对产妇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密切的动态监测,从而综合判断感染征象,适当的延长孕周并实时终止妊娠能有效降低胎膜早破和新生儿感染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2.
冯亚玲  周昌菊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5):431-43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湘雅三医院产科2005年4月~2006年11月收治的194例胎膜早破患者(其中未足月47例为A组;足月147例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孕周、分娩方式、宫内感染率、残余羊水指数和新生儿病率。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小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宫内感染率及新生儿病率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残余羊水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早产率高,宫内感染机会增加,围生儿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期待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的孕28周~36+6周胎膜早破孕妇62例,即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足月无胎膜早破孕妇62例作为对照组,探讨适当的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结果 6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孕28周~33+6周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孕34周~36+6周者,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足月无胎膜早破组相比,发生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采用适当的期待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刘静 《吉林医学》2009,30(15):1626-1627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不同孕周的临床治疗及母婴结局。方法:对因未足月胎膜早破而早产的310例不同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1—32^+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但能降低早产儿死亡率(P〈0.05);33—34^+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宫内感染率和剖宫产率高于非保胎组(P〈0.05);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非保胎组(P〈0.05);35—36^+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除导致宫内感染率及剖宫产率增加外(P〈0.05);其余指标与前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孕周末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处理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0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按照不同孕周分为A组(34周)、B组(34~37周),分别42例、58例,对其分娩方式、孕妇结局、胎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胎膜早破危险因素前三位的是感染占27.00%,人工流产、引产史占16.00%,宫颈机能不全占13.00%。A组剖宫产率为64.29%、B组为32.76%(P0.05);A组孕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A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感染、宫颈损伤等可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应加强针对性护理,以减少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母婴预后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单胎妊娠的10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胎膜早破组;同时收集未破膜110例早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按孕周各分为三组组,分析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及结局、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延长孕周时间等的差异。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膜早破组中28-31^+6周延长孕周成功率低于对照组(χ^2=8.79,P〈0.05),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早产儿的呼吸窘迫、脑室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的发生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围生儿并发症及母婴感染的发生与孕周及处理方式相关,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应采取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将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分为保胎组和未保胎组,分析导致其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原因及妊娠结局,总结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案。结果: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是发生生殖道感染,其次是患者曾有流产或引产史,羊水过多、胎儿臂位、多胎以及遭遇创伤等。未保胎组患者破膜距分娩的时间明显短于保胎组患者,差异显著(χ2=16.48,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及其新生儿发生感染的几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82,P>0.05),无统计学差异。处理PROM的有效方法是尽量延长患者的孕周,使其胎儿在出生时能更加成熟。结论:导致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原因较多。为了预防此病,临床医师应指导孕妇在妊娠早期进行必要的产前检查,尽早发现可导致PROM的高危因素,若孕妇已经发生PROM,应为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尽可能延长其孕周,有效降低此病患者及其新生儿发生相关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查阅并收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112例发生胎膜早破的孕产妇病历资料。结果该院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1.34%,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为8.4%,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94%;主要的高位因素有生殖道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宫腔操作史及宫腔压力增高等,其中生殖道感染是首要的高危因素,占35.71%;未足月胎膜早破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足月胎膜早破(P<0.05),同时胎膜早破可造成母体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及绒毛膜羊膜炎。结论胎膜早破可对生产方式及母婴造成不良影响,应重视高危因素,加强孕期保健、临床监护及处理,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和新生儿结局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50例与足月胎膜未早破的产妇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分为观察组,足月胎膜未早破的产妇分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对比胎位异常、生殖道感染、腹压增加、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史等因素及新生儿肺炎与窒息、病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位异常、生殖道感染、腹压增加、人工终止妊娠术史等因素都是引发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会造成新生儿出现窒息与肺炎、死亡的情况提升。  相似文献   

10.
潘镏镏  张贵英  王宁霏 《浙江医学》2018,(13):1461-1464,1468
目的探讨抗生素使用时机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84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按破膜时孕周不同分为A组120例(孕28周~31周+6)、B组114例(孕32周~33周+6)和C组150例(孕34周~36周+6);同时按破膜至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同,将各组孕妇进一步分为<6h、6~12h和>12h组。比较各组母亲发生产褥病率、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以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死亡的比例。结果A组破膜后6h内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比例均最低(均P<0.017);破膜12h内使用抗生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破膜12h后使用抗生素(均P<0.017);不同时间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褥病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死亡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破膜6h内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褥病率、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的比例以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的比例均最低(均P<0.017);破膜12h内使用抗生素,新生儿发生窒息、败血症的比例均低于破膜12h后使用抗生素(均P<0.017)。C组破膜12h内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褥病率、绒毛膜羊膜炎以及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的比例均低于破膜12h后使用抗生素;不同时间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抗生素使用时机与破膜持续时间均无关(P>0.05)。结论对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尽早使用抗生素能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孕周<34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使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是破膜6h内;≥34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使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是破膜12h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8-1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影响因素及不同孕周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治疗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8年1~10月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孕妇妊娠周数分为三组:第一组孕28~31~(+6)周70例、第二组孕32~33~(+6)周64例、第三组孕34~36~(+6)周66例。选取同一时间段产检孕妇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统计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时长、妊娠结局。结果胎位异常、引产流产史和生殖道感染是影响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第二组治疗时长比第一组和第三组有显著延长(P0.05)。第一组的Apgar评分显著低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0.05),第一组的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率显著高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与胎位异常、引产流产史和生殖道感染有关。妊娠32~33~(~(+6))周出现胎膜早破采用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抗生素处理方案,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分娩的胎膜早破病例1 659例。根据其发生胎胎早破的孕龄分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组(n=220)与足月胎膜早破组(n=1 439)。观察胎膜早破发生情况;分析1 659例胎膜早破原因;比较不同类型胎膜早破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分析胎膜早破中剖宫产指征。结果: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7.9%,其中未足月胎膜早破220例,发生率为2.4%,占所有胎膜早破的13.3%;足月胎膜早破者为1 439例,发生率为15.6%,占所有胎膜早破的86.7%。导致胎膜早破的原因主要为流产和引产史、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瘢痕子宫、生殖道感染、妊娠期高血压、多产、臀位、多胎妊娠、子宫肌瘤、羊水过多。其中流产和引产史492例占33.74%,远高于生殖道感染108例占7.41%,成为胎膜早破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未足月胎膜早破组剖宫产率为50.45%,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的2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3.64%,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胎膜早破中剖宫产共512例,其他因素占42.00%。结论:胎膜早破可对新生儿造成不良结局,尤其是未足月胎膜早破,流产和引产史成为胎膜早破发生的新的高危因素,应重视孕前和孕期保健,避免不必要的流产和引产操作,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对14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63.4%未足月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存在。孕28~32周与孕32~37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孕32~34周与孕34~37周的分娩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28~34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比明显高于孕34~37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孕28~34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宜采取保胎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选择合适分娩时机能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2月份收治的8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按不同孕周进行分组。结果:孕28~32周20例中有3例新生儿窒息,32~34周27例有2例新生儿窒息,34~36周33例有1例新生儿窒息。80例患者中无1例孕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结论:对孕龄小于32孕周,且无明显胎儿宫内窘迫及宫腔感染者应尽量延长孕龄至32周以上,大于32孕周的尽量促胎肺成熟治疗2天以增加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未足月(孕周为28~37周)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检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33例),细菌感染组(30例),非细菌感染组(32例)和混合感染组(31例)。比较4组患者的入院孕周、分娩孕周、保胎天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宫内感染率、胎盘病理阳性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程度、新生儿并发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细菌感染组与混合感染组患者的分娩孕周、保胎时间明显缩短,新生儿体质量明显降低,胎盘病理阳性率及宫内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加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生殖道细菌的培养及检测,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可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未足月双胎胎膜早破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将40例未足月双胎胎膜早破患者设为治疗组,选取同期40例未足月单胎胎膜早破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胎膜早破发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生长受限、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时间、胎膜破前宫缩发生率、破膜至终止妊娠时间、终止妊娠孕周、促胎肺成熟时间≥48 h、使用宫缩抑制剂、早产、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为导致患者出现胎膜早破的主要因素,临床处理中较为棘手、出现早产率较高和新生儿预后困难,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预防未足月双胎胎膜早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并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的预防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4月问本院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信息,按早产儿出生后有无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统计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对可能的相关高危因素包括孕周、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母亲绒毛膜羊膜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PROM的发生率为2.96%,共有376例早产儿符合研究标准,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为42.82%。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OR值排序,依次为孕周、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母亲绒毛膜羊膜炎。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与较多因素有关,孕周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而Apgar评分及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也是PPROM后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应尽量纠正或避免高危因素,预防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保胎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 临床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保胎组(60例)和非保胎组(78例),再根据胎膜早破时间将其分为28-31孕周32例、32-33孕周56例,34-36孕周50例.比较不同孕周组保 胎治疗患者和非保胎治疗患者母儿结局.结果 28-31孕周组中保胎组患者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保胎组患者(P<0.05),而宫内感染率显著低于非保胎组患者(P <0.05);32-33孕周组中保胎组患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保胎组患者(P<0.05),而宫内感染率和剖宫产率显著高于非保胎组患者(P<0. 05);34-36孕周组患者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褥感染率、NRDS发生率与保胎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非保胎组患者(P<0.05). 结论 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围生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孕周的患者不同并发症发生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期待治疗的保胎过程中要 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测,以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保胎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周在28周到36周之间单胎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孕妇35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孕周35周作为界限,将孕周在35周及以下的孕产妇和孕周在35以上的孕产妇分别设定为A、B两组。再按照保胎时间(保胎到分娩的时间段)的不同,以48h为界,将A、B两组患者各分为两小组,对照分析不同组别的母婴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周35周以上的孕产妇母婴结局显著优于孕周35周以下的,且P0.05;保胎时间大于48h的孕产妇出现产褥感染和绒毛膜羊膜炎的几率均高于保胎时间短于48h的,差异显著,具有比较意义。A组孕产妇中,保胎时间大于48h的胎儿发生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部感染的几率低于保胎时间短于48h的,B组孕产妇的保胎时间对胎儿的影响不大。结论:围生儿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孕妇的孕周及保胎时间有关,对影响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加强孕期保健,对于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与发病率,改善孕妇与新生儿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未足月胎膜早破应用期待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100例,将其按照破膜时孕周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对照组产妇孕周在27-34周,试验组产妇孕周在35-36周,两组均采用期待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母婴结局,并对两组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死亡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产妇分娩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期待治疗,尽量延长孕周并适时终止妊娠,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