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纤毛蛋白-1(NR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6 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2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30 例非内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及卵巢异位囊肿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非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中NRP-1 的表达情况。结果 (1)所有异位内膜、内膜癌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RP-1 的表达。(2)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RP-1 的表达强度低于同期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P<0.05),且丧失正常子宫内膜表达的周期性变化。(3)内异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内膜癌组织中NRP-1 的表达强度高于在位子宫内膜(P<0.05),无正常内膜表达的周期性变化。结论 内异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RP-1 的表达可能与其血管化程度有关;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RP-1 表达水平的减少,可能与内异症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IL-18表达,探讨IL-18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人子宫内膜和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IL-18表达.结果 IL-18的免疫组化结果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子宫的上皮细胞,基质细胞也有表达,但是较弱.IL-18对照组子宫内膜标本阳性的灰度值高于内异症子宫在位内膜组而内异症异位灶组织阳性的灰度值最低,和对照组以及内异症在位内膜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在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影响内异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glutaryl-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HMG—CR)抑制剂,是一种高效降血脂药物,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近年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血管生成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以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生长为特征,血管生成在内异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将就此药物与内异症相关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异症病症状态下蒙药枸杞子-7与GSH-Px活性的相关性.方法:以内异症动物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蒙药枸杞子-7为示例药物,通过酶标法测定肝组织和子宫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观察枸杞子-7与Ⅱ相代谢酶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状态下蒙药枸杞子-7大、中、小剂量组肝脏和子宫组织中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初步认为,在内异症模型状态下蒙药枸杞子-7可能是GSH-Px抑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COX-2在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手术对照组、内异症模型组、痛可舒治疗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COX-2表达情况。结果手术对照组、内异症模型组、痛可舒治疗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COX-2的表达不同,内异症异位子宫内膜的表达高于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痛可舒治疗后异位子宫内膜COX-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内异症异位子宫内膜COX-2表达在各时间点间差异有比较意义(P<0.01)。结论COX-2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之一,痛可舒可使其表达下降,对COX-2的深入研究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比较组织蛋白酶D在正常子宫内膜、内异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含量。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的组织蛋白酶D随月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变化,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内异症在位内膜腺上皮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无明显差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异位内膜腺上皮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显著高于同组患者的在位内膜。结论内异症异位内膜腺上皮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增高与内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内异症[1]。内异症是妇科的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内异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达10%~15%。内异症患者中有20%~90%可表现为慢性盆腔疼痛及痛经,而25%~35%的不孕患者与此病有关,故对内异症的研究和诊治,不仅符合患者本身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重要内容。内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因此对内异症的诊疗仍在研究探讨中。现就对内异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巨噬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和干扰素(IFN)-γ的水平与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作为内异症组,以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离、培养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腹腔液巨噬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培养上清液中IL-1α、IL-1β和IFN-γ的浓度。结果:内异症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α、IL-1β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与月经周期及疾病分期无关。两组分泌IFN-γ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异症患者分泌IL-1水平升高,而分泌IFN-γ的相对不足,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以外的部位。内异症组织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可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包块,发生在卵巢部位则称为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自1860年Rokitansky首次报道内异症至今,内异症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因其发病率在育龄期妇女已达10%~15%,而在不孕患者中,内异症发病率可达80%,内异症患者的不  相似文献   

10.
李晶 《沈阳部队医药》2007,20(6):403-403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以内膜异位于卵巢、子宫肌层、子宫骶韧带等盆腔器官多见。随着剖宫产手术例数的增加,腹壁切口内异症明显增多。现将我院4年间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内异症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为内异症施行手术共617例,其中腹壁切口内  相似文献   

11.
周争立 《云南医药》2001,22(5):921-923
子宫内膜异位症 (简称内异症 )为卵巢激素依赖性疾病 :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存在芳香化酶及其mRNA ,病灶组织局部呈高雌激素状态 ,而且随着血中雌激素消长而萎缩增殖〔1〕;与以往的观点相反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孕激素是内异症的促生长因素〔2〕。因此 ,药物治疗内异症主要通过抑制卵巢功能 ,达到闭经和促使异位内膜萎缩。目前 ,内异症的药物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 ,本文对此综述如下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疗法继丹那唑后 ,内异症药物治疗的热点一直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 〔3〕。GnRH -α…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是一个能周期性脱落和生长的组织,在妇女生育期间大概有400次的循环。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清的妇科疾病,当子宫内膜异位在子宫腔以外呈现周期性生长内异症即形成,并经常引起疼痛和不孕。生育期妇女内异症的患病率约为10%,内异症的诊断需要在可视状态下获取病理组织并行组织学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内异症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CD57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K细胞,观察其分布特点并计数其密度,并与正常妇女子宫内膜的对照研究。结果:CD57阳性的NK细胞存在于内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增殖期与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内异症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之间及与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NK细胞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内异症组的异位内膜NK细胞密度有增多的趋势。结论:(1)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NK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2)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NK细胞的功能可能受抑制,致使共不能清除异位的内膜。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ndom etrios is,EM)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约有10%~15%的生育年龄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内异症,作为一种具有侵袭性、复发性等恶性行为的良性疾病,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内异症患者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10%,且有明显上升趋势,80%的患者有明显的痛经,50%合并不孕,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巨噬细胞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成为内异症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研究对内异症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及其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对本院1994-2004年收治的11例会阴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10年。结果子宫内膜移位种植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与月经周期同步,周期性疼痛发作性肿块,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单用药物治疗一般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应以手术切除病灶为主。结论手术切除移位病灶是治疗本症的首选方法。预防本症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AZ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内异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AZA作用24 h后,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检测HOXA10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OXA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AZA作用24h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OXA10的甲基化水平下降;同时HOXA10的表达增加.结论:AZA可通过抑制内异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HOXA10的高甲基化,上调HOXA10的表达,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uPA系统)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及其受体(uPAR)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上的表达,探讨三者与内异症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病理蜡块标本中的uPA uPAR PAI-1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uPA uPAR PAI-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uPA uPAR PAI-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uPA、uPAR、PAI-1的表达的变化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症状是疼痛及不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报道如下。1内异症的定义传统的观点认为内异症即为子宫内膜超过子宫腔范围的外在性生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卵巢激素依赖的内膜异位现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多发生于盆腔内的卵巢、子宫、子宫直肠后陷凹,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腹壁切口、会阴切口、脐等部位[1].国内外文献报道内异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的诊治进展主要是针对发生在盆腔脏器的异位病灶.对较少见的其他部位内异症而言,其确切的发病率、临床诊治情况却少有共性分析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