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观察全髋置换后康复干预开始时间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7/2008-03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治疗的患者165例,根据置换后行康复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早期康复组(n=56):男27例,女29例;年龄44~79岁,置换前患髋Harris评分为(47.4±1.3)分,全髋置换后3 d行康复治疗。中期康复组(n=63):男37例,女26例;年龄48~80岁,置换前Harris评分(45.6±2.1)分,全髋置换4~21 d后行康复治疗。延迟康复组(n=46):男24例,女22例;年龄47~81岁,置换前Harris评分(46.3±1.5)分,全髋置换21 d后行康复治疗。3组按统一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功能锻练。于置换前,置换后1,2,3个月行Harris评分比较。 结果:行康复治疗的患者1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置换前3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康复治疗后,置换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康复组平均(89.1±6.3)分,中期康复组平均(60.1±3.7)分,延迟康复组平均(54.6±3.5)分,早期康复组得分高于中期康复组及延迟康复组(P < 0.05)。置换后2个月Harris评分早期康复组平均(90.1±4.3)分,中期康复组平均(85.7±5.3)分,延迟康复组平均(69.8±3.8)分,早期康复组、中期康复组与延迟康复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早期康复组平均(94.8±2.3)分,中期康复组平均(92.2±3.2)分,延迟康复组平均(90.5±3.1)分,3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早期系统康复治疗有利于全髋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选择2006-07/2008-04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3例(107髋)。按置换方法不同分为2组:微创组47例47髋:股骨头坏死15例15髋,股骨颈骨折28例28髋,骨性关节炎4例4髋,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常规置换组56例60髋:按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方法进行;记录置换过程中、置换后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10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微创组随访3~11个月;常规置换组随访7~22个月。微创组置换过程中、置换后平均出血量少于常规置换组(P < 0.05);常规置换组1例置换后发生深静脉栓塞,微创组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组随访3个月时Harris评分为(87.0±4.2)分,与常规置换组(89.0±3.8)分相近(P > 0.05);提示微创组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快,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置换组。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2004-03/2005-03抚顺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79岁;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前Harris评分(46.2±5.3)分。同期采用常规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5例43髋,男22例,女13例;年龄31~78岁;16例使用混合型假体(髋臼非骨水泥型,股骨骨水泥型),其余病例均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前Harris评分(43.4±4.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置换期出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3.1个月。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围置换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比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9.0±6.1)分和(88.1±7.4)分,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常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中1例置换后脱位,切开复位,经2周牵引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良好;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未发生脱位。提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围置换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青年患者,因髋关节疼痛或强直行非骨水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7-01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2例(66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男34例,双侧髋关节受累19例,单侧15例;女8例,双侧5例,单侧3例;年龄18~40(29.60±6.35)岁,病程4~20(10.70±5.13)年。全部患者均采用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及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表现结合髋关节总活动度进行评价,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改善的评价,X射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射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 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08个月,疗效满意。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由置换前的平均(43.07±37.37)°提高到置换后(190.57±31.61)°。Harris评分置换前7~64(32.10±16.16)分,置换后2年随访时,Harris评分(86.71±7.16)分,较置换前(32.10±16.16)分明显提高,其中优25例(41髋),良11例(17髋),中5例(7髋),差1例(1髋),优良率88%。X射线平片观察未见假体松动,6髋(9%)发生异位骨化。随访42例(66髋)关节均无感染,假体无松动、移位、折断以及脱位。 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骨质疏松年轻者,全髋关节置换前后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5~65岁,均为单侧。根据Garden分型标准:GardenⅢ型4例,Ⅳ型8例;置换前Harris评分差11例,可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个月。置换时间30~65 min,平均46.5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20 mL。置换后X射线平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8.3°;前倾角16°~ 23°,平均19.4°。全部患者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置换后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优(90~97分)11例,良(81~89分)1例,平均(93.6±2.7)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具有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为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08-08/2007-02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26例(29髋),男11例,女15例;年龄46~78岁,平均53岁;其中3例为双髋。按Crowe分型分类:Ⅰ型3髋,Ⅱ型11髋,Ⅲ型12髋,Ⅳ型3髋。置换前按Harris评分标准平均(47.1±4.6)分。全部患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型3例,混合型5例,生物型21例。所有患者置换顺利进行,置换后伤口均Ⅰ期愈合。置换后5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4.5±6.4)分,与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7.1±4.6)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732 4,P < 0.05)。26例患者置换后关节脱位1例,精神症状2例。随访X射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基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0):5547-5550
背景:继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将严重改变压应力系统和张应力系统之间的受力平衡。而保留股骨颈则保留了股骨颈健康骨结构,使假体应力沿股骨近端生理状况分布,亦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 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03-03/2008-04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2髋,均应用S-ROM假体(Depuy,美国),假体分为髋臼部分和股骨部分。记录髋关节置换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全髋关节置换时间30~7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70~200 mL,平均110 mL。置换后X射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44.1°,前倾角平均21°。置换后第5天髋关节摄片确认置入假体正常后即要求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置换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32.7±6.3)分,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2±4.1)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04-09/2006-1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8例(8髋),男2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6岁;置换前行X射线摄片及CT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患侧髋臼角(Sharp角)均> 45°,股骨头包容不良,关节间隙缩窄,shenton线连续性欠佳。按Crowe分期,CroweⅡ期5例5髋,CroweⅢ期3例3髋。置换前Harris评分44~62分,平均50分。全部患者均采用全髋置换,假体采用非骨水泥或混合型固定模式,其中非骨水泥生物固定者6髋,水泥固定者2髋。所有患者髋臼侧均采用髋臼内壁截骨内移法安放髋臼假体。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临床随访观察截骨断面及植骨块愈合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个月,全部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访病例中未出现感染、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置换后6个月Harris评分86~94分,平均88分。置换后3个月X射线平片提示截骨断面及植骨块愈合良好。提示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作用明显,早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改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选择,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存在较高的危险因素。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 方法:对24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拄拐9例,轮椅1例;严重疼痛22例;10例(15髋)关节强直。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1.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5.4°。所用假体包括生物型18例(24髋)、骨水泥型3例(5髋)、混合型3例(4髋),均为金属合金股骨柄对高分子聚乙烯内衬(摩擦界面)。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28髋(84.9%)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自由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0.1分,其中优10髋,良18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84.8%;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59.6°;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5)。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为87.5 %。2髋(6.1%)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感染、骨折、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下沉,尚无患者进行翻修。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 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S-ROM假体可以进行多种组合,使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最佳的全髋关节置换方案。 目的:观察使用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 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2-11/2007-02收治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57例(63髋),均应用S-ROM型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进行Harris评分比较置换前后髋关节功能,拍摄X射线片随访假体松动、下沉、断裂、骨质吸收和骨折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5年,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 4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髋脱位,予以手法复位牵引,肌力恢复后不再脱位。其余患者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发生。Harris评分为70.20~92.10分,平均88.30分,与置换前比较改善明显(P < 0.05)。X射线片检查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断裂、骨质吸收和骨折等现象。结果提示,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其中疗效评估,尤其是中期疗效缺乏长期随访及系统的评估标准。 目的: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2001-07/2003-03采用生物型假体治疗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假体均为美国Stryker公司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进行5.3~8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评估根据置换后随访双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臼杯、股骨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磨损速度与趋势;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臼杯及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作为止点。 结果与结论: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平均41分提高到最近随访时的平均91.3分。未出现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未发现骨盆局限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3±0.06) mm/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臼杯及股骨假体的生存率均为100%。中期随访结果(至少5.3年)表明,生物型假体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提供理想固定效果,临床疗效满意。未发现无菌性松动,骨溶解的发生率亦低下。但患者年龄越大,发生松动的概率越大,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恢复及假体生存率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此组患者置换后对关节活动度的要求较老年患者的更高。 目的:回顾性分析生物型假体在中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是否能促进功能恢复,减少骨质疏松及磨损,延长假体寿命。 方法:选择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中年患者,对该组患者分别于置换前、置换后6个月,1年,4年及7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以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生存率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效果,以任何原因形成的松动或翻修时间为截尾时间。 结果与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1年,4年及7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假体(P < 0.05),7年生存率也高于骨水泥型假体(P < 0.05)。结果证实非骨水泥型假体较骨水泥型假体更能促进中年患者置换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评价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0月对24例(3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Zweymüller螺旋臼假体置换,随访时间14~62个月,平均37.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髋臼稳定,关节活动度增加,X线片示假体与骨组织整合良好,假体周围无透亮线,髋臼假体无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3.6分(17-46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6.3分(79-96分)。[结论] 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适用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病例,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摘要:1996-03/2003-03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侧严重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病变患者17例(24髋),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时年龄20~52岁,平均35岁;采用Harris评分方法及X射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17例患者24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120个月,平均87个月。Harris评分从置换前平均34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6.4分,优良率87.5%。X射线片见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无假体感染及脱位。1髋出现5 mm的假体下沉,发生于置换后1年内,经过5年以上随访观察,假体未进一步下沉,并与骨质接触良好,目前无松动表现。提示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疗效影响较大,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技术进行骨质重建,可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 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 (P < 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