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血压病人肱动脉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肱动脉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是否相关.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4例(EH组),健康自愿者47例(NC组)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结果 EH组与NC组间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EH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僵硬度较NC组显著升高(P均<0.05),EH组的颈动脉扩张性较NC组显著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内径密切相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扩张性、僵硬度密切相关,而且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径、扩张性、僵硬度各参数间也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扩张性与僵硬度与肱动脉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人肱动脉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肱动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是否相关。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4例(EH组),健康自愿者47例(NC组)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结果 EH组与NC组间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EH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僵硬度较NC组显著升高(P均<0.05),EH组的颈动脉扩张性较NC组显著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内径密切相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扩张性,僵硬度密切相关;而且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径,扩张性,僵硬度各参数间也密切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扩张性与僵硬度与肱动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重构与内皮素、一氧化氮及二者比例变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ET/NO值的变化以及ET、NO二者比例的变化与颈动脉重构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43例 (原发性高血压组 ) ,健康自愿者 40例 (正常对照组 )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应用Griess法测定NO含量。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NO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而ET、ET/NO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NO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呈负相关 (γ =-0 .2 6 7,P <0 .0 5 ) ,与颈动脉扩张性呈正相关 (γ =0 2 97,P <0 .0 1)。ET、ET/NO值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呈正相关 (γ =0 .2 98、γ =0 .2 0 3,P均 <0 .0 1) ,与颈动脉扩张性呈负相关 (γ =-0 .30 3、γ =-0 .172 ,P均 <0 .0 5 )。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ET水平较健康人增加 ,而NO较健康人降低 ,二者存在比例失衡。ET、NO及二者间的比例失衡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病人踝臂指数(ABI)与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的关系。方法将182例高龄高血压病人按ABI的高低分为2组:A组51例,ABI<1. 0; B组131例,ABI≥1. 0。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的PSV、肾动脉阻力指数(RI)、血糖、Hb A1c、肌酐(Cr)、UA、血脂、Hb及诊室血压水平。结果 A、B组的PSV分别为(94. 71±44. 97) cm/s和(79. 54±29. 19) cm/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P<0. 01),2组UA、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SV与ABI呈显著负相关(P<0. 01)。结论高龄高血压病人PSV的增快与ABI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经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斑块及两侧颈总动脉内径、扩张性(CD)、顺应性(CC)。EH组分为LVMI正常组及LVMI增高组。所测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H组CCA-IMT高于对照组,LVMI增高组最高;EH组颈总动脉CC和CD较对照组均低;EH组中LVMI增高组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最高,LVMI正常组次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EH颈动脉重构与LVH存在相关性,颈动脉重构发生早于LVH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压水平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与颈动脉血流速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队列研究人群中55~65岁年龄段,无脑卒中、心脏病和糖尿病史者1 084例,依据基线调查时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高血压类型进行分组,其中收缩压按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kPa)分为9组,舒张压按每增加5 mm Hg分为8组,根据血压水平分为4种类型,比较和分析各组间颈动脉血流速度指标的差异。结果当收缩压≥120 mm Hg或舒张压≥80 mm Hg时,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当收缩压≥16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时,脑血流速度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不同类型高血压组间的流速差异主要表现为左侧Vmin和右侧Vmax,各组的流速均显著低于血压正常患者(P<0.01)。结论从脑供血角度,理想的血压水平应<120/80 mm Hg,当血压水平≥160/100 mm Hg时,颈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a)(Lp(a))的变化及其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重构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3例,健康自愿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ox-LDL及LP(a)。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Lp(a)及ox-LD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Lp(a)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r=0.204,P<0.01),与颈动脉扩张性(CD)无关。ox-LDL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389,P<0.01),与CD呈负相关(r=-0.386,P<0.05)。结论 高血压病人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脂蛋白(a)水平较健康人增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相关,而脂蛋白(a)仅与颈动脉结构改变有关,可能与颈动脉功能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所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其24小时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内膜中层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可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可扩张性、僵硬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与死亡峰值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与死亡峰值时间的探讨(摘要)白梅王红宇郭春风张琳齐志芬通过对166例高血压病人与110例正常人心率和心率变异(HRV)分析以及与165例高血压死亡病人峰值发生时间的对照,以探讨高血压病人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指数(HRVI)减低与室性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410例,根据颈动脉血管彩超将其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阴性者为对照组(n=138),颈动脉斑块阳性者为试验组(n=27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使用Spearman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男性比例高、年龄大、血肌酐、脉压及血浆HCY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与颈动脉斑块呈独立相关(比数比为1.059,P=0.001)。
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与颈动脉斑块非独立正相关。 相似文献
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410例,根据颈动脉血管彩超将其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阴性者为对照组(n=138),颈动脉斑块阳性者为试验组(n=27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使用Spearman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男性比例高、年龄大、血肌酐、脉压及血浆HCY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与颈动脉斑块呈独立相关(比数比为1.059,P=0.001)。
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与颈动脉斑块非独立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用于评价左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障碍已为人们熟知,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也可能有变化。目的探讨应用组织速度显像(TVI)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依照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组患者(n=139)分为左室肥厚组(LVH 组,n=61),与非左室肥厚组(N-LVH 组,n=78)。对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76)利用 TVI 测量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长轴切面二尖瓣环六位点收缩期峰速度均值(M-Sa)、舒张期早期运动速度(M-Ea)、舒张期晚期运动速度(M-Aa)、计算 Ea/Aa,以及 E/Ea。比较3组间心功能指标的差异及各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M-Sa 在正常对照组、N-LVH 组、LVH 组进行性降低(6.6±1.1)、(5.9±1.2)、(5.2±1.5)cm/s,N-LVH 组、LVH 组 M-Sa、M-Ea、M-Ea/M-Aa 低于对照组(P<0.01),LVH 组又低于N-LVH 组(P<0.05)。M-Sa 与 LVMI(r=-0.363,P<0.01)呈负相关。M-Sa 与 M...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与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与功能变化的级影响因素。方法:对89例无合并症的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超场所主动图心脏结构和功能测值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甄选出对左室结构和功能有独立影响因素。在校正这些因素影响后,比较不同左室构型组间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差异,8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和结论:对心脏收缩 舒张功能有独立影响的因素不尽相同,血压水平和解剖结构是两个最重要影响因素。校正包括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ISH)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与颈-股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cfPW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维吾尔族老年ISH患者118例作为ISH组,维吾尔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115例作为EH组,并选择年龄与之相匹配的维吾尔族血压正常人群( NT)100例作为NT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超声技术测定IMT,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cfPWV。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hs-CRP与cfPWV及IMT的相关性。结果: ISH组、 EH组hs-CRP、 cfPWV及IMT均高于NT组( P<0.05);ISH组hs-CRP、 cfPWV及 IMT 均高于 NT 组( P <0.05)。相关性分析表明, hs -CRP 与 cfPWV、 IMT 呈正相关( P <0.001)。结论:维吾尔族老ISH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cfPWV及IMT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抵抗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并且它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分泌蛋白.本研究主要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7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他们的血清抵抗素水平由低到高平均分为3组,第一组(血清抵抗素水平1.233~3.701 ng/ml)91人,第二组(血清抵抗素水平3.728~8.777 ng/ml)91人,第三组(血清抵抗素水平8.809~28.658 ng/ml)90人.结果:第三组的颈动脉IMT和颈动脉最大IMT均大于第一组和第二组(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在控制了年龄、血糖、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等因素之后,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IMT(β=0.220,t=5.793,P=0.000)呈独立的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年龄、血糖、体重指数、舒张压、糖尿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之后,血清抵抗素水平与颈动脉最大IMT(β=0.189,t=4.733,P=0.000)也呈独立的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增厚的颈动脉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 1级、2级高血压病患者6 2例 ,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 ( 32例 )和对照组 ( 30例 )。均以卡托普利 ( 2 5mg ,Tid)和双克 ( 12 5~ 2 5mg ,Qd)控制血压。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 2 0mg ,Qd。观察治疗 12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后测定左室重量指数 (LVMI)和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在血压降低的同时LVMI及血清PCⅢ浓度也较治疗前降低 (P <0 0 5或P <0 0 1)。辛伐他汀组对血清PCⅢ浓度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 (P <0 0 5 ) ,而对LVMI的降低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具有逆转高血压心肌纤维化改善左室重构的作用 ,这些治疗引起的变化可能发生于左室重构逆转之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2013年我院收治的EH患者150例为EH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根据CAIMT和Hp-IgG检查结果将EH组患者分为CAIMT增厚组89例和CAIMT非增厚组61例,Hp感染组67例和Hp非感染组83例。EH组CAIMT1.0 mm者所占比例(59.3%)和Hp-IgG阳性者所占比例(44.7%)均高于对照组(12.0%,28.0%)(P0.05)。CAIMT增厚组Hp-IgG阳性者所占比例(55.1%)高于CAIMT非增厚组(29.5%)(P0.05),Hp感染组CAIMT1.0 mm者所占比例(73.1%)高于Hp非感染组(48.2%)(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IMT增厚与Hp感染率呈正相关(r=0.787,P0.01)。Hp感染组血清TG、TC、LDL-C、HCY、hs-CRP高于Hp非感染组,HDL-C水平低于Hp非感染组(P0.01)。结论 EH患者CAS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炎性反应、血脂代谢及HCY水平促进CAS的发生和发展,清除或预防Hp感染可能是防治EH患者发生CAS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利用离体结合在体实验探讨心肌营养素-1(CT-1)在高血压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离体实验用160 mm Hg的高静水压刺激原代培养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同时用心肌营养素-1的反义寡核苷酸进行干预。分别用MTT法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放免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CT-1蛋白的表达。以L-NAME诱导的一氧化氮缺乏性高血压大鼠作为在体实验模型。用卡托普利进行干预。12周后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及羟脯氨酸的浓度,同时检测心肌中CT-1的表达。结果高静水压能明显促使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加,CT-1合成上调(光密度值1.56±0.24 vs 0.95±0.19,P<0.01),而CT-1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高静水压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血管紧张素Ⅱ分泌。而进行在体实验的大鼠给予L-NAME后血压明显升高,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羟脯氨酸分泌增加,CT-1表达上调(光密度值1.79±0.21vs 1.02±0.12,P<0.01),经卡托普利干预后,与L-NAME组相比,血压明显下降,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浓度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减少,CT-1表达下调(1.12±0.15 vs 1.79±0.21,P<0.05)。结论从在体和离体实验证明CT-1在高血压心室重塑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且这一作用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高血压大鼠心脏重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结扎SD大鼠腹主动脉造成高血压模型,以NAC(75mg/d)干预4周,测大鼠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血压、左室质量,观察心脏组织谷胱甘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分布,并观察心脏组织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手术组相比,试验组大鼠收缩压明显降低[(161±6)vs(198±10)mmHg,P<0.05],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EF(77.2±6.4)%vs(90.6±2.7)%,P<0.05],谷胱甘肽在心肌组织中的含量显著增加,而左室质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均有显著降低,心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结论NAC通过增加心肌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改善心肌组织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减缓高血压大鼠心脏的进一步重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