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栓塞(YenoH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DVT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胆道术后发生下肢DVT的45例临床资料。本组采用抗凝、溶栓治疗35例.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8例,手术取栓2例。结果全组病例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腹腔镜胆道手术病人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围手术期的积极预防及早发现,早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是大手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而髋关节矫形术病人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拟从围术期病人、手术和麻醉方面全面分析髋关节矫形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腹部外科术后病人存在自身特定的以及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时须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并结合病人的出血风险的高低选择最佳预防方法。而下肢DVT的治疗则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清除或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总之,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3例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高龄、并存疾病、手木及应用脱水药物等是DVT和PE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存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促溶药物加手术的综合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黄新天 《腹部外科》2010,23(4):201-202
无论在国内或西方,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均为常见病,其中2/3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3则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常发生于下肢,如未及时和正确治疗,常遗留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但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则是PE,而PE的栓子95%来自下肢深静脉及盆腔静脉血栓的脱落.  相似文献   

8.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亚基(AMPKα2)被证实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并可能通过调控肌细胞形态与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发展。目的:探索AMPKα2的编码基因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828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DVT组255例,术后发生DVT;非DVT组573例,术后未发生DVT。分析828例患者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患者中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DVT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2例;年龄18 ~55岁.以静脉造影阳性结果为诊断DVT的“金标准”,其中血栓组18例(26.9%),非血栓组49例(73.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复杂骨折(OR=3.773,P=0.038)、合并血管神经损伤(OR=2.603,P=0.002)、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697,P=0.002)、下肢深静脉超声阳性(OR=3.068,P<0.001)是导致股骨干骨折后新发下肢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骨折类型复杂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主要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主要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盆腔和腹部手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Q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9):1297-1299
手术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盆腔和腹部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未进行血栓预防的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以及大型妇科手术住院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比例可达15%~40%,未进行血栓预防的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为15%~30%,致死性肺栓塞为0.2%~0.9%。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生于下肢,大多在手术中和手术后数日内起病,术后5—9天发病者仅占10%左右。由于DVT发病初期可并发肺梗塞,长期后又可演变为血栓后遗症,即使再通后又能造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和能力,固此DVT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是目前国内外外科领域中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PTE)。因此,积极预防这一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DVT的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夏仙  王林 《浙江创伤外科》2011,16(3):316-31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1例骨科手术术后下肢DVT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其结果。结果 41例DVT患者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全部治愈。结论骨折和创伤后,尤其是骨盆骨折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手术前后的预防,一旦发生,应尽早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生电治疗对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287例。随访5~55个月。134例患者行内生电治疗2周,153例未行内生电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仞步判断,彩超或造影检查确诊。[结果]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中仅7例发现深静脉血栓;而未接受内生电治疗的患者有1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问差异显著(P〈0.01)。[结论]安德生内生电流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屡见不鲜,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还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一旦形成,单纯抗凝、手术取栓以及系统溶栓的疗效以及安全性都不尽人意。腹部手术后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防止PT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因素、手术因素、并存疾病及并发症因素、其他因素,为孕期、围产期及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采用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后,老年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和转归情况。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375例(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足底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等康复预防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对有症状患者行肺动脉CT造影排查肺动脉栓塞(PE)。 结果共349名患者获完整随访,随访率92.5%。随访期间无症状性PE,DVT共38例,总发生率为10.9%,均为远端DVT。手术同侧DVT 38例,双侧3例。症状性DVT共27例(27/38,71.1%),无症状性DVT 11例(11/38,29.0%)。单纯腓肠肌间静脉血栓29例,单条小腿静脉血栓3例,混合静脉血栓6例。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DVT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01),其中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6.3%,显著高于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组的4.7%。单纯腓肠肌间静脉血栓未予药物治疗,其他DVT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4 w。术后8 w,有26例(26/38,68.4%)血栓完全消融,12例(12/38,31.6%)血栓未完全消融,但所有DVT相关临床表现均消失,无残留血栓后遗症,且无血栓进展或新发PE。 结论采取多模式预防措施后,老年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率低,且均为远端DVT,经观察或短程抗凝治疗,症状消失并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导致其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DVT认识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变化。国内血管外科相关专家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临床指南与临床经验,并结合国内现状,进行了多次深入探讨,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型及腔内治疗方法等方面达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专家共识》,为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