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磁共振FLAIR序列和DT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FLAIR序列和DTI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及DAI病灶平均ADC值及FA值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确诊的D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均在常规MRI扫描基础上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TI)扫描,比较两者DAI病灶的检出数目,分析信号特征,分区(大脑半球、胼胝体区、脑干区、小脑半球)测量DAI病灶的平均ADC值及FA值,并与正常对照组相应分区的平均ADC值及FA 值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FLAIR序列和DTI共发现DAI病灶98个,其中DTI显示病灶而FLAIR为阴性的病灶数为11个,FLAIR显示出病灶而DTI为阴性的为5个,各区DAI病灶较之对照组,平均ADC值以降低为主,无变化及升高并存,而FA值降低.结论 对于急性期DAI病灶的显示,DTI比FLAIR序列敏感,FA值变化较平均ADC值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诊断中的价值及SWI上病灶数目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1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DAI患者,分别在外伤后15 d内行3.0T MR常规序列(T1WI 、T2WI 和FLAIR)及高分辨SWI序列扫描,并观察患者病灶形态、分布、数目等,对比分析SWI和常规MR序列对DAI病灶显示的敏感性及信号特征,并与哥拉斯哥昏迷计分表(GCS)评分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1例DAI患者中,MRI常规扫描共发现183个病灶,其中T1WI检出32个,T2WI检出65个,FLAIR检出86个;SWI序列共检出467个病灶.DAI出血灶的分布形态在SWI上表现多样,皮髓质交界区的病灶多呈斑点状或串珠状;脑白质和小脑病灶多呈团状或点片状;基底节、脑干病灶多呈斑片或点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t = -2.210,P< 0.05).SWI显示DAI的病灶数目与患者GCS评分呈负相关(r = -0.849,P<0.05).结论 SWI对脑内微出血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I,并且病灶的数量与患者GCS评分密切相关,对DAI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例经临床证实的DAI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全部行CT检查。结果 DAI的磁共振影像表现:114例T1WI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上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脑肿胀;2全部病例应用磁敏感加权序列(SWI)显示多发小斑点状脑出血,位于中央或周边的灰白质交界、胼胝体上及大脑脚处;35例显示小脑幕下疝。讨论MRI早期可表现出DAI的病理特征,弥补了CT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伤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DAI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及伤后6个月随访结果,比较DWI与常规MRI序列脑内病灶的检出数,分析DWI中不同部位病灶数与患者相应GCS、GOS评分的关系. 结果 (1)29例各序列脑内DAI病灶平均检出数为:DWI(19.24±5.72)个,FLAIR(14.41±4.50)个,T2WI(10.58±3.79)个,T1WI(4.83±2.11)个.DWI的病灶检出数最高,与其他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中轴(胼胝体、基底节区、脑干)病灶数与GCS、GOS评分旱负相关(P<0.05),总病灶数及外周病灶数与GCS、GO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DWI为DAI病灶检出的敏感序列,脑巾轴病灶检出数可作为DAI患者伤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36例DAI患者行常规MR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的病灶显示率。结果DWI序列的阳性率为91.67%(33/36),TSET2WI序列的阳性率为77.78%(28/36),FLAIR序列的阳性率为83.33%(30/36),DWI序列阳性率明显高于TSET2WI序列(P〈0.05)和FLAIR序列(P〈0.05)。结论应用DWI序列对急性DAI较TSETzwI和FLAIR序列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DAI的患者25例,均行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及SWI。结果25例患者中SWI较常规序列能清楚地显示脑内微小出血灶。结论在DAI患者中,SWI可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在诊断DAI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磁敏感成像(SW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DAI的SWI序列影像特点,并与常规MRI序列对照分析。结果:所有序列共检出病灶413个。SWI序列检出病灶402个,其中水肿灶56个,表现为片状高(稍高)信号;水肿伴出血灶346个,表现为片状高(稍高)信号区内分布斑点状低信号。常规MRI序列共检出病灶392个,表现为单纯水肿灶316个,水肿伴出血灶76个灶。SWI检出病灶以及病灶内合并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检查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WI能高效检出DAI病灶,同时可明显提高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有助于准确评价病变的严重程度,为DAI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脑外伤的严重类型,也是影像学诊断的难点。随着软硬件的更新和新序列的研发应用,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磁共振成像各个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和常规MR技术对显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有一定价值,但检出率不高。近年来,一些新的MR技术不断用于临床,使对DAI的诊断、临床分级和疗效评估的能力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头部旋转、成角运动造成的广泛的白质损害,是颅脑损伤患者致死、植物生存状态的重要原因。深入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水平和患者预后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于1988年由Gentry等。最早用于颅脑损伤的诊断,近年来在DAI诊断和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7例DAI患者行1.5 T MR检查,扫描方法为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对DAI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27例各序列脑内各部位DAI病灶平均检出数依次为:T1WI 0.35±0.27 、T2WI 1.74±0.81 、FLAIR 3.04±2.11 、SWI 7.25±4.86,SWI检出数最多,共检出DAI出血灶1175个,与T1WI、T2WI和FLAI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324,-5.752,-4.357,P<0.01),SWI可以显示常规序列不能显示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灶,且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DAI出血病灶主要分布在皮髓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区域,SWI图像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斑点状、结节状、条索状显著低信号.结论 SWI对DAI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应作为MR诊断DAI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海滨  陈文辉  乔松  许琦  赵国库   《放射学实践》2010,25(3):267-270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柬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视神经萎缩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视神经萎缩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特点.方法 对2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视神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并与20例正常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①萎缩视神经均明显变细,在各向异性(FA)图和方向编码彩色(DEC)图上萎缩的视神经信号强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②萎缩视神经的FA值(0.277±0.078)和λ∥值(1.808±0.307)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萎缩视神经的平均扩散率(MD)值(1.442±0.264)和λ⊥值(1.231±0.225)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比较均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视神经萎缩的信号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可以定量反映视神经萎缩后轴索和髓鞘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脑外伤患者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扩散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出血性病灶和水肿性病灶检出均很敏感,尤其是对小出血灶和小水肿灶的检出能力显著超过自旋回波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对小出血灶有独特优势,其特征性表现是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有水肿环,而且通过消除脑脊液信号,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显示胼胝体水肿灶.讨论:与自旋回波序列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加敏感地检出脑内小病灶,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显示出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超急性期放射性脑损伤的MRS和DT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超急性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接受总放射剂量分别为20Gy、40Gy和60Gy时,进行颅脑MRI常规扫描、双侧颞叶1H-MRS多体素成像和DTI,将不同时期MRS检查所获得的颞叶Cho/Cr、NAA/Cr和NAA/Cho及DTI检查所测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放射总剂量60Gy后,所有患者常规MRI扫描均未发现异常信号.MRS检查显示双侧颞叶前部的各代谢物比值在接受放射治疗后降低,并且所测各值的变化与放疗剂量呈负相关改变;DTI结果显示ADC值升高,FA值降低.结论:MRS和DTI能从组织细胞功能代谢水平对放射性脑损伤超急性反应进行评价,为临床对该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提供客观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MR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病灶的显示情况,探讨SWI对DAI的诊断价值;比较SWI及常规MRI序列在检测DAI病灶数目及体积方面的差别,探讨SWI显示DAI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36例临床确诊为DAI的患者分别行常规MRI及SWI扫描;常规MRI与SWI在显示病灶数目及体积方面分别采用U检验及配对t检验。结果 SWI显示DAI病灶分布于皮髓质交界以及白质区域,呈"斑点"状、"串珠"状、"线条"状明显低信号病灶;常规MRI序列检出96个病灶,SWI检出511个病灶,两种方法在检测病灶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801,P=0.000)。常规序列检测病灶总体积约29.09 cm3,SWI显示病灶总体积约为66.95 cm3,两种方法在检测病灶总体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00)。SWI显示病灶数目与患者GCS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796,P=0.000);SWI显示病灶体积与患者GCS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652,P=0.000)。结论 SWI在显示DAI病灶及评价患者病情方面优于常规MRI序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微创伤性脑损伤(m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DTI对33例mTBI患者(外伤后2~14天,常规CT和MRI均为阴性)和3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在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mTBI组和对照组两侧额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后肢及顶枕叶白质区的FA值,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TBI组各区域的F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TI能较为敏感地检测出mTBI的白质纤维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0例不同脑部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脑白质病变)的DWI图像以及同一病变在不同扫描序列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WI对急性、超急性脑梗塞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出血性脑梗塞也很敏感,对脑肿瘤的敏感性(75%)低于T2/Flair(92%),对脑白质病的敏感性低于T2/Flair,但可显示部分多发性化的活动病灶,对急性脑出血敏感性较差。结论 DWI能诊断常规MR序列不能显示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梗塞,对急性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也很有价值。能区别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塞。还有助于脑肿瘤、脑白质病变的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在诊断早期肝硬化及评估肝硬化患者临床状态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纳入50例正常对照者(年龄为35.2岁±14.2岁,男28例,女22例)及37例肝硬化患者(年龄为41.1岁±13.0岁,男22例,女15例).其肝硬化分级资料为:Child A 17例(年龄为35.0岁±11.8岁,男14例,女3例)、Child B 12例(年龄为44.7岁±14.0岁,男5例,女7例)、Child C 8例(年龄为48.7岁±7.6岁,男3例,女5例).弥散张量成像采集采用GE Propeller HD 1.5T磁共振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采集数据用AW4.2工作站Functool 软件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兴趣区的选择避开胆管、血管分别于肝右叶和左叶各选取1个测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Cave)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值.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肝脏DCave值[(1.54±0.25)×10~(-9) mm~2 /s]高于病例组[(1.08±0.32)×10~(-9) mm~2 /s],FA值(0.46±0.10)低于病例组(0.53±0.1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DCave值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而减低,在对照组、Child A、Child B及Child C 4组中DCave值分别为(1.54±0.25)×10~(-9) mm~2 /s,(1.33±0.18)×10~(-9) mm~2 /s,(1.02±0.12)×10-9 mm2 /s及(0.66±0.27)×10~(-90 mm~2 /s, FA值则先降低再增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Child A、Child B及Child C 4组中FA值分别为0.46±0.10,0.42±0.08, 0.56±0.05及0.71±0.41,其中对照组与Child A组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54),其余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DTI是一种检查肝硬化病变的敏感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