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我科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利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利用SPSS11.5软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按Nakai标准将患者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时的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级。结果术前、术后首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1±1.4、2.5±1.5、2.8±1.9。术前与术后首次随访、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而首次随访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7)。首次随访时疗效:优21例,良14例(优良率94.6%)。末次随访时疗效:优18例,良15例(优良率89.2%)。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术者须注意手术适应证选择和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后路椎问盘镜微创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 方法 总结分析开展MED治疗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早期于术后5.5个月、中期于术后66个月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分优、良、可、差4级,比较全部病例的早期及中期随访时的疗效优良率.结果 早期随访疗效:优21例,良14例(优良率94.6%);中期随访疗效:优18例,良15例(优良率89.2%). 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微创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至2007年9月收治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均行MED微创治疗.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56个月,平均18个月.96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4.45分,末次随访时14.6分,优85例,良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7%.[结论]MED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应用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5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和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估腰椎术前功能状况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全部病例得到随访.结果 ODI评分:术前36.6±1.2,术后9.2±0.9;术后随访时间:1~4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平均Oswestry功能评分9.6±0.8.Macnab评分结果:优23例(51.1%),良17例(37.8%),可4例(8.9%),差1例(2.2%),优良率占88.9%.结论 MED术微创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拓展了中央型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万红 《颈腰痛杂志》2006,27(5):400-40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术中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结果 68例得到随访,时间2~22个月,平均11.2个月。其中优58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5.6%。结论 应用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具备良好的临床技能和技术,方能防止出现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通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患者78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25±1.56)分下降到(2.16±1.57)分,JOA评分术前为(10.06±3.25)分,随访终末评分为(24.15±2.80)分,手术优良率91.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有比较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全可视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1-01采用全可视内镜技术治疗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经椎间孔入路,5例经椎板间入路,在椎间孔镜下进行腰椎间盘切除及纤维环射频消融。结果 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例术后6~10个月复发,MRI显示均为手术部位椎间盘突出,2例非手术治疗后疼痛逐渐缓解,2例再次进行椎间孔镜手术。术前疼痛VAS评分(7.5±1.6)分,术后第1天为(2.0±1.3)分,末次随访时为(0.3±0.1)分;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后第1天持续降低(P<0.05)。术后12个月MacNab功能评分结果:优30例,良8例,可2例。结论 全可视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会造成神经根损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技术在椎间盘镜(MED)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1—12—2012—08采用MED椎间盘镜+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单节段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比较术前、术后3d、7d腰痛、腿痛VAS、JOA评分。结果本组获随访6~13个月,术前VAS腰痛、腿痛评分分别为(4.84±2.58)分、(7.59±2.17)分。术后3d(1.10±1.04)分、(2.50±2.35)分,术后7d(0.38±0.27)分、(1.66±1.20)分。术前JOA评分(9.15±2.58)分,术后3d(18.65±2.43)分,术后7d(20.70±2.34)分。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与术前相比,腰痛、腿痛VAS评分平均改善3.74分(P〈0.05),5.09分(P〈O.05),JOh评分平均改善9.50分(P〈O.05)。术后3d与7d相比,腰痛、腿痛VAS评分平均改善O.72分、0.84分,JOA评分平均改善2.05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优良率为97.5%。结论在MED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具有低温安全,可以有效清除突出髓核组织和破碎纤维环,进行纤维环固缩成形,临床疗效好。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术后腰椎MRI影像变化.方法:对232例经显微内窥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的单节段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有129例随访成功,其中男71例,女58例,年龄21~67岁,平均40.1岁,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ODI评定,按照MacNab评分法评定未次随访时手术疗效.评价等级为优、良、可、差.59例患者复查腰椎MRI,观察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7年,平均5.2年.129例患者手术前ODI为67.34%±5.68%,末次随访时为9.32%±1.46%,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按照MacNab评分法,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优75例,良40例,可10例,差4例,优良率为89%.59复查腰椎MRI者中评价为优良者无椎间盘突出复发;评价为差的4例患者中3例发现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中远期疗效好,腰椎MRI影像变化与手术疗效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对照术前、术后情况,根据功能评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和Maenab腰椎评价标准,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创口大小等指标。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结果33例术后第6小时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术后平均6d下地活动,平均住院时间8d,平均14d生活自理,平均25d恢复工作;优19例(57.6%),良12例(36.3%),优良率占93.9%。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好补充,创伤小,康复快,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椎间盘镜手术(MED)与微创小切口腰椎间盘手术(M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MED组83例和MTD组83例,分别行MED和MTD手术.对术中、术后反映手术创伤的指标进行监测和观察.结果 MED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均小于MTD组(P<0.01).两组术后血清CRP均较术前增加,但术后MED组血清C-反应蛋白增加低于MTD组(P<0.05).两组VAS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年.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MED组优65例,良11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1.6%;MTD组优66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5.2%.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MED手术较MT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两种方法早、中期疗效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内窥镜镜下切除椎间盘对治疗下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全内窥镜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5~69岁,平均41.46岁。从术前与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三个方面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VAS评分术前(8.63±0.75)分,术后(1.75±1.24)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术前(86.54±4.25)%,术后(21.32±2.25)%,术前及术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优8例,良23例,可4例,差1例。结论全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即单侧椎间盘突出导致对侧下肢出现症状和体征的原因及诊治新方法、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椎间孔镜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治疗的32例中央旁型、旁侧型椎间盘突出,而症状出现在对侧下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情况。结果术前腰痛VAS评分为(4.8±2.3)分,术后3个月为(2.2±2.2)分,末次随访为(2.3±1.9)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8±2.2)分,术后3个月为(3.1±1.7)分,末次随访为(2.4±1.6)分。患者术前ODI为(65.5±24.3)%,术后3个月为(18.6±14.2)%,末次随访为(13.9±5.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良率为94.5%。结论对于单侧腰椎间盘突出致对侧症状的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均是症状侧椎间盘组织破口,引起神经根周围的炎症从而引起症状。通过椎间孔镜从症状侧减压.手术入路可根据阅片决定从侧路或后路,术中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突出侧可明显缩小而且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立即消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前瞻性分析确诊为单、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31个椎间盘)行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结果 术前VAS评分为(6.54±0.65)分,术后1 d VAS评分为(0.80 ±0.8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1.30±0.95)分,术后1周为(0.85±0.90)分、术后1、3、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均为0~2分,术后不同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85%.结论 采用PT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效果可靠,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经后路椎管内椎间盘镜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介绍经后路椎管内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系统(M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1999年6月-8月用M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详细介绍了手术过程、操作技巧及手术适应证。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6.1个月,按Nakal疗效评定分级属优14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娴熟操作技巧是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ULDH患者行侧后方入路治疗。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JOA评分。结果 20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24(18.8±2.3)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8分±1.3分,术后2周为1.3分±1.2分,末次随访时为1.4分±1.1分,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12.12分±2.12分,术后2周为20.60分±3.12分,末次随访时为21.88分±3.05分,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Otani et al分级方法评定:优15例,良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16/20。结论侧后方入路治疗ULDH疗效明确。术中应仔细操作,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收治43例(70个退变间盘)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18~82岁,平均44.79岁;病程3~15个月,平均7.7个月。突出节段:L3.,44个,L4,536个,L5S130个。椎间盘退变分级:Ⅲ级42个,Ⅳ级28个。经椎间盘造影、透视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5h,平均1.4h;术后住院时间5~8d,平均5.7d。43例均获随访,时间4~9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发生脑脊膜破裂1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4例,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术前VAS评分为(7.91±1.23)分,术后为(2.09±1.31)分;术前ODI指数为(74.22±16.61)%,末次随访为(17.88±8.20)%,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27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结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ESSYS)行腰骶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4-10采用TESSYS技术治疗的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180 min,平均58.6 min;X线曝光频率13~62次,平均18.9次。术中硬膜囊撕裂7例,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02例术后获得随访3~15个月,平均9.8个月。术前VAS评分(7.7±1.6)分,术后即刻(2.8±1.3)分,术后3个月(1.5±0.5)分,末次随访时(1.9±1.5)分。术后即刻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7,P=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3,P=0.120)。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定疗效:优49例,良38例,可15例,优良率85.3%。结论采用TESSYS技术行腰骶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正确理解和掌握TESSYE技术要点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联合腰椎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自2009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5例L3、4、L4、5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8±12)min;出血量(102±18)ml;ODI评分:术前(35.8±1.5)%,术后3个月(12.2±1.6)%,术后12个月(9.1±1.3)%。Macnab评分结果:优6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3.3%。术前与术后功能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12个月随访腰椎受累节段椎间隙后缘高度,显示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微创联合棘突间Coflex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椎间盘退变的短期效果较好,长期疗效尚需积累更多手术病例和较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