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雪莲黄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液压冲击法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用雪莲黄酮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后不同时间取伤灶及其周围脑组织进行含水量和与脂质过氧化有关的一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脑创伤后6h、24h及3d伤灶及其周围脑组织中含水量及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明显减少(P<0.01),但雪莲黄酮能逆转上述变化。结论雪莲黄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冷冻致兔脑水肿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和改进一种冷冻诱导的兔局限性脑水肿模型。方法:采用液氮冷冻探头单点置于兔一侧大脑半球硬膜外,时间为60s,制作成局灶性脑冷冻伤后脑水肿模型。6h后断头取脑,计算脑含水量和脑组织伊文氏蓝含量,观察伊文氏蓝染色范围及其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冷冻侧脑含水量比对侧及对照组左、右半球明显增加(P<0.001)。伊文氏蓝含量(mg/g干脑重)也较对侧及对照组左半球和右半球显著增多(P<0.001)。冷冻灶周围有明显的蓝染带,局部脑组织稍膨隆。光镜检查见细胞肿胀明显,透亮度增加,部分细胞空泡样变性,血管周围间隙显著增宽,并可见灶性出血,部分区域液化。电镜检查见部分神经细胞内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或消失。部分核碎裂或溶解,血管基底膜肿胀或断裂等表现。对照组无类似改变。结论:本实验模型重复性较强,稳定可靠,条件较易控制。冷冻伤脑水肿是一种典型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与创伤性脑水肿有极其相似之处,可广泛应用于创伤性脑水肿的各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的改变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24h脑组织含水量为(79.79±0.83)%,与正常对照组(78.68±0.63)%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脑损伤后6h脑组织中EB含量为(362.12±28.16)ug/g,与正常对照组(11.89±2.28)ug/g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3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24~72h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脑含水量的变化与脑组织中EB含量变化不同步,BBB的开放先于脑水肿的形成。BBB的开放与微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加、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中断有关,也与早期缺血、缺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不同伤情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探讨颅脑爆震伤后脑组织中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内毒素(ET)的变化。方法杂种雄性犬30只,随机分为:轻伤I组(13 mm,n=10),中度伤II组(9 mm,n=10)及重伤III组(5 mm,n=10),用1 g TNT当量的球型爆炸源置于距右颞顶部不同距离(13 mm、9 mm、5 mm)对犬的颅脑部引爆致伤,制作轻、中、重型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伤后1 h、3h、6 h、12 h检测脑组织中NO、ET含量。结果犬爆震伤后,各组脑组织中NO含量与伤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6 h达到峰值。在相同的时间点轻、中、重型伤NO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脑组织ET含量与受伤前相比显著升高(P<0.01),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相同的时间点III组ET含量均较I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爆震伤后脑组织中NO、E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伤情越重,数值指标越高,提示NO和ET可能在颅脑创伤早期的疾病演进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bFGF、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制作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同时合并局灶性脑挫伤的新的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取挫伤灶周围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脑挫伤灶周围脑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伤后1h明显增加。伤后12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逐渐增加,24h达高峰,12h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bFGF、VEG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鼠颅脑创伤后脑红蛋白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弥漫性颅脑创伤后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核酸与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初探脑红蛋白与颅脑创伤的关系。方法选择Marmarou’s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复制弥漫性颅脑创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伤后不同时间(30min、1h、2h、6h、12h、24h、48h、72h、5d)脑组织中脑红蛋白核酸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伤后30min,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核酸表达m现首个高峰,相应地其蛋白表达于伤后1h增高,于伤后2h达峰值;伤后12h,脑红蛋白的核酸表达再次升高,于伤后48h达高峰,其蛋白表达亦于伤后24h增高,至72h达峰值。结论颅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呈“双峰”样表达。提示脑红蛋白可拮抗对神经元的创伤应激及伤后继发缺血、缺氧性损害,对创伤后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bFGF、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制作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同时合并局灶性脑挫伤的新的动物模型,取挫伤灶周围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脑挫伤灶周围脑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伤后1h明显增加,伤后12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逐渐增加,24h达高峰。结论 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bFGF、VEGF作为生长因子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Ll2)在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超早期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PBS组)、AMD3100处理组(AMD3100组);线栓法复制120 min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3 h、6 h、12 h、24 h后使用改良Bederson法评价神经损伤情况;24 h后TTC染色法观测脑梗死面积;同时检测缺血区MDA和NO水平及总ATPase、SOD、CAT的活性。结果缺血后,PBS组出现明显的梗死面积,脑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D3100处理可改善PBS组的各指标变化(P<0.05)。结论 CXCL12在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可加重缺血损伤,超早期(发病6 h内)应用CXCL12受体拮抗剂AMD3100可以改善脑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脑出血后灶周脑组织不同时间点HIF-1α蛋白的表达规律,在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以不同时间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中取的脑出血灶周组织为病例组标本,按发病时间分为<6 h、6~24 h、24 h~3 d、>3 d组。以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少许破坏的的脑组织做为对照组标本,通过干湿称重法测脑含水量,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RT-PCR方法观察各组各时间点病灶周围脑组织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 (1)脑组织水含量的变化,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随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在出血6 h内含水量即开始增高,24 h后较明显增高,3 d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减轻(P<0.05)。(2)脑出血血肿灶周组织中HIF-1α圴有表达,对照组与出血组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出血组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出血6 h后免疫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24 h~3 d组阳性细胞数最多,之后逐渐下降。HIF-1α与脑水肿成正相关。结论 (1)脑出血灶周HIF-1α的表达明显升高,与脑水肿密切相关。(2)HIF-1α的异常表达在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中起重要作用,促进脑水肿的发生,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犬颅脑火器伤后早期AQP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4)在犬颅脑火器伤后早期弹道旁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犬颅脑火器伤后不同时间点(30 min、1 h、12 h、24 h)、不同部位即挫伤区和震荡区(伤道旁0.5 cm、5.0 cm处),以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用干湿比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QP4蛋白表达,并进行脑水肿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30 min即出现内皮细胞肿胀、紧密连接开放、细胞器变性、血管周围水肿等超微结构损伤征象,脑的含水量亦然(P<0.01),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同时AQP4的表达迅速下降(P<0.01),12 h达到最低,24 h有所回升,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性(r=-0.932,P=0.025).结论火器伤后脑内AQP4早期的迅速下调,是机体对脑损伤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推测其具有一定阻止血脑屏障破坏、减轻血管源性或细胞源性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AM-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rmarou等人的方法建立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S-P免疫组化法测定ICAM-1蛋白在外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的表达,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组织切片HE染色观测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伤后6h,脑组织中I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72h达到高峰,其后下降,7d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伤后6h、12h、24h、48h、72h和7d时,脑组织含水量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同时伤后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大量聚集。结论大鼠脑外伤诱导了ICAM-1蛋白的表达,ICAM-1通过介导炎性细胞的浸润可能参与了伤后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FK506对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脑组织炎症介质、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EAAs)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采用液压损伤法制备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5min开始,一次性腹腔注射FK506(3mg/kg)。伤后30min、6h、24h测量血浆NO、NOS和伤灶及周围脑组织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兴奋性氨基酸(EAAs)水平。结果 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中NOS活性和NO水平显著降低,IL-6、TNFα完全被清除,SOD损耗减少,MPO活性减低,伤后30min组EAAs释放明显减少。结论 FK506能抑制伤后NO升高,减少EAAs释放,清除炎症介质,减少自由基生成,对减轻TBI后继发性脑损伤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脑脊液局灶冲洗治疗对实验性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制备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分正常对照组、外伤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治疗组及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组。于伤后30min开始分别以37℃的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进行局灶冲洗治疗维持3h。伤后4h、1、3、5、7d处死留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干湿重法测伤灶脑组织含水量,RT-PCR方法检测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与外伤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治疗组伤灶脑组织水含量明显降低(P<0.05);脑外伤后4h伤灶脑组织中HIF-1αmRNA表达即明显上升,1d达到高峰,持续至3d,5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水平;局灶冲洗治疗后,伤后4h、1d、3d和5d各组脑组织HIF-1αmRNA表达均低于外伤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P<0.05);其中以局灶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效果最佳。结论局灶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能明显减轻大鼠伤灶脑水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调节HIF-1α的表达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及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52只,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手术组(n=30),手术组按受伤到处死的不同时间(6、24、72、120、168 h)分成5个亚组,每亚组6只,各组取脑组织匀浆检测NO、NOS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16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伤后6h、72 h、168 h各4只,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diaphorase,NADPH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TBI后脑组织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NO含量比较F=468.89,NOS活力比较F=84.32,P< 0.05).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F=1963.51,P<0.05).NADPH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 大鼠TBI后损伤灶外确实发生了NO、NOS的升高,伤后1周内持续存在;NO含量、NOS活性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临床治疗脑水肿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脑组织中NO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正常组(5只),均采用骨窗形成后硬膜外打击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正常组麻醉后,只行开颅手术,不作头颅打击,治疗组大鼠致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30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则注射3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在伤后1h、6h、12h、24h断头取脑,对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碳合成酶(NO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大鼠脑皮质中的NOS活性在伤后1h较正常组显著性升高(P <0.01),6h开始下降,12~24h降至基础水平。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在伤后1h(P <0.01)、6h(P <0.05)NOS活性较损伤组显著性降低。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NOS活性升高,甲基强的松龙可通过抑制损伤后NOS活性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应用碱性纤维细胞因子(bFGF)对血肿周围脑组织及血浆中TXB2和6-K-PGF1a含量及比值的影响。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和bFGF治疗组,并于脑内注射生理盐水建立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又分为1d和3d两个时间点,bFGF治疗组应用bFGF进行治疗,检测1d和3d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及血浆中TXB2和6-K-PGF1a含量。结果bFGF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d时血浆中TXB2含量降低(P<0.05),1d和3d时6-K-PGF1a含量则均升高(P<0.05),TXB2/6-K-PGF1a比值1d(P<0.05)和3d(P<0.01)时均降低;bFGF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XB2含量3d时较脑出血模型组升高(P<0.01),6-K-PGF1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XB2/6-K-PGF1a比值1d时降低(P<0.05),3d时升高(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中TXB2和6-K-PGF1a含量的变化比血肿周围脑组织中明显;bFGF可使大鼠脑出血后血浆中TXB2含量减少,6-K-PGF1a含量增多,TXB2/6-K-PGF1a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ICH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血注入大鼠脑基底节区制作ICH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黄嘌呤氧化法检测ICH后不同时间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HO1的表达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ICH6h组大鼠脑组织有少量HO1阳性细胞,12~120h组HO1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48h组为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168h组仍有少量表达。ICH6h组大鼠脑组织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12~120h组SOD活性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72h组为最低值,168h组SOD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HO1阳性细胞数与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878,P<0.05)。结论大鼠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HO1表达明显增加,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下降。HO1可能通过氧化途径导致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出血(ICH)血肿周围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制模后1h、3h、6h、12h、24h、36h、48h、72h、7d共9个时间点分别用干湿重法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的TIMP-1的表达;分析三者间的关系,并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CH后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0.01),均于ICH48h达到高峰,且二者呈正相关(r=0.940,P<0.01);TIMP-1在ICH12~36h表达明显减低,ICH1~24h TIMP-1表达量与脑组织含水量以及EB含量呈负相关(r=-0.922,-0.950,均P<0.05)。结论大鼠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TIMP-1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ICH早期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液压冲击致伤装置制作大鼠皮质脑挫裂伤模型,测定伤后3h、6h、12h、24h、72h、168h伤灶周围脑组织的ICAM-1的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ICAM-1单抗治疗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大鼠中等程度皮质脑挫裂伤后,ICAM-1的含量与血脑屏障通透性3h即显著上升,6h达高峰,7d时基本正常,用ICAM-1单抗治疗能显著降低伤后6h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结论:提示大鼠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可能与ICAM-1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粘附、游出有关。为ICAM-1的单抗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创伤区早期动态血管新生情况.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 大鼠70只随机分为创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各35只,两组于伤前及伤后3、6、24、48、72、168 h随机取7只大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同时于伤前及伤后1、4、7、14 d各随机取5~7只大鼠取脑, 行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伤区血管的新生情况. 结果脑创伤大鼠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表现于3 h先降低(P<0.01),在6 h升高达峰(P<0.05),后逐渐降低达基础水平.创伤区周围CD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于1d开始增多(P<0.01),于7 d左右达到平台高峰;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创伤区周围血管的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微血管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结论 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明显增加,归巢到创伤区,参与了创伤区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