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早期病死率达36%,且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1],故一旦发现宜尽早治疗[2]。目前,对于已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科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2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患者入院时H—H分级、动脉瘤大小、栓塞密度(%)、及DSA随访半年。结果:本组动脉瘤完全栓塞88个;90%栓塞12个,80%栓塞11个;50%栓塞7个;4个栓塞失败。结论:颅内动脉血管瘤采用介入治疗法,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肿瘤科于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实验组运用血管介入治疗方法进行相关治疗,而对照组运用传统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观察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结果:1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实验组78例患者运用血管介入治疗,其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传统的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或者保守治疗,这两种方法都会对患者其他无癌细胞组织造成一定的伤害。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容易发生的健康组织破坏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我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造影检查均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于全麻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患者栓塞成功,其中26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无失语、偏瘫、意识和智力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发生,术后随访3年无再出血病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适应症广,后遗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选择正确技术对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选择正确技术对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隐匿性脑血管畸形(OVMS)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收治的 72 例 OVMS 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36 例。对照组给予切除畸形血管手术治 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7.2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 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 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56 %,低于对照组的 30.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 OVMS 出血的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本为首先就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又回顾性分析4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认为介入法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急诊动脉内溶栓必须遵循严格的神经影像筛选标准。支架植入术后应控制血压,预防出血及其他部位血管的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60例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利用红绿双色球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西医治疗)与观察组(30例,常规西医联合中医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神经损伤因子、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栓塞术治疗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介入治疗是以临床和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器材等对疾病实施治疗的新兴学科。与外科技术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重复性强,操作相对简便和创伤较小等。尽管介入治疗不能替代外科手术,但可与外科手术密切配合。如骨肿瘤在术前行栓塞治疗,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9例,行DSA术检查,对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介入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征改变情况。结果 12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管异常108例,血管正常21例。108例血管异常患者中,脑动静脉畸形17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动脉闭塞12例,大脑动脉狭窄73例;85例闭塞或狭窄患者行尿激酶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后,靶病区血管的直径狭窄度、面积狭窄度均明显减小,靶病区血管的最小直径、病变长度均明显增加。完全再通41例,部分再通43例,未通1例。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81例,即刻肌力提高率为95.3%。术后5例出现了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结论 DSA可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时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可作为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确诊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有计划地决定治疗策略。结果全组病例诊断明确,按照Redekop分类法:AVM团内型1例、血流相关型3例,无与AVM无关型。团内型先行介入栓塞治疗,3个月后行γ刀治疗;血流相关型2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1月后行AVM介入栓塞治疗;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治疗应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现手术方法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率为63.33%,优于对照组3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急诊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患者,使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显微组和介入组,各43例。显微组行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介入组行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组(P<0.05);介入组术后1个月时的NIHSS评分低于显微组,而MBI评分高于显微组(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显微组(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临床疗效优于显微外科夹闭术,其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防治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7)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n=28)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和迟发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GOS分级,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可以明显降低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迟发脑梗死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廉英明 《中医药研究》2013,(11):1402-1403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优于单独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作用。方法对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转入ICU,24 h心电监护,全程护理,减少探视,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行姑息治疗。其余24例成功行介入栓塞术,术后1例发生脑血管严重痉挛,并发败血症,自动出院;1例左上肢瘫痪无恢复。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1例行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 61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充分做好护理工作能够使脑血管病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1例行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 61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充分做好护理工作能够使脑血管病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1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护理探讨。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严密的观察与护理。结果:出现1例血管痉挛、1例穿刺点皮下血肿,均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效果满意。结论: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