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磁共振与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李润今,钱志敏(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其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和结合病史外,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对MS的诊断帮助较大,现就两种方法对MS的诊断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2.
辅助检查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46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分析,从而探讨其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46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复习对磁共振成像(MRI)、头颅CT扫描、脑电图(EEG)、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比较。结果:MRI可发现MS早期病变,及早作出诊断,且明显优于头颅CT扫描及其它辅助检查。结论:MS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侧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和脑干。MS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临床,MRI作为MS的辅助论断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9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以急性起病为主;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最多见;疲劳、肢体无力、麻木及视力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脑脊液检查部分有异常;诱发电位在发现亚临床病灶中发挥重要作用,MRI阳性率高,已成为诊断MS的重要手段。结论:M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结合神经电生理、脑脊液检查及MRI检查能大大地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郭涛  成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3,25(5):328-330,33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的临床表现、核磁共振 (MRI)、诱发电位特点 ,以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MS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视觉诱发电位 (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并比较临床异常表现与MRI异常表现及诱发电位异常表现的差异 ,比较诱发电位异常表现与临床异常表现相符情况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以青壮年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 ,MS在MRI上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 ,临床异常发现多于MRI异常表现 ,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χ2 =34 6 2P <0 0 0 1) ,临床异常表现少于诱发电位异常表现 ,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6 74 6P <0 0 5 )。结论 :MS的诊断应采用综合性的诊断方法 ,主要依赖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中MRI的特异性强 ,诱发电位的敏感性高 ,尤以SEP、VEP异常率高 ,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病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对脑脊液、诱发电位、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2例MS患者的有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22例患者以青壮年女性多见,病前常有诱因,病灶分布散在多发,病程多有缓解复发。结论:MS临床无特异性诊断指标,诱发电位、脑脊液及MRI联合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诊断,加深对MS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12例M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S青年女性多见,病灶多发及病程反复为其临床特点。结论:MRI为最有效辅助检查手段,诱发电位和CSF中寡克隆区带(OCB)及IgG指数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总结106例MS的MRI、诱发电位(EP)及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MRI异常86例,阳性率81.13%,病灶分布依次为大脑半球白质、脊髓、脑干、胼胝体、小脑、基底节、丘脑及视神经。MRI异常表现为局灶长T1、长T2信号。本组进行了3种EP检查,分别为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视觉诱发电位(VEF)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行SEP检查70例,异常51例(72.86%);VEP检查76例,异常53例(69.74%);BAEP检查54例,异常11例(20.37%)。结论:MRI是目前诊断MS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结合EP检查及临床可以进一步提高MS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潘华  张星虎  王拥军 《北京医学》2003,25(3):164-166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诱发电位(EPs)的亚临床病灶与脑脊液免疫学(CSFI)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临床确诊和临床可能MS患者各项EPs的亚临床病灶和CSF 24hIgG合成率(24h IgG)之间的关系。结果:MS的模式翻转视觉EP(PRVEP)亚临床病灶与24h IgG值得显著相关性,而脑干听觉EP(BAEP)和短潜伏期躯体感觉EPs则不然。结论:亚临床时PRVEP异常能较好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脱髓鞘变化,结合临床有助于M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梅  张亚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913-191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以大脑损害为主(83.7%),其次为脊髓损害(51.4%),脑干损害(35.1%)。MRI显示病灶大小不一,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脑室旁病灶多为椭圆形或线条形,多垂直于侧脑室。增强扫描可提高MRI对MS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结论MRI能早期发现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并可动态观察硬化斑的消退、进展与转归。MRI是辅助诊断MS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MS多见于青壮年,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多数无明显诱因,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及视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全部症状和体征以肢体无力及感觉障碍为主,颅脑MRI及诱发电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论根据临床特点,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能大大提高临床确诊率,其中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1.
核磁共振及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和诱发电位(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42例MS同时行头颅和(或)脊髓MRI扫描并对EP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I异常为90.48%,表现为长T1长T2大小不等多发性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周围、脑干、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小部分位于大脑皮质。MRI可发现近1倍亚临床病灶。EP以VEP异常(83.33%)为多见,其次为SEP(64.29%),BAEP较少见(42.86%)。SEP及BAEP尚可提示MS周围神经受损。EP3项检查可明显提高阳性率。MRI发现大脑半球、脑干病灶优于EP,EP发现视神经脱髓鞘及周围神经损害优于MRI。结论:MRI、EP在MS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结合临床分析则可提高诊断率。EP可以提供周围神经损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多发生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磁共振成像阳性率为78.6%,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5%,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7.8%。结论:脑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大大提高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确诊率,两者在诊断多发性硬化时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只有正确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评价,提出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应成为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寻找多发性硬化(multiple zclerosis,MS)患者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的脑部CT成像征象。方法 分析14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常规CT表现,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结果 脑部的MS灶可以单发和多发,斑块分布以两侧脑室旁最多见,其次为半卵圆中心、脑干和小脑;病变在急性期或活动期有强化。结论 CT可以显示脑内多发性硬化斑块,但MS的诊断需要密切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4.
1.1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均根据1983年Poser等人提出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脑脊液等临床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2例、女性36例,年龄25~68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失语,且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视觉、听觉、体感诱发电位可显示相应传导通路的临床病灶;脑电图表现为不对称的低波幅弥漫性H波及D波;CT或MRI检查显示脑室周围白质内多发性斑块29例、大脑及脑干病变2例、脊髓内多发性病灶5例、小脑病灶4例、脑萎缩18例;视觉诱发电位异常18例、脑干诱发电位异常10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6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32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综合分析MS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发病快慢不一,病程长短不一,仅靠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检查,可提高诊断MS的确诊率。本组应用激素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综合运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提高MS早期诊断率,以大剂量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可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有水肿、炎症、轴索丢失及胶质增生等^[2-3]。具有病灶多发和肘间上复发缓解的特征。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临床上分为5型,即复发缓解型(RR)、继发进展型(SP)、原发进展型(PP)、进展复发型(PR)和良性型。过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7.
陈玉珺  周勇  秦素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8-2929
目的 观察并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调查与分析方法,归纳并分析30 倒MS 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MS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发病人数多于男性,主要是急性和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有感觉障碍、肢体无力和视力障碍等,诱发电位和MRI 阳性率高.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影像学等相关资料,可以使MS 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及时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对3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临床与磁共振成像(MRI)分析,病灶分布依序为脊髓、半卵圆区、脑干、小脑、视神经。受累脊髓部位,颈髓最多,胸髓次之,腰髓最少。提示MRI对发现MS病灶虽有很高的敏感性,但MS的诊断仍需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9.
董艳玲  薛富英 《微创医学》2001,20(4):442-443
目的探讨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多发性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磁共振成像阳性率为78.6%,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5%,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7.8%。结论脑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大大提高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确诊率,两者在诊断多发性硬化时相互补充、互不取代,只有正确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评价。提出脑诱发电位和磁共振成像应成为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内容评介:有关多发性硬化(MS)方面的书籍很多,经典的MRI尤其是T2加权成像可以显示脑室周围多发的脱髓鞘斑块,对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较为敏感。但是很多MS患者临床表现与经典的MRI上病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很少见到专著去分析这些MRI表现正常但实际上却存在着病理改变的白质和灰质,本书则以新的影像技术为基础。细致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种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