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药敏)结果,40例VAP患儿的痰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97株,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苯唑西林高度耐药,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也有个别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高度耐药。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1例(其中1例患儿同时有细菌和真菌感染),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9例,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黏质沙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为多重耐药。痰培养检出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结论:血培养结果提示新生儿败血症多为葡萄球菌感染,VAP痰培养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应根据其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顾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215-2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情况。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7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表现为病理性黄疸33例(占47.1%),不吃少吃46例(占65.7%),反应差20例(占28.6%),体温畀常18例(占25.7%)等,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53例(占75.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8例(占40%),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克林霉素敏感率较高。均予综合治疗,治愈36例,好转25例,9例自动出院。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对于可疑败血症患儿应早期进行血培养确定病原菌,并根据本地最可能的病原菌选用相关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32-733
目的:探讨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方法:早产儿1148例,采用WHONET5.6软件回顾分析其感染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检出早产儿败血症患者81例,感染率为7.06%(81/11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比例为72.84%(59/81),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比例为27.26%(22/81),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未检出。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比较高,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应重视,加强防治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6.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爱文 《海南医学》2010,21(23):22-25
目的分析本院近6年来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3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血培养,对分离出89株阳性菌株的构成比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3例新生儿败血患儿血培养阳性85例,阳性率为44.04%,培养出菌株89株(有4例患儿培养出2种菌),检出革兰氏阳性菌(G+)54株(60.67%,54/89),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华纳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38株(42.70%,38/89),占G+菌株的70.37%(38/54);革兰氏阴性菌(G-)34株(38.20%,34/89),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2.47%,20/89),其他菌种1株(1.12%,1/89)。G+菌前3种细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为97.4%以上,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G-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钠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在60%以上,对特治星及舒谱深的耐药率在25%以下。结论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等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对3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共分离出病原菌29株,38例中治愈31例,好转6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应根据不同细菌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盲目性和习惯性,现对我科近期的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111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1例败血症中,革兰阳性球菌108例占97%,革兰阴性杆菌3例占3%。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占42%,对青霉素及耐酶青霉索的耐药性近50%;肠球菌15株占14%,对各种抗生索均有较高耐药性。其他依次为头状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肠球菌的比例及耐药性均有增多趋势。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月~1998年9月,我们对我院小儿科的27例新生儿败血症住院病儿的感染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7例病儿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1h~13d.其中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2例。1.2 方法1.2.1 标本分离鉴定 无菌操作取静脉血2mL,加入血液增菌培养基及L型增菌培养基内,置于37℃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增菌培养,按文献〔1,2〕鉴定菌种。血液增菌培养基购自浙江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L型增菌培养基则在血液增菌培养基基础上,加入1…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为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因、病原学及临床特征 ,本文对我科 1995年 1月~ 1999年 12月诊治的52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总结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2例中男 34例 ,女 18例 ,男女比例为 1 9∶1。发病时间 <3天 8例 ;4~ 7天 18例 ,>7天 2 6例。胎龄不足 37周 5例 ;大于 4 2周 3例。出生体重低于 2 50 0 g 2 4例。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 3小时 ,最长 15天。生后有窒息者 14例 ,胎膜早破 8例 ,羊水混浊 10例。1 2 临床表现 黄疸 4 2例 ,发热 2 0例 ,体温不升12例 ,反应差 …  相似文献   

12.
12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变迁以制定相应对策,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12月近7年收治入院的1914例新生儿中12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株占首位的是表皮葡萄球菌(50株,占39.06%),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3例,占33.59%).结论对青霉素普遍耐药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比较8年前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了解我院近十几年新生儿血培养检出菌及其耐药性的变迁,以指导临床用药。②方法对1990年1月~1992年12月(第1组)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检出菌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2000年1月~2002年12月(第2组)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第1组采用葡萄糖肉汤培养,API系统及手工鉴定,第2组用BD血培养仪培养,ATB细菌自动鉴定仪鉴定。③结果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检出构成比由原来的25.5%上升至68.5%,肠球菌和微球菌的检出构成分别由2.0%、1.0%上升到3.4%、5.6%;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及大肠埃希菌则由30.4%、20.6%下降至6.7%、5.6%;金葡菌和CNS对苯唑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明显升高(X^2=3.86~7.14,P〈0.05),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83.3%,耐甲氧西林CNS占87.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妥布霉素尚无耐药性。④结论低毒力条件致病菌特别是CNS成为当前我院新生儿最常见的致病菌,且其耐药性在增加;而金葡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年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构成及细菌耐药状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0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8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6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25株,大肠杆菌10株,肠球菌5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敏感药物有万古霉素、利福平、氯霉素、氟喹诺酮类。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00%,敏感药物有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结论:CNS为目前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多重耐药菌致新生儿感染是最棘手的临床问题,治疗需以药敏检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败血症130例,均为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儿科患儿的血培养,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30例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的病原菌有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以葡萄球菌为主,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结论根据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来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掌握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的变化,对提高新生儿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容  邱燕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3):204-206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366份新生儿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366株病原菌中G^+菌为80.9%(以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占41.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8%。),对常用的一线抗生素如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无耐药。G^-菌为15.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肠杆菌属为主,共占81.0%),对第一、二代头孢等敏感率很低,大多数几乎完全耐药,对三代头孢耐药率较低,亚胺培南无耐药。真菌为3.3%。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病原菌耐药呈增高趋势,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提高新生儿抗感染治疗的疗效,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常见药物敏感情况,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血细菌培养阳性及药敏监测结果分析,药敏试验用M-H法,并按NCCC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血细菌培养阳性6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要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6株(26.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株(11.4%),大肠埃希菌5株(8.1%),肺炎克雷伯菌4株(6.5%);细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耐药性高,亚胺培南、头孢匹罗、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重视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检测,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有进行性呼吸困难,结合胸片,RDS有2~3级改变,需要机械通气的26例早产儿和34例足月儿RDS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对照分析。结果临床特点:(1)足月儿:胃液泡沫震荡试验大部分(+)或(++),生后15.2±3.1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呻吟,机械通气时间为84.2±13.2h。(2)早产儿:胃液泡沫震荡试验大部分(-)或(+/-),生后6.9±2.5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呻吟,机械通气时间为62.2±14.8h。高危因素依次为:足月儿,窒息,吸入性肺炎,剖宫产,低体重,胎膜早破,母亲糖尿病。早产儿:早产,低体重,窒息,剖宫产,吸入性肺炎,胎膜早破。结论足月儿出现RDS症状的时间比早产儿要晚,机械通气时间要长,窒息,吸入,剖宫产,低体重均为高危因素,足月儿RDS病因以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能力不足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药敏试验、病历、病史等临床资料.观察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及其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结果 50例败血症患儿中,10例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20.00%;于50例患儿标本中分离出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54.55%,革兰阴性菌10株,占45.45%.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肺炎链球菌6株,检出率27.27%;B族链球菌3株,检出率13.64%;金黄色葡萄糖菌2株,检出率9.09%;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大肠埃希菌4株,检出率18.18%;大肠杆菌3株,检出率13.64%;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检出率9.09%.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发热、呼吸困难、黄疸为主.经对症治疗后,9例救治成功,1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几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可通过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病原菌感染特点进行合理诊断治疗,以促进患儿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特点,探讨两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RDS患儿92例,以胎龄<37周的为早产儿组(50例),胎龄≥37周的为足月儿组(42例)。对两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时间、治疗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RDS患儿男婴多于女婴(P<0.05)。早产儿组入院时间、临床诊断时间早于足月儿组,无宫缩剖宫产比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P<0.05)。早产儿组使用机械通气13例,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factant,PS)34例,开始上机时间(7.81±10.21) h;足月儿组使用机械通气20例,使用PS 2例,开始上机时间(27.82±20.12)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肺气漏、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早产儿,肺出血发生率低于早产儿(P<0.05)。结论: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病因、治疗经过、并发症等方面存在差异;足月儿RDS的发生与男婴、感染、糖尿病母亲、择期剖宫产有关,发病时间较晚,易合并气胸,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