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行ESD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各42例。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管留置时间、首次开放饮食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前HAMA评分、术后留置胃管时间、首次进食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ESD患者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形成规范的加速康复护理路径,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加快其康复,从而真正体现内镜下微创手术较传统手术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的护理干预在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7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FTS护理,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疼痛情况、心理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item short-form,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胃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ESD治疗的食管胃早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入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胃管置入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的置管时间、鼻咽部一次性通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咽部打折盘曲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鼻咽部一次性通过率(90%)高于对照组(50%),咽部打折盘曲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25.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置管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胃管置入法通过调整送管角度,可有效提高鼻咽部一次性通过率,通过咽部时不易打折盘曲,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6.
7.
廖嘉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
自从1968年应用高频电流在内镜下成功切除胃内息肉后,陆续又有块状活检(1984年)和透明帽技术(1993年)问世,随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 EMR)开始普遍推广.目前,EMR在日本已成为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EGC)标准技术,而欧美国家也开始逐渐接受并常规应用.1994年Takekoshi等发明了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新型电刀(IT刀),它使黏膜切开更安全,也使得对较大的胃肠道黏膜病变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10.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早癌(EE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行内镜手术治疗的64例E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38例和EMR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胃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外科手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胃早癌患者,盲选法分为对照组53例、试验组53例.对照组行外科手术,试验组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比2组手术指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胃早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42例食管、胃早癌行ESD治疗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主要包含术前宣教、心理护理,术中观察与配合,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生活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结果 42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 规范的围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ESD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体位管理在行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92例因胃病变行E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150例,干预组1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术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其病变手术解剖部位采取不同的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疼痛评分、舒适度得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术后穿孔。干预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第1、2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得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体位管理可有效降低行ESD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引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者共有95例,将其记为对照组;采用ESD术式治疗者共有67例,将其记为观察组.观察指标为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2组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SD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且创伤小,预后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7.
黄亮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13)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的6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60例患者平均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证实,实验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优化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EST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行ESTD或ESD治疗30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min)、剥离面积(cm2)、单位时间切除率(mm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D组与ESD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为[(53.20±11.82)vs(74.20±21.64)]min、剥离面积[(10.33±2.56)vs(7.19±4.12)]cm2、单位时间切除率[(20.17±5.89)vs(9.80±4.81)]mm2/min,剥离的最长径向[(5.4±1.8)vs(3.8±1.6)]cm,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ESTD/ESD)为93.3%vs86.7%。ESD组3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STD组无出血、穿孔等;ESTD组术后5例狭窄,ESD组3例狭窄。结论ESTD与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对于食管大面积的病变,可优先选择ESTD治疗;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剥离面积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Lugol′s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检。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及短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纳入统计。结果:32例共33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治疗,30例共31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9%(31/33)。2例患者病灶局部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且难以剥离转行手术治疗。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病变)55~125 min(平均85 min)。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量出血;2例食管黏膜内肿瘤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3%(2/32)。1例食管黏膜内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胸痛,抗感染治疗后6天恢复正常。成功实施ESD手术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人均住院费用1.45万元人民币,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3例术后创面超过食管2/3周的患者,术后1个月就发生食管狭窄,经过平均2次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是治疗食管黏膜病...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最开始是在1999年由日本小野裕之教授等提出的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下切除方法,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尽管ESD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但对适应证或可治愈性评估的错误判断可能会导致对患者不利的结果,这表明ESD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本文从术前诊断及适应证的把握、术中切除要点、术后可治愈性评估及随访监测等三大方面提出相关的质量管控要点。 相似文献